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川
新中国军事外交战略演变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文/董川
军事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军事外交战略经历了以意识形态为主的“一边倒”战略到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战略,到十八大后全面推进,展现大国风范的转变。新中国军事外交战略逐步发展成熟,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军90周年;新中国外交;军事外交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90年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都高度重视军事外交。军事外交实现了由军方高层领导人互访为主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务实合作交流的转变。军事外交已经成为与政治外交、民间外交、文化外交、经济外交等并驾齐驱,共同为中国国家利益护航的重要手段和依托。
军事外交这一概念在国外并没有普遍认可的定义,很多国家倾向于采用“防务外交”的概念。我国学界对军事外交的定义比较丰富。1998年第一部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国防》中首次提出“军事外交”一词。熊武一等主编的《军事大辞海》将军事外交定义为“由军事领导机关、驻外武官或军事代表团进行的外交活动。如军事代表团互访、谈判、缔结军事条约或协调两军关系以及处理国际上的军事事务等”。钱其琛主编的《世界外交大辞典》认为,军事外交是“对一国国防部门和军队旨在促进国家间关系在军事领域所进行的对外交往的一种提法。在中国,国防部和人民解放军的这种对外交往被认为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关系中运用军事手段配合外交行动的做法不能称之为‘军事外交’”。朱梅生主编的《军事思想概论》是这样定义军事外交的:“军事外交是指国家军事或国防人员,在国家外交的指导下,为捍卫国家安全而在军事领域所进行的对外接触、交往、合作与斗争。军事外交专门协调国家间武装力量关系和处理国际上各类军事事务,对于改善本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军事外交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政府间安全和防务对话、军方高层互访和交流、参与国际安全机制和组织、参与国际联合救灾、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海军舰队出访、发布国防白皮书、参加国际军事会议和论坛、参加军事运动会和比赛,等等。
军事外交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军事外交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军事外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军队通过军事外交能提升自我实力,创造对我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当前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需要通过军事外交加强对我国海外利益的保护。二是军事外交是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军事外交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加强与国外军队的交流,获取情报消息,交流作战和管理理念,借鉴国外军队先进的训练方法,引进国外先进的武器装备,最终提升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与苏联以及俄罗斯的军事交往中获益匪浅,中国从苏联(俄罗斯)采购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学习和转化相关军事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自主创新,最终实现中国自身军事能力的提升。三是军事外交有助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其他世界大国之间的互信。中国当前的定位是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性大国,对外战略应该立足东亚,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亲、诚、惠、容的友好关系,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军事外交基本上呈现“一边倒”局面。新中国是国际舞台上的新生儿,综合国力百废待兴,外交工作困难重重。中国不得不在军事上依靠苏联,向苏联靠拢,这就是“一边倒”,其标志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中苏因此形成了实质上的军事同盟关系。苏联确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军事上给予中国较大帮助,如帮助中国培训军事技术人才,派专家指导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等。但中苏关系在1958年因为长波电台、联合舰队事件受到影响,毛泽东同志逐渐意识到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对中国的伤害,在军事外交上开始寻求“中间地带”的支持。“中间地带”最早是毛泽东1946年8月6日同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2]毛泽东后来进一步将“中间地带”划分为“两个中间地带”,其中一个为亚非拉地区,另一个为欧洲、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其目的是为团结尽可能多的国家,为中国争取最有利的国际环境。上世纪60年代,中国军事外交还经历了对越南援助,与印度边界谈判和中苏珍宝岛危机协商等事件。到了70年代,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军事外交战略。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主要是因为中苏之间关系的破裂,中国从自身安全利益考虑,试图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实行联美抗苏的军事外交战略。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变动也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中美之间从敌对状态逐步缓和,直至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中国逐步发展与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外交关系。中国向联合国军事参谋团派常驻代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使馆设立武官处。在面对越南的挑衅时,中国果断开展自卫反击战,并借助联合国安理会这一平台,积极宣传中国的和平主张和防御反击立场,开展了有效的军事外交活动。
这一时期中国军事外交战略,在当时的两极格局中,为了国家的生存和独立,倒向苏联阵营几乎是当时的唯一选择。可以说,在建国初期,军事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点,以军事手段保护新生政权是当时中国的主要考虑和出发点。因此,新中国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以军事外交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斗争与革命,忽略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这也是特定背景下的历史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军事外交战略,主要表现在:中国放弃了“一条线”军事外交战略,既不追随美国,也不讨好苏联。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从务实角度调整了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1980年,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开启了两国军事外交的高层互访。1984年,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访问美国,这是中国国防部长第一次访问美国。这两次访问是中美两国军事交往史上的战略性事件。80年代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等有关国际组织的活动。1983年中国向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首次派出裁军事务大使。1984年中国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并签署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1988年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的成员。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革。90年代初中国对外关系出现了低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有意孤立中国。但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呈现友好发展的状态,两国军事合作逐步密切,中俄之间军事上高层互访频繁。中俄两国军队在1993年11月建立了国防部长定期会晤机制。1997年11月建立了总参谋部战略稳定磋商机制。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问中国时,两国元首同意建立国家安全磋商机制。目前,两国军事高层互访已经实现了定期化、制度化。中俄两国还在购买武器、军事技术交流等领域保持了密切合作。中俄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内也保持着密切沟通,时常就重大国际安全等热点问题进行磋商。相比中俄之间军事交往密切,中美军事交往则曲折和复杂很多。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为了限制中国,与其西方盟友一起实施对中国的武器禁运,试图阻止中国在军事上的发展。中美之间还因台湾问题引发危机和潜在性冲突,如1996年的台海危机。克林顿政府后期,随着中美两国政治和外交关系的恢复,中美军事关系有所缓和。1997年3月9日至25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哈尔滨”号、“珠海”号和“南仓”号先后访问美国夏威夷珍珠港和圣迭戈港。这是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访问美国本土。但1999年美国悍然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两军关系再次陷入谷底。2001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两国军事关系一度剑拔弩张。“9·11”事件的爆发,给中美两国军事关系提供了缓冲之机。美国对台湾的武器销售问题始终是困扰两国两军的难题,两军关系时常因为对台军售而中断。可以说,90年代后中美军事关系就是在断断续续中发展,对台军售和美国军机对我侦察是引起军事交往中断的主要原因。90年代以后,中国还积极利用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拓展军事外交。1992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地区派出成建制的维和部队,2001年,中国正式参加联合国维和待命机制,2003年,向刚果(金)派出首批维和部队。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军事友好关系,维护我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积极开展与东盟的军事外交,参与东盟地区安全对话等活动,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9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署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这一时期中国军事外交的战略特征可以概括为:军事外交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军事外交政策,主张不结盟、不对抗;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军事外交不再过于强调社会主义阵营的身份;积极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军事交往,除了俄罗斯和美国,中国还积极发展与法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军事交往,军事外交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多样;军事外交向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如人道主义救灾、反恐、军舰护航等领域合作;中国军事外交更为透明,中国定期发布国防白皮书,建立了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制度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军事外交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要求,积极拓展,锐意创新,取得许多新进展新突破。首先,中国积极推动与世界上重要大国之间的军事交往。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选择了俄罗斯,是首位参观俄罗斯国防部及其武装力量作战指挥中心的外国元首,体现了中俄关系的紧密。两国军事协作的顶峰是“海上联合-2013”联合演习和“和平使命-2013”联合反恐演习。中美军事关系也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2014年两国国防部签署“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谅解备忘录,2015年双方就新增“军事危机通报”和“空中相遇”附件达成共识,对加强战略沟通、管控战略风险意义重大。[3]中国与周边国家军事交往频繁,努力创造对我有利的周边环境。中国军队与印尼建立了海军对话机制,与缅甸建立了安全磋商机制,与印度签署了《中印边防合作协议》等。中国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援助和合作。中国重视国际军事多边合作平台,参与东盟防长扩大会议和东盟地区论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开展防务安全合作及联合军事演习等。中国军方有关负责同志积极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雅加达国际防务对话会、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等国际会议,中国还组织召开香山论坛,积极宣传我防御性军事政策,打消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疑虑。中国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和海外护航行动,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形象。中国成功举办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邀请世界各国军队参与阅兵仪式,表达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望。可以说,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军事外交硕果累累。
这一时期中国军事外交的战略特征表现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军事外交工作,军事外交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中国军事外交更为主动,与各国军事交流频繁,交往过程更为自信和务实,展现了大国风范;在涉及钓鱼岛、南海等问题上,军事外交既能坚持原则,展现军队的强硬,也能讲究策略,开展外交谈判和国际舆论引导;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军事外宣工作重要性进一步突显;高度重视海军力量。中国派出多批海军舰艇赴海外交流、演习和护航,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下水,海洋对中国战略意义更加突显,海军在中国军事外交中重要性增强。
[1]郭新宁. 试论军事外交的概念、定位及功能[J]. 外交评论,2009,(3).
[2]宫力. 毛泽东的国际战略视野与新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
[3]盘点十八大以来中国军事 外 交 硕 果 [EB/OL].http://www.mod.gov.cn/topnews/20 17-05/21/content_4781018_2.htm,2017-06-25.
D829
10.13784/j.cnki.22-1299/d.2017.05.010
董川,北京语言大学职员,中共中央党校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组织、新中国外交史。
责任编辑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