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中心医院儿科,辽宁 丹东 118300)
15例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徐颖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中心医院儿科,辽宁 丹东 118300)
目的 针对临床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及产生冠状动脉损害的比例进行分析研究,对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及精氨酸阿司匹林静脉注射方法治疗。结果 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中有9例男患儿,6例女患儿,男女比例1.5∶1。发病患儿年龄在6个月~8岁之间,平均(4.2±0.6)岁,有12例患儿不足4岁,占80%,1例患儿治疗后复发,没有死亡病例。主要症状表现为首发症状起病是某种特殊症状,与诊断标准第5条不符,只与2~4条相符,但与患儿血培养及血清等检查结果相结合,将其它发热性疾病排除再与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的结果相结合进行诊断。其中只有1例患儿具备2条,占6.7%(1/15);6例患儿具备3条,占40%(6/15);8例患儿具备4条,占53.3%(8/15)。结论 延迟诊治不典型川崎病将增大产生冠状动脉瘤的风险。所以医生在临床中应对小儿不典型川崎病提高重视,以利于早期诊治,进而使产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降低。存在潮红色卡疤,发热,同时伴随川崎病面容,潮红的肛周及手指脱皮,不足2岁男孩阴囊疼痛硬肿且潮红,增高的血沉、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比较明显,进行性血小板增高等症状的患儿应注意不典型川崎病。
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临床疗效
川崎病在临床中也被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是以血管炎症反应病理改变,具有发热出疹表现的一种疾病,该病在春秋季节多发,是儿科临床中的一种多发病[1]。本研究收集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及产生冠状动脉损害的比例进行分析研究,对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及精氨酸阿司匹林静脉注射方法治疗,对不典型川崎病提高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的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有关资料,采用“实用儿科学”中诊断川崎病的标准对患儿进行诊断[2]。
1.2 方法 患儿在临床中得到确诊后都采用丙种球蛋白(山西康宝生物制品公司,国药准字S19994004)及精氨酸阿司匹林(广州华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270)静脉注射方法进行治疗。丙种球蛋白按照每千克体质量每天1 g,连续使用2 d。并每日每千克体质量口服添加50~100 mg阿司匹林分3~4次连续服用2周后,减至每千克体质量3~5 mg按顿服用[3]。典型川崎病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体温在48小时内即可恢复正常,但有7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因对丙种球蛋白反应差而需对其重复使用。使用精氨酸阿司匹林药物直到患儿冠状动脉扩张、血小板及红细胞沉降率指标恢复正常,通常典型川崎病在发病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停药,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中有2例患儿因冠脉较长时间恢复正常而使用药物达半年之久。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血培养及血清等检查结果,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患儿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中有9例男患儿,6例女患儿,男女比例1.5∶1。发病患儿年龄在6个月~8岁之间,平均(4.2±0.6)岁,有12例患儿不足4岁,占80%,1例患儿治疗后复发,没有死亡病例。主要症状表现为首发症状起病是某种特殊症状,与诊断标准第5条不符,只与2~4条相符,但与患儿血培养及血清等检查结果相结合,将其它发热性疾病排除再与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的结果相结合进行诊断。其中只有1例患儿具备2条,占6.7%(1/15);6例患儿具备3条,占40%(6/15);8例患儿具备4条,占53.3%(8/15)。见表1。
表1 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n(%)]
据有关研究文献显示,不典型川崎病发病率为25.8%,相对于成年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4]。若患儿在临床中具有下列症状表现时就要对不典型川崎病提高重视程度:川崎病面容是早期川崎病的一个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热早期,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眼结膜发生充血、唇红呈现出干裂并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性,这被称为川崎病面容[5]。若患儿在临床中具有该面容表现时就要疑似其患有不典型川崎病的可能性,立即采取心脏彩超方法进行检查,以便于确诊。
肛周呈潮红并产生脱皮症状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特异性[5]。本研究中有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肛周在热程一周时间内产生脱皮症状,而在8天后指趾端才产生脱皮症状,充分表明肛周皮肤呈潮红,相对于较指趾端脱皮而言其临床早期诊断更为准确。不足4岁的男婴患儿阴囊呈红肿、产生触痛也是不典型川崎病在临床中早期诊断的一个主要指征。本研究中不足4岁的男婴患儿由于阴囊皮肤肿胀呈潮红色、触痛而确诊发病,起初有7例被误诊为睾丸鞘膜积液等进行治疗,术后患儿体温持续不降而向内科转诊,经诊断后患儿都产生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症状而得到确诊,充分表明阴囊皮肤呈潮红可用于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特征[6]。
患儿卡介苗接种部位产生红斑、硬结在临床中也能用于早期诊断的一个重要特征。本研究中有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卡疤呈潮红,占53.3%,在发热早期就具有卡疤潮红症状,表明在对患儿体检过程中应仔细。颈淋巴结肿大特征在临床患儿中相对较为罕见,但若产生该症状主要表明患儿病情较为严重,不同系统都受到病情影响或对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不具有明显反应[7],本研究中有7例患儿(占46.7%)产生丙种球蛋白应用治疗后不具有明显反应,其中颈淋巴结肿大患儿有2例。
对患儿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血沉速度增快,白细胞明显增高,血小板显著增多,C反应蛋白增加产生率为93.3%,具有较高的产生率,结果显示临床中若患儿发热持续不退并存在血沉症状,患儿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明显增高应特别注意不典型川崎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早期诊治。
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一个无创伤性的有效检查方法就是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扩张最早可在不超过3天的发热症状中发现[8]。本研究中是15例患儿都采取心脏彩超并应用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典型及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不具有统计意义,在5例具有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最早在发病3天内发现,其中3例在发病10天内发现。有2例疑似患儿采用彩超检查而得到及时确诊,不足6个月年龄的患儿,具有更不典型的川崎病症状,如持续发热时间较长不退,将其它疾病予以排除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若存在炎症反应(沉降红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升高比较明显),尽管不具有临床川崎病症状,但要采取多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患儿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损伤。若有明确证据证实产生冠状动脉病变,可采用标准治疗方案对不典型川崎病进行诊断。
大部分不典型川崎病都在婴幼儿群体中发生,越小年龄的患儿越具有不典型的临床症状,本研究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中有12例不足4岁,占80%。其中有7例被误诊为睾丸鞘膜积液等进行治疗,术后患儿体温持续不降而向内科转诊,临床中不典型川崎病的症状增大了早期诊治川崎病的难度,对患儿的延迟诊治也使产生冠状动脉瘤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升高。有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卡疤呈潮红,在发热早期患儿就具有卡疤潮红症状,表明在对患儿体检过程中应仔细,才能使患儿及时诊治而避免贻误病情。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应特别注意不典型川崎病,确有需要时可采取诊断性治疗。存在潮红色卡疤,发热,同时伴随川崎病面容,潮红的肛周及手指脱皮,不足2岁男孩阴囊疼痛硬肿且潮红,增高的血沉、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比较明显,进行性血小板增高等症状的患儿,在临床应认真观察,避免误诊,才能使患儿得到早期诊治。本研究中的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尽管与诊断标准不完全相符,但与实验检查及超声心动图等结果相结合都可得到早期诊断。
[1] 段超,杜忠东.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6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5(10):99-101.
[2] 赵维玲,袁泉,立长钢,等.川崎病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的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3(14):47-50.
[3] 赵晓东,杜忠东.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15,4(16):86-90.
[4] 许峰,黄栋.危重患儿急性神经系统损伤[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8(19):62-65.
[5] 王莹.危重患儿急性肺损伤[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7(13):81-83.
[6] 杨明,钱素云.急性肝损伤和肝功能衰竭病因及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7(15):81-83.
[7] 易岂建.川崎病的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10(5):115-117.
[8] 吴琳,林其珊.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5(17):102-10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