散文《我不是个好儿子》出自“鬼才”贾平凹之手。他的笔触虽不如朱自清般清新亮丽,不如莫言般魔幻现实,但在情感上却细致入微、极富哲理,在形式上以拙为美、生动朴实。该文是作者在病榻上写的,饱含了浓厚的情感,凸显了独特的风格,是他个人对母亲的怀念,也可以视作一代人对“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坦诚忏悔。
《我不是个好儿子》记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感情,表现了那个特定年代下的亲情文化。散文都偏爱叙事,该文同样是由一些事件展现的。但却不是情节曲折新奇的事件,而是一些见怪不怪的小事,阅读时读者甚至会依稀觉得自己经历过。“母亲每次到城里小住,总是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衣物,棉花垫得极厚,总害怕我着冷,结果使我和孩子都穿得像狗熊一样笨拙。她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嫌吃油太多,来人太多,客厅的灯不灭,东西一旧就扔,说:‘日子没乡下整端。最不能忍受我们打骂孩子,孩子不哭,她却哭,和我闹一场后就生气回乡下去。”这段文字全是小事件、小细节,是常人不屑于写出的,但正是通过这些描写,一个普通农村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朴实的描写,唤醒了读者沉睡已久的乡土情结。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文中的母亲是广袤大地上无数坚强的母亲形象的缩影。“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老实、本分、善良、勤劳简单四个词,概括出了中国女性最传统、最优秀的品德。“父亲去世后,我原本立即接她来城里住,她不来,说父親三年没过,没过三年的亡人会有阳灵常常回来的,她得在家顿顿往灵牌前贡献饭菜。”“每年院里的梅李熟了,总摘一些留给我,托人往城里带,没人进城,她一直给我留着,‘平爱吃酸果子,她这话要唠叨好长时间,梅李就留到彻底腐烂了才肯倒去。”母亲一定会对父亲的离去而忧伤,也一定会对儿女们因为离家在外而落寞,对父亲的厮守、对儿女们细致的关爱令人垂泪。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坦诚,作者没有任何掩饰,把自己对于母亲“所谓的孝顺”直接讲述给读者们,这是真诚的自我批评,就像冰锥一样刺进读者的心,尖锐而冰冷。“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在这里作者丝毫没有掩饰,坦诚地道出这些话,即是作为儿子最真实的情感,也是对母亲最真切的报答和愧疚,这是坦诚的忏悔。
“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这段文字出自文章的最后一段,可谓全文的点睛之笔。这是作为一个儿子的真情告白,说出了作为儿子疏于孝亲的惭愧。但更值得推敲的是这段文字的写作手法。这段文字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母亲的依依不舍,通过细致的动作一展无余,临走前“紧紧”握住钱,“整整”衣领,“摸摸”我的脸,提醒我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胡子,一系列的叠词虽是朴素,却在平实中表现出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对作者“成不成什么专家名人”不感兴趣,却是“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一前一后一对比,母亲对两件事的态度截然不同,她最关心的仍是儿子的健康,无私细心,感人至深。
今天,在这个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世界中,阅读这篇文章更有现实意义。随着沟通方式的便捷,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甚至微信拜年越来越时髦,但是家里摆供的越来越少,磕头拜年这种传统的仪式也逐渐被人们所抛弃。互联网时代中的拜年方式确实方便快捷,但方便快捷的背后,对长辈们的感情和家庭之间的沟通一层一层的被剥离。而与之相应的是今天快餐文化大肆流行,散文这种艺术形式似乎已很难被广大的青年读者所接受,我想这也许是把《我不是个好儿子》收入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个苦衷吧。
柳广霞,山东莒县文心高级中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