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诚之+++陈芳
两千年前的汉代美女王昭君,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出塞,平等和亲,带来历史上半个多世纪的和平,“昭君出塞”因此成为千古佳话。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1961年来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深入考察后,写了闻名遐迩的《内蒙访古》,其中有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话:“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忘掉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1963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先生在《谒昭君墓》一诗中的感慨:“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人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长城没有隔断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流。昭君出生地的长江文化,和亲出发地的黄河文化,出名地的草原文化,集中华民族的三大文化源流于一身,千古罕见。昭君文化不是一个美女的文化、单个民族的文化,而是“天下一家”的文化,“玉帛交欢”的文化,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文化。何况昭君出塞是平等和親,不是清朝的公主下嫁,是双方满意的正确选择,利国、利民、利天下。包括昭君按汉朝圣旨“从胡俗”的再嫁,也是充分体现了对匈奴民族的尊重。两千多年过去,昭君仍活在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心中,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都有她的长眠之地,出现了诸如桃花昭君墓、八拜昭君墓、朱堡昭君墓、达拉特旗昭君墓等多处民间自发祭祀的青冢,说明她在各族人民心目中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匈奴文明创造了中国的骑士文化
历史告诉我们,匈奴创建了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草原王国的文明,是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中华英雄民族。
匈奴族兴起时,其物质文化已进入铁器时代,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匈奴在阴山和汉朝张掖郡(今甘肃张掖)以北都设有专门制造弓矢和车辆的手工业工场。匈奴人制造车辆作为军事运输和日常交通的工具。
著名草原文化学者张阿泉概括得好:青铜时代推动了从“邦国农夫”到“草原牧骑”的巨大变革,它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杀戮、战争和强权,但从根本上讲,它带给人类更多的是劳动的便捷、审美情趣的提高和生活的富足。这正像青铜本身,它被铸成了铮铮的利剑,同时也被铸成了礼乐的鼎鼐,铸成了开怀畅饮的酒器。
董恒宇先生在其撰写的《三大文化交相辉映——草原文明举足轻重》一文说:“匈奴文明建立了有史记载的第一个草原王国,创造了中国最早的骑士文化,引起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较大范围的碰撞,实现了草原民族与中原汉族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王昭君出塞就是最好的见证。”
昭君品牌的世界影响令人感动
据专家们考证,中国昭君的传奇品牌从11世纪起已经走向世界,逐步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国“和文化”标志。经内蒙古行政学院赴日学者王志刚教授潜心研究,昭君诗歌进入日本的时间,不是过去学界认为的15世纪,而是11世纪。他考证指出,公元1004~1020年,日本与中国“和汉合璧”的诗歌选本《和汉朗咏集》,已有了专写中国人物的《王昭君专辑》。其中收入的中日诗人昭君诗歌共计十节。因为《和汉朗咏集》在日本是精品选萃,深受欢迎,流传渠道众多,因此,王志刚教授发现日本诚心堂书店2002年10月编辑的《WEB目录》中,就列有《和汉朗咏集》的五种版本,分别为《传藤原行成关户本和汉朗咏集》《和汉朗咏集切集成》《倭汉朗咏集》《御物和汉朗咏集》与《和汉抄》。
他发现,研究王昭君、反映王昭君的日本文坛巨匠大有人在。如写过《成吉思汗》《杨贵妃传》《清太祖与东蒙古》的日本近代诗人、岐阜女子大学田中克己教授,1939年即推出心血之作《王昭君的悲剧》。发表于《三田文学》1940年2月,被称作“学者之笔”。1996年,日本当代女作家藤水名子的长篇历史小说《王昭君》在日本季刊《历史人民》盛夏一号发表后,日本NHK广播电台很快就在《星期日名作》栏目作了重点介绍。2000年,著名的《谈社》公开出版后,好评如潮。公认王昭君的贡献是“架起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桥梁”,“在圣域之地编织了自己爱与梦的一生”。
王志刚教授说,日本民众很熟悉中国“昭君出塞”的传奇故事,称王昭君是“和亲美妃”,原来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教材,如初中和高中的《国语》教科书,都收录了有关王昭君的诗文。2003年投入使用的《新编国语综合教科书》就采用了《西京杂记》的“王昭君”篇和李白的《王昭君》诗。王志刚为此在《昭君题材诗文在日本的流播发展与〈和汉朗咏集〉》一文中做了详细介绍。
日本民众对王昭君的了解和评价不比国内逊色。如王志刚教授查阅因特网时,发现一篇出自日本普通人之手的网上游记《长门记·2》,披露了他踏访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和陕西西安郊外杨贵妃墓的感想:“两处”名胜,规模相似,然而王昭君的墓,因为四周的环境被殷勤料理而给人强烈的感觉。杨贵妃的墓则单调乏味,只是为了接待游人观光做了很少的整理,感觉不到什么。虽然同为中国的“四大美人”,杨贵妃、王昭君在历史上的功罪决定了她们身后的境遇。王昭君是中国人喜爱的,而对杨贵妃的评价是非常不好的。
日本美术界对王昭君也情有独钟,两幅知名画作反映了对王昭君的理性认识。一幅是著名画家菱田春草先生明治35年的绢本着色画《王昭君图》,以表现昭君的高洁美著称。不但是山形县鹤岗市善宝寺的镇寺之宝,而且1982年被文部省颁布为国宝级名画。另一幅是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安田靫彦先生的名画《王昭君》。2002年,日本平冢市美术馆举办开馆10周年纪念展出时,《日本画的巨匠——安田靫彦·历史画的魅力》被广告宣传为“这幅画将把观众带入墨香浓郁的古典美的世界”。
对王昭君的关注还有国外考古学界。据内蒙古文化厅文物专家王大方先生出国考察,1994年俄罗斯女考古学家娜塔利娅,在中俄西部边境的阿尔泰山深处永久冻土带地下,发现了保存尚好的2000年前的“冰美人”,上衣是黄色丝绸织品,下裙为羊皮制品。推测是来自长城以南的中国贵妇,身世与汉王朝远嫁匈奴、尊为王后的王昭君相似,或与她的家族成员有关。在中俄东部边境北面的布利亚特共和国贝加尔湖边的木头城,俄罗斯考古学家发现了2000年前中原风格的别墅。推测这幢建筑的主人,既是匈奴贵族,又有中原情结,说不定与王昭君的亲属和后代有关。
王昭君其人、其事、其文化,在世界不同文明的国度均引起重视,说明人类文明中的和谐文化是符合人类情感与追求多元化愿望的。无怪乎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话剧《王昭君》在香港公演后,德国的汉学家布海歌女士,要连续发表评论文章予以肯定。当代日本戏剧作家宇野玄二先生,多年致力于王昭君研究和创作,将其视为事业和追求。2002年他听说内蒙古呼和浩特要举办“第四届昭君文化节”,来函要求参加昭君文化研讨会,终于跋山涉水,参会宣读了研究成果《我心中的昭君》。
2004年,在湖北武汉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暨南南合作伙伴组织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主办方决定将汉白玉雕塑王昭君塑像作为永久性标志。说明词是三句话:“长江女儿、伟大母亲、和平使者。”美国拉斯维加斯市市长托马斯·泰德先生,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您愿成为什么样的世界人物”时,脱口而出的回答是:“成为一个中国王昭君式的和平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