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分析与思考*
——以汶川县为例

2017-11-01 20:40孙祯祥历先光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年19期
关键词:汶川县信息化建设

王 兴,孙祯祥,韩 俊,历先光

(1.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东阳322100;2.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3.四川省汶川县电教馆,四川 阿坝623000;4.浙江省东阳市电教馆,浙江 东阳322100)

教育公平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分析与思考*
——以汶川县为例

王 兴1,孙祯祥2,韩 俊3,历先光4

(1.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东阳322100;2.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3.四川省汶川县电教馆,四川 阿坝623000;4.浙江省东阳市电教馆,浙江 东阳322100)

相比东部发达地区,大部分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还处于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推进教育信息化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鸿沟”,实现区域与区域之间全面的教育公平。西部民族地区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普遍面临定位与目标模糊、建设途径和策略不清、对建设过程无法进行有效评价等困境。在对汶川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跟踪调研的基础上,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并将建设途径按推进时间分为准备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以及应用与持续创新阶段。总结提炼了汶川县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规划设计与建设原则,形成了涵盖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资源建设以及软环境建设等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最后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将对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实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区域教育信息化;西部民族地区;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途径与策略

一、引言

全面的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既是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最佳途径。[1]教育部2016年6月份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基础教育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普及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指明了“十三五”期间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

根据以往的发展历史,教育产出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育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往往受限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国东西部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均衡,城乡二元制结构现状以及教育信息化的资源投入、推进策略和自身应用水平差异,区域群体信息技术素养与理念以及政策机制等诸多因素导致教育信息化能在区域内为教育走向公平创造条件,也能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导致“新数字鸿沟”,制造新的教育不公。[3][4]

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整体的教育公平、缩小区域之间的“新数字鸿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县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是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动和建设的主体单位,如何在有限的经费投入下获得最佳的资源配置,通过机制创新和理念创新,探索出适合本区域发展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法和实施策略,实现“弯道超车”,促进全面的教育公平,或许是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在西部民族地区有一定代表性,而且受关注度高,本课题组有幸受邀参与了汶川县新一期教育信息化规划过程,对其推进途径与策略进行持续跟踪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适用于中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途径与策略,对该地区教育信息化实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汶川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汶川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汶川县现有基础教育学校23所(含卧龙特区3所学校),其中高完中3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13所,公办幼儿园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2401人,共有398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47个班,在校生4671人,中学135个班,在校生4421人;特殊教育学校14个班在校生130人。全县在岗教职工1622人,有学科带头人32人,县级骨干教师108人。信息技术任课教师24名,其中专职教师8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少。

汶川县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如表1所示,网络和终端基本都是2008年大地震后援建的,当时起点比较高,参照东部地区发达城市的标准建设,但是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更新。教育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系统随着州一级的统一部署,在2012年以及2013年进行了应用建设,但是受限于网络和终端设施条件,常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表1 汶川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

2.当前汶川县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利益相关者理念与能力、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保障措施等方面与东部发达县市进行比较,汶川县教育信息化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5]

(1)利益相关者理念与能力建设相对落后。教育管理人员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规划和建设;校长以及学校中层信息化领导力缺乏,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不完善;一线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深,把“PPT的运用”、电子白板的应用等简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解为教育信息化的全部,不知道如何选择、加工、利用信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学生家长信息化素养偏低,使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不强。[6]

(2)基础设施陈旧、大批量面临淘汰。汶川县现有的网络和终端基本都是2008年大地震后援建的,已经面临淘汰,设备的维修维护成本很高,造成使用率不断降低。没有专项资金规划,对硬件基础设施的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缺乏对策。

(3)应用系统缺乏良好的共享机制和共建模式。缺少适合汶川本地的资源,各校之间“信息孤岛”普遍存在,无法有效进行资源和信息共享。没有共建机制,应用系统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受“对口支援”影响严重,复制和过度依赖东部模式,满足本地化需求应用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少。

(4)缺乏持续的、多方位的、完善的配套保障措施,比如资金保障、政策机制、评价与激励、培训等软环境建设。①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缺乏持续的资金保障,使信息化设备的管理、维修、更新与实际使用需求脱节。②缺乏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和持续的政策保障,缺乏有效的面向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措施。③片面追求培训数量。忽略利益相关者新理念接受、运用和提升以及信息化能力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缺乏在保证培训数量的同时,如何通过改变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如何将培训同利益相关者的工作过程相结合、实现理念和能力的持续提升等问题的对策研究。

将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三通两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整合、利益相关者理念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第二阶段,教育教学全过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以人为本、个性化学习与评价、智慧课堂等为核心的第三阶段。一些东部教育信息化发达县市,特别是“国家教育云”平台规模化应用的试点城市都已经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而相比较而言,汶川等西部民族地区还基本停留在第一阶段,迫切需要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改变现状。

3.汶川县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境

随着国家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汶川县教育局、电教馆领导以及很多中小学校长教师都意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积极实践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但是从开始规划到建设再到应用整个过程都面临很多困境。

(1)汶川教育信息化建设前期的定位和目标问题。四川省成都市各区以及东部省份的一些发达县市依托“农远工程”、“千乡万才工程”、“三通两平台”建设项目以及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规模化应用试点项目完成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7]汶川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吸收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状况科学规划并建成特色。不能盲目跟风,哪些要建、哪些不需要建、哪些要先建、哪些要后建、哪些要重点建、哪些次要建,汶川信息化建设的定位是什么、最终目标是什么,如何在财政支持有限的情况下筹措资金并提供有效的机制和政策保障,这些都是首先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汶川是西部民族地区中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相对较早的县市,很多工作并没有直接可以照搬的模式,造成汶川找准教育信息化建设定位和理清目标比较困难。

(2)汶川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途径和策略问题。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大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建设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对应的策略是什么;汶川地震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起点高,怎么在新一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最大程度地利用已有资源;如何提早完成师资理念和能力的建设,为提高后续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提供保障;不能照搬东部发达县市的建设途径和策略,那么怎么利用外部因素,促进途径发展;汶川受关注度高,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很多,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3)汶川教育信息化建设后期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系统建成后,怎么对绩效进行有效评价并持续改进?建设是基础,应用是目的。很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只成为了一时的噱头,并没有为持续改进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发挥真正作用,需要对这些应用系统有动态绩效评价和退出机制,形成良性的发展环境。即使是东部发达县市也还没有很好的动态量化评价体系,必然会导致经常性的资源浪费,那么如何从自身特点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汶川在信息系统建设应用过程中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汶川面临的困境同样是很多西部民族地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所同样面临的。汶川县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努力找准定位和目标,并对建设途径进行了阶段性、长期性的规划,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西部民族地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汶川教育信息化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

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起步晚、基础差,一方面,汶川县作为后来者,能够通过借鉴东部地区教育信息化成功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误区”和“盲点”。而且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新的技术不断与传统教育模式融合创新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汶川县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将最新技术的应用探索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弯道超车”。另一方面,汶川县受关注度高,相比其它西部民族地区已经起步领先,可以根据区域特点探索形成适合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案例模式,通过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教育鸿沟”,逐步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促进我国全面的教育公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教学为中心的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建设教育城域网、汶川县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与数字校园来支撑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区域均衡发展。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智慧教育应用实践,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教学模式,带动汶川县中小学智慧教育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以当前国际和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挖掘、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等先进信息技术为基础搭建智慧教育的支撑环境,显著提升汶川县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以信息技术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并让学生开展自主、个性化、协作、泛在学习,最终实现汶川教育现代化、均衡化、区域化、民族化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特色。

四、汶川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途径与对策分析

1.建设内容(见图1)

根据建设目标,把汶川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总结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这两者不是割裂独立的,而是在教育建设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硬环境建设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资源的建设。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平台和终端,网络主要是高速的教育城域网以及校园网,平台包括数据存储中心、云计算平台等,终端主要有教室智能终端、功能室智能终端、平安校园安全监控终端、便携式智能终端以及各种数据采集终端等。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依托于数据中心以及云平台,面向实际教育教学应用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网络空间人人通、平安校园监控管理、班班通设备管理、录播以及远程视频管理系统等。资源的建设主要利用应用系统平台和终端,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资源的制作、使用、共享等。

图1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所依托的软环境建设,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理念建设以及信息技术能力的建设、教育教学模式的建设、信息化氛围的建设、政策机制的建设。教育信息化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政府部门、学校管理者、学校技术人员、家长、社会大众以及企业研发人员等,按影响力和紧要性高低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一般利益相关者四大类。但是分类不是固定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展和外界环境、条件因素等变化,利益相关者类别之间可以相互转化。[8]所有利益相关者理念建设以及信息技术能力的建设,是软环境建设的核心,最终目的是通过从自上而下的能力和理念培训实现自下而上自发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行动与实践创新。基于信息化的教育与研究模式的建设主要借鉴运用一些东部发达县市证明好用的模式、结合本地实际设计探索的新模式,实现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日常教学质量。信息化教育氛围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树立典型培养教育信息化种子教师队伍,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学校,以专家带新手、师徒结对共同成长等手段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氛围。比氛围更高一个层次的就是政策机制的建设,通过政策和机制层面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包括经费保障机制、激励政策、教育质量的评估与考核监督机制、应用系统的动态绩效评价与退出机制、人才的引进以及长期的教师能力提升与培训政策等。软环境建设必须比相应的硬环境建设适当超前,才能达到最佳建设效果。

2.汶川教育信息化建设途径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内容,将建设途径也分为硬环境建设途径和软环境建设途径两个部分,分别包括准备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以及应用与持续创新阶段,如图2所示。在整个建设途径还需要有外部助推机制,及时获得上级政府支持,积极引入发达地区经验、专家、师资、案例以及各类优质资源,能够对建设过程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并促进途径的顺利发展。

图2 建设途径分析

(1)准备阶段。软环境硬环境相互影响,软环境建设对硬环境的建设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软环境建设往往需要比硬环境的建设领先一段时期。管理者、建设者理念和思想的转变完成后进行调研和规划工作将是水到渠成的事,再辅以配套的政策和机制建设,则能保证在准备阶段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有质量的切实可行的调研成果和总体规划方案。把握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总的思路应由建设驱动向应用驱动转变,再到创新引领。

(2)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硬环境方面要形成建设方案并且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软环境方面则要积极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的运行与应用提供条件,包括教师、学生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理念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建设,信息化教学与研究模式建设以及信息化教育氛围建设。

(3)应用与持续创新阶段。实现所建设系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形成常规性教育信息化应用工程,并完成优质特色资源的生成与共享、模式优化与创新之后形成的区域特色工程以及区域示范工程的建设。通过持续的发展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一个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智慧型教育教学环境。这些都要依靠所有利益相关者思想理念的升华以及转化成相应的常规性的自觉行动。定期对应用进行动态的绩效评价,对没有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应用系统实行退出机制。

3.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建设对策与评价指标

(1)整体规划设计对策分析

基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2012)《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9],全面落实国家、省、州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任务要求,对汶川县教育信息化项目整体规划与建设方案设计的对策进行四个方面的分析。

①从自身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根据汶川县发展实际,把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提前启动软环境建设。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不片面追求系统的“高大上、大而全”,对应用场景充分认证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鼓励形成特色,推动不同区域、县乡、校际教育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②以人为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

据奥维云网(AVC)第三季度的推总数据显示,2018年7-9月厨房电器(烟灶消热嵌入式)整体零售量2435.1万台,零售额344.8亿元,零售额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7.7%。相关数据显示,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净水机和热水器,全渠道零售额同比增长分别为-11.6%、-2.9%、-14.6%、20.7%和-10.8%。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打通汶川全县教育资源信息通道,让每个教师都有更丰富的教学手段,让优质的教学资源覆盖整体汶川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接受优质教学资源的途经,确保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公平。围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③用驱动,常规化应用贯穿教学过程

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需求为导向,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教育信息化与区域教育发展和学校主动发展有效结合的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围绕“三个课堂”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切实有用的信息化系统,打造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推广“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进一步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促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常规化的逐步形成。牢牢把握“应用驱动”的原则,不能 “为建而建”,避免教育信息化成为面子工程和摆设,有效的常规化日常应用贯穿于每个教学过程才是最终目标。

④引领创新,为其他民族地区建示范工程

汶川县在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与国内外先进地区联合探索以个性化学习与评价、智慧课堂等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第三阶段模式。在教学能力较为突出的学校确立智慧学校示范校,进行智慧教育的学习和探索。形成智慧学区雏形,培养智慧教师人才梯队,建设出符合民族地区特色的专业化学科,树立精品课程,打造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和示范工程,对西部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模式借鉴,通过持续的优化创新,起到引领作用。

(2)建设内容的评价指标

表2 汶川县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方案评价指标

五、西部民族地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若干问题思考

1.如何持续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维护资金投入

教育信息化建设前期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资金,后期常规的维护更新升级都需要有稳定的资金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金渠道少、规模不足,因而资金筹措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前提。[10]

(1)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信息化建设从实际需求出发,不偏面追求“内容大而全,技术高大上”。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参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领域,通过融资租赁模式解决一次性资金投入过大的问题,逐步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机制。同时通过发展各种特色工程以及示范工程,获取中央、省、州等上级政府支持,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多渠道筹措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2)县级政府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主体,充分发挥财政主导作用,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将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运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必须意识到完全依靠上级政府“输血”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结合中央和全国各地外部支持,依靠自身内驱力和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来源问题。[11]

(3)学校层面上,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应确保教育信息化专项维护和培训经费。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合理分配建设费用、运维费用、培训及研究经费的投入比例。定期进行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绩效评估,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如何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避免成为面子工程

(1)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驱动”的发展原则,借鉴先进县市发展经验,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一批区域内领先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引领、带动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的策略,全区各校“轮流做庄”举办应用推进会议的方法,及时宣传推广典型应用案例,总结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好经验、好模式,建好一批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的试点学校,采用“领衔校+参与校”的共同推进模式,引领带动全市中小学全面深入推进应用。

(3)进一步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绩效评价模式,健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将各类应用评比结果列入教育系统年度表彰。[12]定期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巡查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以提升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4)改变以往片面重视硬环境建设忽略软环境建设的局面,加强软环境建设的资源投入,把软环境建设当做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通过一个持续的、阶段发展的软环境建设过程,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应用绩效。

3.如何有效加强利益相关人思想理念与信息化能力建设

培训往往是理念和能力建设最直接的手段,但是单一形式的培训往往具有短效性。把网络培训、到校指导、教学观摩、实操训练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长期地和每个利益相关者日常的工作过程相结合,才能真正完成理念的提升和能力的建设。[13]

(1)同教师日常教科研活动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平台,使教科研活动突破时空限制,打造新的教科研共同体,形成“课堂展示型、主题研讨型、共同观摩点评型”等多种教科研分享模式。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形成“专家领备、校间协备、校内齐备”的智慧备课模式,在日常的教科研活动中促进一线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人员以及校长等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建设。

(2)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校长信息化能力比赛、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等各类评比展示、观摩研讨活动相结合;同各校的传统办学特色相结合,鼓励教师、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开展体育、书画、乐器、游戏以及动漫等特色应用,通过特色工程形成示范工程,促进相关人员信息化理念和能力的提升。

(3)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模式,积极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能力培养。基于信息平台形成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多互动渠道,定向推送“健康保健”、“习惯培训”、“文明礼貌”、“家规家训”等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促进家长、学生和教师理念和能力的提升。

4.如何做好保障措施,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

(1)加强组织建设。应专门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立技术支撑中心、网络课程辅导中心、云应用指导中心和资源调配中心等部门,具体负责推进工作。重视外部因素的作用,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专家组,聘请中央电教馆、省教育技术中心、东部发达县市电教馆等专家,进行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指导。成立学校智慧教育工作小组,校长任组长,各中小学校成立教育技术处,纳入学校中层管理,配备专职人员,自上而下抓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大力引进信息技术人才,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重要内容。

(2)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工程,持续稳定发展需要依靠相应的政策保证,同时理顺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需要出台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支持政策、考核与激励政策、经费保障政策以及信息化绩效评价政策等。要严格落实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建设和运维保障机制。

[1]周春良.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2(3):4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ict.edu.cn/laws/new/n20160617_ 34574.shtm l.

[3]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4):62-69.

[4]王美,随晓筱.新数字鸿沟: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新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97-103.

[5]林坤,黄真金.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82.

[6]王辉.汶川地震灾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途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2:121-123.

[7]罗江华,张诗亚.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两种路径之评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1(2):47-52.

[8]杨晓宏,杜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3):74-8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 htm l.

[10]张虹.基础教育阶段区域教育信息化经费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2):42-46.

[11]郑茂刚.破解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低水平均衡——以黔东南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7(1): 159-164.

[12]解月光,张晓卉,王海.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绩效与发展阶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62-69.

[13]张秀梅,张学波,杨青,谢淑音.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 2016(4):87-94.

G434

B

1673-8454(2017)19-0061-07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教育云’平台规模化应用的评价体系与推广策略实证研究”(课题编号:16YJC880082)的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王兴。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汶川县信息化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汶川县2013年慢病普查情况分析报告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