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孟雪飞
在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的信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家庭在我国历史中处于重要地位。儿童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在家庭生活中儿童逐渐对家庭观念有所认识。儿童家庭观念的形成,并不只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还会受到学校生活的影响,尤其是教科书的影响。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不够成熟,对教科书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易受到教科书中价值取向的影响。从表面看,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方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一种工具。从深层次分析,教科书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精心选择一种文化表达,所选择的文本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特征,是一定时空下文化形态的反映。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家庭方面积极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庭观。
以鲁教版1至5年级教科书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对象,深挖其内在的家庭观念要素。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传统文化的延伸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的不良,对家庭伦理道德带来了激烈冲击,这成为成为儒家对家庭思考的契机。儒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其中不乏家庭观念的精辟论述。先秦儒家系统家庭观中存在“慈”、“孝”、“友”、“悌”等家庭道德理念及相关家庭观念。可见,家庭观念古已有之,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缓缓流淌,根深蒂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教科书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具体到课程目标中就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语文教科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要配合实现课程目标。从语文课程的内容来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自身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传统文化,因此,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其具有传承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的家庭观念要素进行梳理、归纳、分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的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的教育功能,为教科书编订者与实施者提供参考。“文以载道”,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蓝本展开家庭观念内容的研究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回应。
二、教育现实的回应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国家号召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笔者在讲四年級语文上册《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问到学生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结果只有极少数同学做了肯定回答。他们已经习惯只会索取爱,只会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爱,不懂得感恩也不懂得对父母回报。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会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对学生进行家庭观念教育,语文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不仅是因为语文既是主课又是基础课,占的时间最长,学的内容最多,更是因为它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三、学校教育的优势
家庭观念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承过程中有两种基本形式,即专门设科教学和学科融合。前者是指开设专门教育课程,编写家庭文化教育教材,由专业的家庭文化教育教职人员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设科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较为系统地开展家庭文化教育,但是教学成本相对较高,缺乏专门的教职人员。此外,教材的编写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它就需要学科融合教学作为补充。所谓学科融合的家庭文化教育是将家庭文化教育内容纳入到语文、社会、美术、音乐等各个学科的一种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通过渗透式的学科教学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受到道德熏陶。
李敏,教师,现为聊城大学在职研究生;孟雪飞,山东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萌山小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