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形势下,高职思政课课堂话语权面临外来挑战和内在问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失语”的危险,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增强高职思政课堂话语权,文章综合理论话语建设和表达话语建设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高职 思政理论课 课堂 话语权 有效性
作者简介:徐琴,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104
习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了新形势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问题。这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思政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出了新形势下更高的要求。而当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普遍存在“到课率低、听课率低、入脑率低”的现象(以下简称“三低现象”),课堂话语的有效性亟待提高。于是,加强思政课堂话语权必须成为高职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涵和突破点,否则,思政课堂可能面临“失语”的危险。
一、高职思政课堂话语权面临的外来挑战和内在问题
(一)复杂的国际环境发起的挑战
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 福柯认为,“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 国际竞争从来就包括话语权的竞争。当下国际环境严峻复杂,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质疑从未停止,各种“中国崩溃论”从未中断,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在网络时常出现。这使得青睐“网络世界”而又缺乏政治辨识能力的95后高职生,对思政课堂传播的内容产生怀疑,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方面产生动摇,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严重扰乱着他们的内心。
(二)改革攻坚期凸显的社会矛盾发起的挑战
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层次的一些社会矛盾凸显,诸如贫富差距大、权钱交易、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同样困扰着高职生的思想。而“互联网洗脑工程”利用这些社会矛盾对高职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频繁洗脑,再加上他们不太严密的逻辑思维、不太爱思考的习惯,很可能会使他们简单地认为,思政课堂传播的内容是与社会现实不符的“假大空”,这就为他们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脚步制造了重重羁绊。
(三)思政教师课堂话语能力不强
思政教师课堂话语能力不强,这是个不得不承认的普遍问题。如今许多社会问题都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這对仅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思政教师发起了巨大挑战。教师必须意识到社会不可能纯粹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并发展,必定会结合文化、情感、社会结构等多方面要素而综合发展。这就是说,思政教师要有多学科的理论功底,要擅于从多个视角,从立体层面来帮助高职生认识当今社会,以及积极理性地参与社会生活。当然,这个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个短期能实现的目标。而思政课堂话语精准度的提高却是可以短时期内实现的。但现在有些思政课堂上教师仍过分注重意识形态教育,在高职生内心需求方面没有抓好话语的落准、落细、落实。
(四)高职生缺乏仰望星空的思维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对象,往往有“理性思维与感性冲动、知识欲望与实用主义、理想情怀与现实关切”等双重气质与性格。但95后高职生更加凸显“感性冲动、实用主义、现实关切”的特点。可见,95后高职生缺乏仰望星空的思维习惯,这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利于高职生在新形势下坚持“四个自信”,这样就很难获得思政课教育的实效。
可见,思政课堂话语权建设已刻不容缓。笔者综合理论话语建设和表达话语建设两方面,对高职思政课堂话语权建设提出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二、增强高职思政课堂话语权的对策和措施
(一)坚持辩证思维,提高思政课堂话语有效性
充分认识并强化现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努力创造条件把原有的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坚持辩证思维,提高高职思政课堂话语有效性。
1.强化现有优势:政治性、理论性。在相当部分的高职生看来,政治性强是思政课堂出现“三低现象”的原因之一。然而,思政课是政治性与学术性兼具的课程,且其政治性是它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因此,无论做怎样的话语权建设,都必须要始终坚持其政治性。特别是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思政课堂不仅不能削弱其政治性,反而应加强其政治性。
高职思政课是用来塑造高职生正确“三观”的课程,思政课的理论性必然不可或缺。正如马克思所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可见,以往的思政课不是理论性太强,相反,是理论讲的还很不彻底,无法说服人。
2.挖掘潜在优势。亚里士多德曾说:政治家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靠修辞艺术来架筑的。可见,思政教师有必要不断挖掘潜在优势,通过恰当采取 “课堂修辞艺术”来丰富思政课话语内容,创新思政课话语方式,以实现思政课堂的渐进性改善,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高职生精神世界的顺利链接。当然,此处所说的“修辞艺术”,并非只包括语文中的修辞方法,更多的是指有助于提高思政课堂上抬头率、参与率和入脑率的各种技巧设计。
(二)秉持实事求是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增加高职生的获得感
1.秉持实事求是精神。思政课堂须传播正能量的东西,以加强高职生的“四个自信”,但思政课堂也须秉持实事求是精神。也就是说,思政课堂需要客观地评析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无需回避。这种直白、坦率且客观的课堂评价,使高职生听起来更可信。
2.坚持问题导向,增加获得感。高职生的思维结构介入了需要解决的众多具体问题,因而其思维带有更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也就是说,高职生的思维结构是感知模式。因此,高职思政课堂切忌从理论到理论,要通过坚持问题导向,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实现高职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当然,这些问题绝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安排的,否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填鸭。当下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了解高职生关注的社情民意,可以更好地求解在社会大变迁中高职生的反应,他们的感受、意见和期待都是我们思政课堂问题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规律,解释说明甚至解决现实问题,增强高职生的获得感是至关重要的。endprint
上述“获得感”指两方面:一是思政课堂应尽可能使高职生获得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从而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对周围海量信息进行有选择地筛选、保持筛选后的注意对象,进而调节其内心世界。而这种快乐,主要是解决了高职生的思想、情感、就业、生活、社会认知等方面的问题,使其感到豁然开朗后的快乐。二是思政课堂应设法增加高职生的“社交货币”。此处的“社交货币”,就是能使自己被人们看起来更优秀、更酷、更睿智的思想。高职生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自信心不足,社会评价偏低,他们渴望通过增强社交能力来塑造被社会认可的良好形象。思政课堂虽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较少,但增加学生的“社交货币”,同样可以提高其社交能力。
3.问题导向中的“问题”。问题导向中的“问题”,固然包括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实疑惑的问题,但并不限于此,还应包括来自课堂外的“噪音”。而这些“噪音”,主要指国内外的不良思潮、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点,以及内容隐含着复杂价值判断和行为倾向的信息资源。思政课堂须及时清除“噪音”对这些精神尚未成人的高职生的心理干扰,进而掌握价值观的评判权,从而实现思政课堂话语的有效性。
“问题”须经过精心设计,尤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恰当。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 于是,思政教师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状况,使问题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与高职生已有认知水平之间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而且,高职生的学情是复杂的,他们个体差异大,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力差异大,兴趣点关注点差异亦很大。因此,思政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多层次性,尽可能将设计的问题覆盖到各层次学生。
(三)体现时代温度,勇立时代潮头
思政课堂话语的严肃性、规范性、宏观性等鲜明特点,让95后高职生很不适应。而且,思政课“因缺乏鲜活内容和新鲜话语,易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萌发出一种排斥和反感”。 因此,高职思政课堂话语须体现时代温度,以完成心灵深处的有效对接。
一是思政课堂上既要抓好教师的话语权,又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95后不会像70后那样关注思政课堂话语的有用与否,也不会像80后那样关注话语的靠谱与否,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能否有趣地参与进来。哈佛大学神经科学家简森·米歇尔和戴安娜·塔米尔发现,自由表达和披露信息对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奖励 。对缺乏自信的高职生来说,他们正需要这种内在奖励和外在鼓励。因此,思政课堂上要创设平台让高职生充分行使话语权,有趣地参与进来。只有在平等、对话的思政课堂上,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否则,等来的只能是冷漠的低头或冲突的对抗。
二是思政课堂话语内容要实现网络热点联动。95后高职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土著居民”,时刻通过移动互联网关注社会热点。但他们中的多数并不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结果造成社会认知的歪曲。因此,思政课堂需要对网络热点予以梳理,以减少“互联网洗脑工程”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产生的负面效应。
三是思政课堂要多关注动态生成话题,例如“中国梦”、“经济新常态”、“四个全面”、“四个自信”等。在基本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教师不必将课时严格分摊到各个章节。能体现时代特征的、新的动态生成话题可以适当增加教学时间。
四是通过网络、软件,设计并运用高质量的思政课堂“游戏”。95后高职生普遍喜欢玩游戏,且在游戏世界的沟通能力远胜于传统课堂。其实,游戏的本质就是让参与者挣得比其他人更聪明更睿智的形象。那么,思政课堂“游戏”就可以借助这种心理,来提高课堂参与度和课堂话语的有效性。
(四)“亲、低、美、特”四位一体有机结合,针对性打造供给侧改革新课堂
思政课堂话语建设,其实就是场思政课堂供给侧改革。在这场改革中,思政教师要通过“亲、低、美、特”四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充当好优秀的“店小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职生的实际需求有效对接。
“亲”: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对许多高职生来说,政治似乎是独立于社会经验的另一个王国,它好似一个集中了一大堆抽象知识的的神秘天地,这些知识繁杂又深奥,以至于他们日渐疏远。可见,思政课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步,必定是要做好亲和力文章。高职生对思政课话语的反应,可以理解为由三部分构成,即认知反应、情感反应和意向反应。有研究表明,在人际沟通中,70%处理的是情绪信息,30%处理的内容信息。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课堂话语影响力之源的话,那么,情感就是课堂话语影响力之船。因此,思政教师只有充分促成高职生的情感反应,才能逐渐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偏好,乃至信服。
如今相当部分的高职生精神空虚。而这种精神空虚致使他们没有足够力量去驱策自己学习思政理论。其实,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高职生也有精神追求的需要。如果思政课堂能使高职生产生并保持合适的情感反应,则该情感将起到放大和增强内驱力的作用。所以,思政教师要以课堂上具有亲和力的和风细雨去代替大轰大嗡。
“低”:多以“感性话语、具体可感受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高度要适宜高职生的学情。对高职生来说,普遍表现为形象思维胜过抽象思维。而形象思维需要借助联想力,于是,音乐、舞蹈、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能激发联想力的方式就宜恰当地运用于思政课堂。也就是说,高职思政课堂话语虽理论高度要低,但形式要多样。
“美”:构建教材、社会、网络、学生、教师、文化等因素相结合的教学生态平衡,使教学生态充满魅力。正如交大“最受欢迎的教师” ——施索华所说,要把思政教育这把 “盐”放在生活和文化这碗“汤”里,让大家既吃了“盐”,也喝了鲜美的“汤”。
“特”: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且与本地的特色性要素相结合,使思政课堂富有特色。高职思政课堂不能求“深而全”,而宜求“特而强”。
(五)根据“平衡理论”,做好态度参考者的文章
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指出,态度主体、态度对象和态度参考者构成的“三合一”组合模式可以导致态度的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思政课堂教学往往使高职生对思政课形成“死板、乏味”等刻板印象,于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课程的排斥。建议思政教师尝试运用“平衡理論”,设法改变高职生对思政课的原有态度。高职生作为态度主体,对看似远离现代生活的“思政理论”这一态度对象,以及“思政理论创立人”这一态度参考者,易产生陌生感甚至排斥感。思政教师应做好做足态度参考者文章,尝试将学生崇拜的当下明星、商界巨人等偶像级人物适时适当拉进态度参考者范围。当高职生对思政理论和偶像在情感上产生不平衡状态时,必然会产生不适感,于是就自然会产生一种趋向平衡的内在需求,从而导致其对思政理论原有态度的转变。
(六)充分发挥“自己人效应”,增强高职思政课堂话语的有效性
传播学认为,最佳话语传播者的条件须具备两个:一是“专家”,二是“自己人”。思政教师很难在短时期内成为专家,但努力成为高职生的“自己人”还是有可能的,只需借助组织文化将师生融入到同一组织。哈佛大学教授迪尔和肯尼迪把组织文化系统概述为五个要素,即组织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 思政课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抓好组织文化建设来促成“自己人效应”: 发现、挖掘高职生中的“思政粉丝”,努力培养其成为思政课堂上的同伴英雄;组织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发动教学班级力量共同建设思政文化传播网络平台,等等。这样,逐渐成为“自己人”的思政教师就可以根据所教高职生选择性接受的心理水平和认知水平对思政课堂话语进行预测和调控,从而提高话语的有效性。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57.
陈小异、王洲林.学习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6.
顾钰民. 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61.
[美]乔纳·伯杰. 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36.
朱吉玉. 管理心理学.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1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