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 瑾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如何坚持客观性原则
——以反对“天价彩礼”报道为例
文/田 瑾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受众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产生的影响力也更广泛。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的体裁、形式、载体,以及受众的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这使新闻客观性原则在实践中受到了挑战和冲击。笔者结合近年来经常见诸各类媒体的关于移风易俗、反对“天价彩礼”的报道,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如何进一步坚持客观性原则进行分析。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同时强调,“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可以看出,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是我国新闻从业者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现实要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新闻报道求新、求快、“求关注”的趋势加剧,造成新闻报道不全面、不均衡;二是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者多元化和匿名性,造成传统媒体“把关人”功能的弱化,使原本被排除在大众媒体报道范围之外的信息不断被新媒体传播;三是新技术使互动、共享成为新媒体的显著特征,因而那些更加耸人听闻的奇闻逸事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转发量。
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新闻报道更加丰富、生动,但也可能导致新闻报道出现客观性偏差,甚至造成虚假新闻。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坚持客观性原则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受众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源,需要新闻媒体提供真实、客观的报道;另一方面,媒体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有赖于新闻报道对客观性原则的坚持。
近年来,有关“天价彩礼”的报道频频出现,农村一些地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攀比现象突出,不少家庭甚至因婚返贫。“天价彩礼”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2016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要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各级媒体本着引导舆论、成风化人的社会追求,通过对“天价彩礼”现象及其危害的报道,揭示其成因,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群众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家庭幸福观,摒弃高额彩礼陋习,推动农村社会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但是,一些媒体因为急于求成,或是为了迎合受众,在业务层面上又缺乏深入采访调研等原因,造成部分新闻报道失衡,出现了客观性偏差。
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灵魂,但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又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新闻事件的采访过程较为曲折、采访对象较多、搜集到的素材琐碎而庞杂的情况下,新闻报道过于主观、报道失衡现象很容易发生。
揭示原因不全面。一个事件的表面往往隐藏着各种复杂的成因,在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报道时,尤其是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往往需要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成因。如果不能将多种原因进行综合考量、全面揭示,或者只选取一部分能够抓人眼球、迎合受众的原因进行报道,就有可能造成报道失衡。
在早期针对“天价彩礼”现象进行的报道中,有部分媒体将“天价彩礼”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女方家庭爱慕虚荣和财富。如《人民日报》某文指出,“天价彩礼已成农民全面小康路上的一大拦路虎”(2016年10月30日),认为天价彩礼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互相攀比、观念陈旧和小部分农民把女儿当成“摇钱树”“建设银行”;《新文化报》在对“天价彩礼”现象进行调研后,在新闻标题中指出男方称“天价彩礼”是负担,女方称是为了面子(2015年7月1日)。
这些报道将“天价彩礼”现象的成因归结为女方拜金,迎合了人们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关注。但事实上,“天价彩礼”现象肇始于习俗,流传于风气,再加上近年来男女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以及农村受到消费主义文化影响等多种复杂因素形成。部分媒体在报道时,仅通过采访几位当事人和专家,就简单地归纳出几条表面原因,却没有全面揭示出“天价彩礼”长盛不衰的深层社会原因,造成新闻客观性出现偏差。
某些群体的话语权缺失。新闻报道不是主观评论,记者要尽可能地采访到新闻事件的双方当事人,也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如果记者只采访一方当事人或持某一种观点的当事人,就会使新闻报道出现失衡情况。如中央电视台的“‘天价彩礼’:政府怎么管?”(《新闻1+1》,2017年2月7日)这一期节目,以较大篇幅展示了男青年及其家庭因高额彩礼而背负严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一夜返贫的悲惨现状,的确令人唏嘘。但“天价彩礼”现象是由男女双方及其家庭共同促成的,可大部分媒体没有采访女方及其家庭,了解索要彩礼的真正动机和用途,也没有进一步采访收取高额彩礼后女方家庭的生活状况,客观上造成一方话语权缺失。
观点表达失衡。观点的平衡是指在报道中要指给持不同观点的双方或多方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和机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杨保军教授认为:“公正原则落实到具体的、微观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其最典型的体现是要求传播主体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必须以‘平等’的态度与方式对待新闻事实的‘当事者’各方。”但是,在有关“天价彩礼”的报道中,媒体几乎一边倒地体现着男方及其家庭的诉求,而很少考虑到女方及其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对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和看法难以全面、平衡地反映,这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一些新闻报道仅仅站在男方的立场上对女方及其家庭进行指责,显然是观点失衡的报道。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观点的失衡可能会将受众的情绪引向对女方家庭的批评,引发新的不良社会情绪。同时,这种报道可能会导致女方家庭回避和反感相关报道和政府的各类教育引导,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工作中,造成客观性原则出现偏差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急于求成,主观统领客观。一些媒体急于求成,希望新闻报道在纠风正气的过程中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为此,这些媒体以主观愿望来进行新闻报道,忽视了新闻客观性原则。例如,在新闻采访、素材选择上仅选取符合主观愿望、能证明立场的内容,在对新闻事件的再现和观点阐述过程中使用了“一边倒式”的报道方法。在这种急于求成,主观统领客观的心态下,一些符合宣传目的和主观愿望的新闻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跟进报道,甚至出现报道失实和虚假新闻。例如,《农村嫁女收彩礼超过8万算买卖人口》(2015年),《江西准岳父索要20万彩礼不成带女堕胎》(2016年)等,这两则在当时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新闻后来均被证实是假新闻或疑似假新闻。
采访不充分,缺乏深入调研。充分采访、深入调研,全面地掌握新闻素材是一篇报道真实、客观的前提。从表面上看,“天价彩礼”现象中女方家庭似乎是受益者,因此,在反对“天价彩礼”的报道中,男方家庭就很自然地被置于弱势地位,记者采访时将大量关注点集中在对男方家庭的采访上。但记者未能深入采访女方家庭及女性在婚后的生活,造成新闻报道失衡。此外,由于缺乏深入调研,不少记者采取了有闻必录的报道方式,对受访者尤其是专家的话不加分析地采用,把表面现象(如攀比、爱慕虚荣等)和深层社会原因(如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失衡等)混为一谈,造成部分新闻报道片面化。
为迎合受众而煽情。迎合受众向来被新闻学界和业界所诟病,但是,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部分新闻报道无论是在新闻标题的撰写上,还是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都出现了迎合受众、“蹭热点”的趋势。
例如,2017年2月13日,某报以《新婚夜血案:不能承受的天价彩礼之痛》为题报道了某地发生的一起新婚之夜丈夫锤杀妻子的刑事案件,这篇稿件仅从标题就能看出其明显的煽情倾向。在报道中,记者仅凭嫌疑人亲属的陈述和嫌疑人供述“争执中涉及已支付的11万彩礼钱”,就断然作出丈夫杀妻的动机是高额彩礼所导致的结论。报道还大量使用了记者对嫌疑人亲属的采访内容,如亲属认为嫌疑人“性格内向,老实木讷,不善言辞”,并声称“新婚之夜,女方并没让他进到卧室,而是在沙发上待了3个多小时”等明显带有记者主观倾向性的词汇和细节,而且这些内容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就这样,一起刑事案件被硬生生营造成了一个老实人被逼无奈锤杀妻子的故事。随后,全国各个媒体纷纷跟进,循着这条新闻的报道思路,一致声称这是因“天价彩礼”导致的极端事件。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仍然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做到深入采访、平衡报道、用事实说话,兼顾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使新闻报道具体、充实、可信,有说服力。
全面采访,深入调研。充分采访和深入调研是客观报道新闻事实的前提,记者不能仅听一面之词或只采访事件一方利益群体,而要通过充分采访掌握事件的全貌。在对相关专家进行采访时,也应加以综合分析,不可断章取义。通过对多个新闻源的使用和交代,媒体可以表明新闻事实是有根据的,增强新闻的真实性,还可以通过集纳各方信息,兼顾矛盾各方,防止新闻报道的“一边倒”,为实现新闻报道的客观、平衡奠定良好的信源基础。
统筹兼顾,平衡报道。要做到平衡报道,新闻媒体就要把握好“时、度、效”三个原则。如果媒体一味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意图,过分强调某一方观点,过于集中地展示同一类现象,就会出现报道失衡,影响传播效果。因此,新闻媒体要注意采用平衡的报道方法,力求真实、全面、公正、客观地报道事实。一是在新闻报道中全面呈现出各方观点,还原事实真相,促进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二是选好关注点,要以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而不是宣泄某种社会情绪为着眼点来报道新闻;三是要重视整体平衡,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批评报道和典型报道的比重上进行适当调整。
处理好倾向性和客观性的关系。新闻媒体肩负着引导舆论、成风化人的社会责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处理好倾向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一是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如多侧面、多角度地呈现某一类采访对象的意见,展现不同采访对象针对同一个事件的意见,并突出那些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面和因素;二是让社会各方发表意见,通过受众和专家对问题、现象进行充分评说,使问题在比较中鉴别,使认识在争议中提高;三是少下结论,不扣帽子,尽量用事实说话。通过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见之于主观,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将传播意图和倾向性巧妙地隐藏在新闻事实中,使新闻报道说服力更强,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外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