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者之追凶》:抵达真相的路,都是在自掘坟墓

2017-11-01 00:54July
南都周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小齐罗生门目击者

July

最危险的就是幸存者,因为只有天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

《目击者之追凶》的最后一段,男主小齐就是作为幸存者,也是最终站上食物链顶端的人,讲了一个冷笑话,大意是一个小孩花了1000元买了一本鬼故事集,被告知千万不要翻到最后一页,不是鬼有多可怕,而是因为写着这本书只值15块。

比起影片里直面而来的血光暴戾,这个息事宁人的结局让我一激灵,想起了韩国影片《杀人回忆》(倒不是本片想致敬的《目击者》):案件真凶极可能坐在影院,与万众一起观赏描述他犯罪艺术的作品。悬疑片最悬,惊悚片最惊,就在于跳出来之后的这种后怕,细思极恐,恐极觳觫。

“不要翻到最后一页”,也仿佛是导演对这个故事的黑暗与荒谬自嘲,转而向天理的一种戏弄。在一个由众生和人性构筑起来的迷宫,地下两万里,藏着一个暗世界。观众跟着导演像坐过山车似的,翻颠再翻颠,反转叠反转,最后发现,刨根问底的答案,比伪装更加不堪。既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人鬼殊途,真相的丑陋程度却与电影的精彩指数成正比。

故事从一场车祸开始,按惯例,雨中抛锚,必有蹊跷。无人山区,黑灯瞎火加滂沱大雨,车祸降临了,头条也降临了,热乎得像从兽类口中抢来的饵,还沾着黏稠的唾沫。热血记者小齐发现车里的人正是偷情大明星,当事人奄奄一息,他卻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发车祸财的人,他也想起了九年前亲历的一场车祸。碎裂的后车镜前,他盯着自己的无数双眼睛,这个镜头很有意思,一方面说明罗生门的走向,另一方面,暗示故事的碎片七零八落。

以“事故车”为黏合剂,以“替罪羊”为刺激点,小齐一路锐意挖掘,从主观视角挖出了故事的几条线:首先,他因头条的大乌龙被革职,职场打压是表面,掩盖罪行才是内情。发现自己开的正是九年前的“事故车”后,他更孤勇到底,纠扯出了一宗豪门绑架案和肇事逃逸案。第三条线,当年车祸的女幸存者不知所终。至此,他掉入了一个漩涡,把周围所有人都卷了进去。

几条线巧妙地勾连,草蛇灰线,伏行千里,用剧中唯一的老实人修车师傅的话说,“凡走过,必留痕迹”。得益于导演把闪回玩得炉火纯青,再加上剧本捋得清,炫技起来不让人生厌。当然,也不是全无缺点,片中巧合的部分太过凑巧,人物的动机太过机动,但瑕不掩瑜。魑魅魍魉各显神通,人心就是一层失真的滤镜,真相透过去,投射扭曲的影子,观众在不同的面相里探取故事的全貌,最后关节打通,拼凑完整。

为了保证良好的观感,我不打算剧透。总之一句话,抵达真相的路,都是在自掘坟墓。

这个故事的高级感,其实并不在于故事本身。它远不仅是一部追求感官刺激的电影,它编织了一个罗生门的修罗场,社会的普遍关系都涵盖在了其中。最原始如男与女的本能关系,到欲望衍生的社会关系,领导与员工,媒体与当事人,警察与罪犯,被害者与加害人,对蛇鼠一窝、兔死狐悲、狼狈为奸的种种披露,回归野蛮的丛林法则,扑鼻全是腥膻——那是权势、色欲、铜臭、血浆化合出的令人作呕的末日气味。整部电影在血腥之外,呈现出后劲强烈的深度与张力。

这不由令人想到,在岛田庄司笔下,人间就是一片阿修罗树海:这下面,有虎狼和野狗,还有毒虫、蛇和各种各样的细菌。另有一些力量平衡着这些腐败的东西。这个平衡稍有打破,就要引发各种事件。旁观者只能看到丛林中的迷路,生存其中的人却要选择自己的道路。

好导演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人性,因逼迫而就范,因自保而黑化,因求存而孽变,从审美角度上来讲,人性的复杂幽深,衬得陡直僵硬的恶与善都味同嚼蜡。伸张正义与遮掩罪行同步并行,看似无公害的纯良之人其实最阴鸷,看似高贵或无辜的女人都有前尘,看似一往无前的勇者其实最狡诈……江湖险恶,才出此下策,必须背信弃义,才能化险为夷。

每个人都在暗地里违背他的角色,演着1000块的高贵,背后是15块的低贱卑微。树海之下,谁不是背负着这样的秘密,如履薄冰地攀上顶峰。

在片中饰演重要人物的李淳,被其大师父亲李安劝诫少演这种角色,他知道黑暗陷入得太深,犹如凝视深渊,深渊便也会凝视你。

猜你喜欢
小齐罗生门目击者
屠龙者终成恶龙
神秘来客
“治疗”拖拉有良方
目击者隔街相望
“默哀”式罚站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默哀”式罚站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的素材考察
经过栅栏外的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