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欣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吉林战略新兴产业层次和水平
文/马欣员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吉林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熟不是短时期就能够实现的,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各项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产业发展需要做出及时调整,以保证科学引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良性发展,为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产业链;产业集群
巴音朝鲁同志在吉林省十一次党代会上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各项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这些阐述为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以“培育形成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产业以及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突破十万亿规模”的五大产业为主。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这五个方向均有涉猎,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随着各方面技术的不断完善、成熟,目前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在省内培育、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与基地。但从整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重点产业领域设置较多,优势产业发展乏力
结合省情,在国家提出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吉林省进一步提出了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难以凭借自身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全面发展这十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吉林省每年要将20亿左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到各个部门,实际的使用力度较小,而且较为分散。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吉林省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生物制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炭纤维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及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化工产业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占重要地位,其科技水平居全国前列。此外,吉林省目前缺乏辐射范围较广的知名企业和产品,企业发展的产业环境亟待完善。
●技术创新缓慢,制约了产业发展
尽管吉林省科研机构掌握了部分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但是绝大多数技术尚未实现产业化,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产业链发展受限,上下游技术无法实现合理对接。产品更新周期长、科技附加值较低,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企业知识产权和专利占有量较少。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核心技术需要依靠发达国家进口,成本较高,阻碍了产业发展进程。 如高端碳纤维技术是目前在吉林省产业技术中属薄弱环节,须由发达国家进口,但是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制约,进口途径受到很大阻碍。此外,一些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后期开发调整跟进效率较低,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人才、资本等要素缺失,产业发展支撑力量不足
当今社会,科技的竞争也是高端科技人才的竞争,吉林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相当数量的科研机构,其中高等院校四十余所、市级以上科研单位一百余家,高新技术产业活动机构一百四十余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七十多万人。尽管如此,吉林省高端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目前,全省全职工作的两院院士仅二十人左右,占全国一千五百多名两院院士比重的1.5%。此外,近年,吉林省经济发展速度居全国下游,与发达地区相比,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因此,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的动力不足,导致吉林省高端人才较为缺乏。作为欠发达省份,与发达省份相比财力支持不足。2015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55%,远低于全国1.37%的平均水平。由于科技与金融之间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金融服务的细化与专业化程度较低以及金融工具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近年吉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体系支撑不足,金融创新对新兴产业的渗透力不够。
●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不佳,难以助推、催生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具有针对性的、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目前,吉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法律与科技等体制尚不健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尚未深刻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在制定科技和产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笼统、大而全等现象,如一些地方政府将旅游业、会展业等都纳入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此外,与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尚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涉及经济、政治、法制、社会等诸多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协调、组织作用,而非主导作用。政府应做好体制机制的设计,鼓励新兴产业创新,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的服务功能。对吉林省来说,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应强化措施、科学谋划,将其培育成支柱性、先导性产业,提高吉林省整体产业实力。
●重点突破,提升传统产业的带动引领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熟不是短时期就能够实现的,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重点地进行突破。首先,选择最具发展基础的重点领域,根据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汽车电子、生物医药、轨道客车装备等领域,进而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其次,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关键技术,如生物工程制药、动力电池成组、秸秆制糖及纯化技术等属于引领产业创新的关键技术,要集中各方面的优势力量组织攻关。再次,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重点新产品和市场的开发速度,把物联网射频识别设备、混合动力客车等培育成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以技术突破提升传统产业,进而带动产业提升和持续发展。最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要素供给,重点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与优势企业,重点培育如长春大成、金赛药业、通化东宝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优势企业,推动产业链升级,并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推进科技、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动力来自科技创新,应完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整合社会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要素与经济要素紧密结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将人才的培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需要从海外和中国的其他发达地区吸引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对地方院校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的学科进行重点的支持。此外,为高级人才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创新环境及工作生活环境。针对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环节、领域,应加大对人才的引智引资力度,尤其是对各行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期权股权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完善供需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覆盖面广的高端人才数据库,从而满足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需求。
●积极打造适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自然与法制环境
应切实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导与服务,明确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目标和职责。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产业发展需要对相关政策做出及时调整,以保证科学引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良性发展。同时,强化政策承接、配套和落实的机制和责任,使政策的支持能真正到位于企业和项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提高营业税、增值税与关税等退税力度,鼓励其快速发展。自然环境、法治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努力营造公正、效率、宽松、有序的法治环境和优质的自然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资本市场构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资本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资本的动作往往受到市场极大地重视。首先,要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体系,创新资本运用和投入方式,各级政府要保障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发展壮大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投资基金,鼓励建立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通过举办大型风险投资公司项目推介会,吸引域外基金到吉林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业务,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联合票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品化初期,面临着市场上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着消费者需求认知、市场准入等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新能源汽车的应用需要鼓励政策和相关配套设施,新材料的应用需要检验。
●充分发挥集群经济优势
集群发展是一个既有路径依赖又有路径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转型的过程。产业集群是一个市场作用下的跨行业、跨行政区域的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集群经济的形成有利于吸引各种优秀资源,促进协作提高区域经济竞争优势。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作为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随着吉林省调整经济结构的深入推进,运用“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工业发展思路,在具有企业集聚潜力的特定地区,形成一种具有长期竞争与协作关系的地域性制造业企业集聚体,推动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装备和产品档次提高到新水平。通过发挥吉林省集群经济优势,改善分工协作和配套条件,解决了个别大企业的单打独斗和中小企业一盘散沙的状态,实现从单一产品转向提供成套产品和系统集成服务的集群式发展迈进,推进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集群经济优势,实现盈利模式转型。
此外,要重点突破,提升传统产业的带动引领作用。集群产业的发展、成熟不是短时期就能够实现的,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重点地进行突破。首先,选择最具发展基础的重点领域,带动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其次,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关键技术,要集中各方面的优势力量组织攻关。再次,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重点新产品和市场的开发速度,把物联网射频识别设备、混合动力客车等培育成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以技术突破提升传统产业,进而带动产业提升和持续发展。最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要素供给,重点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与优势企业,重点培育如长春大成、金赛药业、通化东宝等一批行领军企业和优势企业,推动产业链升级。
F124.3;F276.44
10.13784/j.cnki.22-1299/d.2017.05.012
马欣员,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责任编辑解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