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丽,胡咏梅
(1.香港中文大学 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香港 999077;2.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875)
不同文化背景下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差异
——基于PISA2012中国上海和美国学生数据的经验研究
李佳丽1,胡咏梅2
(1.香港中文大学 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香港 999077;2.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875)
基于PISA2012年数据,分析在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特征群体师生关系的差异性,以及改善师生关系对不同特征学生群体成绩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美国和中国上海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ESCS)的中学生的师生关系均存在显著差异。2.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上海,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数学成绩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即师生关系越和谐越亲密,学生的数学成绩越优秀;美国中学生从改善师生关系中获得的数学成绩收益高于中国上海中学生。3.改善师生关系对美国不同性别、不同ESCS学生群体成绩的影响效应没有显著差异,对中国上海不同ESCS学生群体成绩的影响效应也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中国上海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影响效应有显著不同,男生从改善师生关系中的成绩获益更大。
师生关系;数学成绩;中美比较;异质性影响效应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而形成并建立起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①,即学生进入学校,在学校的环境中和他们的教师建立起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等方面的联系②。作为学生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师生关系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体现学生的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并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在学校中的行为表现。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学业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③。虽然英美等国对学校关注的重点开始转向问责制和标准化测试,但是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社会情感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而,不少学者开始探究师生关系是如何影响学生发展以及如何改善师生关系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学业发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与教师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譬如,不同性别和不同能力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就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性会对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和学业成就产生影响,造成学生发展结果的不均等④。我国政府一直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目标。师生关系是造成学生发展结果不均等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改善不同特征学生群体的师生关系,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学业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责任之一,学校应该担起构建和谐且“合理”的师生关系的重任。从政策的角度来说,基于不同特征学生群体的师生关系特点的探讨,以及师生关系对不同特征学生群体成绩的异质性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不仅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帮助学校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的学业发展,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改善学校教育公平状况。
另外,不同学生群体的师生关系特点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也存在差异。如西方国家多数研究表明,男生、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容易与教师发生冲突,而女生、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家庭的学生和有较高能力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亲近⑤。而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家庭背景、学校类型等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影响师生关系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前期学业成绩⑥。这可能是因为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背景下,“师道尊严”一直是学校教育过程中遵循的基本规则,因此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多数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居于从属地位;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背景下,自由民主的精神渗透到师生关系中,就呈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双方地位是平等的,互动方式是民主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下师生关系对不同特征学生群体发展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虽然无论是西方还是国内的已有研究都表明,师生关系对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和学业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与教师保持良好师生关系的学生更容易适应学校的生活⑦,更少出现行为问题,并且拥有更高的社交技能和学术成就⑧;但西方国家关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效应研究较多,并且更关注师生关系对弱势群体学生如少数族裔、贫困家庭孩子的影响,并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弱势群体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⑨。而国内相关文献较少,且只探讨了师生关系与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⑩,较少涉及师生关系对不同特征学生群体的影响效应。
本文基于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数据,分析中国上海和美国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ESCS)学生的师生关系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师生关系对不同特征学生群体如不同性别、不同ESCS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效应的异质性,并且剖析师生关系的改善对教育结果均等化的影响,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东西方国家学校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经验证据。
本文余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数据来源和变量信息进行描述,构建理论分析模型;第三部分呈现描述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结果;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PISA2012年数据集。PISA项目自2000年起每隔3年实施一次评估,评估对象和科目主要是15岁中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素养,PISA2012年的主测评领域是数学素养。基于研究目的,本文选取了中国上海和美国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比较东西方文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差异及其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异质性。PISA2012数据库中的中国上海和美国样本如下:男、女生比例约为1∶1;公、私立学校比例约为10∶1,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分布
本研究以学生数学素养的似真值(plausible value,PV)作为因变量。依据PV的基本原理和经验做法,在回归过程中对5个PV值进行处理。解释变量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涉及学生个人、家庭背景和学校特征,包括学生性别、社会经济和文化地位、学校教育质量、学校类别、班级规模等变量,表2给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和编码方式。
本研究首先采用零模型对中国上海和美国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来源进行分解,结果发现学校间差异分别占学生数学成绩总差异的53.3%和32%,并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p<0.01),说明中国上海、美国学校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所以需要构建多层线性模型(HLM)来分析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解释变量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学生水平的变量,包括师生关系、学生性别、学生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第二层是学校水平的变量,包括班级规模、学校类型和学校教育资源质量。模型(1)是含有主效应的随机截距模型,为了探究改善师生关系对不同群体的学业成绩是否产生影响,本研究还在模型中分别加入了师生关系和性别的交互项(模型2),师生关系和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交互项(模型3),师生关系、性别和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交互项(模型4)。另外,家庭社会背景、班级规模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可能并不是呈线性关系,因此,本研究在模型中加入了这两个变量的平方项。上述4个HLM回归模型如下:
表2 变量描述及编码方式
表3分别给出了中国上海和美国不同性别、不同ESCS背景学生数学成绩和师生关系的比较结果。从性别来看,中国上海和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师生关系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说来,不论是在中国上海还是美国,男生的平均数学成绩高出女生4—5分,且在0.1水平差异显著,女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显著优于男生,这从侧面印证了社会化性别角色理论⑪。不同ESCS的学生数学成绩差异极其显著,ESCS在均值以上的学生的数学成绩显著高于ESCS在均值以下的学生,差值高达60分;不同ESCS的学生的师生关系差异也比较显著,ESCS在均值以上的学生的师生关系显著优于ESCS在均值以下的学生。虽然美国师生关系整体没有中国上海师生关系好,但美国不同ESCS学生的师生关系差异更大。另外,无论是低ESCS还是高ESCS群体,中美两国男女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都有显著差异。中国低ESCS群体,男女生数学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美国高ESCS群体,男女生数学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中国上海高ESCS群体,男生数学成绩显著高于女生;美国则是低ESCS群体,男生数学成绩显著高于女生。
为了进一步检验不同性别、家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特征学生的师生关系差异性,笔者利用OLS回归,在控制学生学习兴趣、学校性质和班级规模之后,研究发现(见表4):中国上海和美国学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和ESCS地位的差异,女生和ESCS地位高的学生更容易与教师建立亲密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在中国,不同ESCS家庭背景的学生群体与教师的师生关系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美国不同ESCS背景的学生群体和教师的师生关系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好的女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质量显著优于男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质量。
通过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不能确定师生关系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效应,也无法对师生关系对不同性别、不同ESCS学生的数学成绩影响的异质性进行分析,下文将使用HLM模型对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异质性进行深入探讨。
表3 不同学生群体数学成绩和师生关系比较
从表5模型1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学生个体层面和学校层面变量之后,中国上海和美国师生关系对学生数学成绩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1),并且美国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在数值上更大,师生关系每改善1个单位,中国上海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显著提高12.5分,美国学生则显著提高18分。无论是中国上海还是美国,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
表4 学生个体因素和学校特征变量对师生关系的预测
在模型中分别加入交互项之后,探讨师生关系对不同群体学生数学成绩的异质性影响。从模型2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中国上海,改善师生关系会显著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成绩,但师生关系对不同性别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效应有显著的差异,师生关系对男生的影响效应更大(男生斜率为16.47,女生斜率为1.83),即男生会从师生关系质量提高中获益更多。在美国,师生关系的改善也会显著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成绩,虽然对男生的影响效应更大一些,但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数学成绩影响效应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从模型3的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国上海还是美国,师生关系和ESCS的交互项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改善师生关系对不同ESCS家庭学生的成绩影响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无论是中国上海还是美国,师生关系对不同ESCS学生群体中不同性别学生成绩的影响效应也没有显著差异(模型4)。
表5 师生关系对学生数学成绩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由上可知,美国师生关系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数学成绩影响效应并没有显著差异,而且美国高ESCS家庭学生从师生关系的改善中的成绩获益与低ESCS家庭的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中国上海学校的师生关系对不同ESCS学生群体成绩的影响效应也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效应有显著不同,男生从师生关系的改善中的成绩获益显著高于女生。
本文基于2012年PISA数据,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差异,并且探讨了师生关系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效应以及对不同特征学生群体成绩影响的异质性。主要获得以下研究发现:
第一,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上海,不同性别、不同ESCS背景的学生群体与教师的师生关系存在显著的差异。相较于男生和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低的学生,女生和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高的学生更容易与教师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另外,中国上海不同ESCS背景的学生群体与教师的师生关系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美国不同ESCS背景的学生群体和教师的师生关系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ESCS水平高的女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质量更高。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女生、家庭ESCS水平高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以更好地与教师交往,而家庭ESCS水平低的学生更为敏感和不自信,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欠缺,与教师交流欠佳⑫;第二,教师一般会在学习、情感上给予女生更多的帮助和关注,而男生有好侵犯、支配性强的典型特征,教师对男生的约束和管制会多于女生,所以女生一定程度上感知到更积极的师生关系⑬。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上海学生的师生关系的质量要明显高于美国学生的师生关系。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有关,中国学生将教师视为一种权威,而与教师的关系被视为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故更愿意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平等,学生并不是很看重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而是更多地注重独立性与平等性。
第二,不论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中国上海学校,还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美国学校,师生关系对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均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即师生关系越亲密,学生整体的数学成绩越优异。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⑭。由于美国师生关系质量明显低于中国上海,从边际效应来看,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通过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更多,美国若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可以从改善师生关系方面着手。
第三,不同文化背景下,师生关系对不同特征群体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美国师生关系对不同性别、不同ESCS背景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中国上海学校的师生关系对不同ESCS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也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效应有显著差异,师生关系对男生学业成绩的正向影响效应更大。可能的解释为:尽管社会化性别理论认为女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更具优势,但在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男生同样渴望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故对与教师的关系更敏感,师生关系的改善能增强男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更好地促进其学业发展;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感知和需求差异不大,因此师生关系的改善对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学业的激励作用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追求个性发展的美国,学生并不看重与教师的师生关系,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师生关系的需求也没有明显差异,所以改善师生关系对不同特征的美国学生群体的学业成绩影响效应差异不显著。当然,以上推测需要借助更丰富的数据和访谈资料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由以上分析可知,美国中学可以通过改善师生关系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减少在国际大规模测试中与中国学生成绩的差距。虽然女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已经显著优于男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但为了缩小女生与男生在数学成绩上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需要建立与男生的和谐关系外,还要注重培养与女生的师生关系,使女生从教师更多的教学关注和课上、课下互动交流中获得学业成绩的进一步提升;其次,中美学校的教师需要加大对来自较低ESCS家庭学生的关怀程度,与弱势学生群体建立更亲密的师生关系,以减少不同ESCS家庭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质量的差异,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整体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缩小不同ESCS家庭学生之间的学业成绩差距,从而促进教育结果的均等化。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以师为尊”,有碍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这将限制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建议中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可塑性个体,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爱好,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赞赏和鼓励学生的选择与点滴进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关爱,体会到尊严、自信和自豪感,建构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
注释:
①Fisher D,Kent H,Fraser B.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tudent interpersonal behavior and teacher personality.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1998,vol19,pp.154—166.
②李瑾瑜:《试论影响师生关系的若干因素》,《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③④⑤Hamre,B.K.,&Pianta,R.C.Early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trajectory of children’s schooloutcomesthrough eighth grade.Child Development,2001,vol72,pp.625—638.
⑥⑦Baker,J.A.Contributionsof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to positive school adjustment during elementary school.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6,vol44,pp.211—229.
⑧Buyse,E.,Verschueren,K.,Verachtert,P.,&Van Damme,J..Predicting schooladjustment in early elementary school: Impact of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relational classroom climate.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2009,vol110,pp.119—141.
⑨Way N,Robinson M G.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family,friends,and school experiences on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ethnic minority,low-SES adolescents.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2003,vol18,pp.324—346.
⑩周达:《师生关系与学生不同数学能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以我国中部某区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年第10期,第45—50页。
⑪这一理论由Hamre B K,&Pianta R C.(2001)提出,他们认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女生往往更容易与人建立亲密和友好的关系,并且女生的攻击性和控制欲没有男生强,很少与老师发生激烈的冲突,因此女生能从亲密的师生关系中获益更多。
⑫ Govindarajan G.Enhancing o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Education,1991,vol112,183—185.
⑬邹泓、屈智勇、叶苑:《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4期,第77—82页。
⑭汪茂华:《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学习自信心的中介作用》,《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第7期,第15—18页。
The Heterogeneity Effect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n Students’Achievement in Different Culture Context:Based on PISA2012 Data of China and USA
Li Jiali,HuYongmei
This study employs 2012 PISA data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SR)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and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TSR on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 both in Shanghai,China and USA.The results suggest that:1.In China and USA,girls and boys,students from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 enjo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SR with teachers;2.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students’mathematics achievement,the better TSR the students enjoy with teacher,the more mathematics scores they get.USA students benefit more from better TSR;3.In USA,TSR does not have heterogeneity effect on the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and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status(ESCS);In Shanghai,TSR also does not have heterogeneity effect o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SCS background,but it has different effect on boys and girls,that boys can benefit more from improving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 than girl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Mathematics Achievement;Comparison in China and USA;Heterogeneity Effectiveness
G4
A
1007-905X(2017)08-0113-07
2017-03-26
北京师范大学“2011计划”项目“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测评工具研发”(370331321)
1.李佳丽,女,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201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研究;2.胡咏梅(通讯作者),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或项目评估研究。
编辑 张志强 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