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多元化之路能走多远

2017-11-01 06:15彭笑凡
商业文化 2017年28期
关键词:格力电器董明珠格力

文/彭笑凡

格力:多元化之路能走多远

文/彭笑凡

最近,格力在媒体上的出现频次可谓极高,网传他们在做两件事:造汽车和造机器人。

近日坊间热传“董明珠携格力团队一行现身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就入股天津一汽夏利事宜进行了最后磋商。”然而,9月18日,格力通过深交所发布公告,对此事进行辟谣。这也是董明珠继去年年底以个人身份,拉上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等入股珠海银隆后,第二次在汽车圈翻起了舆论“巨浪”。造车是假的,造机器人却是真的。9月15日,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郑州与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牵头建设洛阳自主创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预示着格力着手企业转型,开拓多元化扩张的发展道路正在稳步进行。就在不久前,董明珠还就格力机器人的“深度布局”表示,明年格力计划造2500台机器人,这个数量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算是非常巨大了。

在实行企业多元化过程中,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收益同在。企业多元化发展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没有人知道,乐视,暴风影音多元化带来的一片狼藉,提醒同样拥有多元化理念的企业,要进行多元化扩张,必须深思熟虑,慎而又慎,切不可头脑冲动,逞一时之快。那么,20多年专注于空调制造的格力集团,在如今出现产业过剩苗头的时候,这一条多元化之路能走多远又该怎么走呢?

多元化发展要依托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中国企业的专业化和多元化悖论,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认为,一些多元化企业的失败并不是多元化不成功,而是因为他的管理、技术和人才储备都不是领先的。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实行多元化的前提是它的核心业务要领先。“比如说我们空调,也许有一天我会做别的东西。但最起码我在空调领域里有一个完善的团队,有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人才,先进的管理,永远保持在这个行业的领先地位。这时候我可以说我们有过剩的人力,过剩的财力,有更多的研发能力,然后我们可能就会延伸。比如,我们会在机械类,如发电机、压缩机等,也会在模具开发方面进行突破。未来我们也许会成为亚洲最先进的模具制造企业。”

有领先业内的主业,稳定的持续现金流,才能保障了企业多元化成为可能。在这一点上,缺少持续现金流的乐视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实打实地栽了跟头,也印证了董明珠的观点。

空调制造是格力集团发展的起点,20多年来,格力通过技术、销售、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从家用空调、中央空调到汽车空调逐步成为中国空调行业的领军企业。从1995年产销量首次超过春兰跃居全国第一后,格力连续多年产销量、市场占有率位居中国空调行业第一。2005年,格力家用空调销售量突破1000万台/套,成为全球家用空调“单打冠军”。2008年,格力全球用户超过8800万。2016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总收入1101.13亿元,净利润154.21亿元,纳税130.75亿元,连续15年位居中国家电行业纳税第一,累计纳税达到814.13亿元。

领先市场多年,格力早已具备了多元化的实力,从早期电器业的蓬勃发展到工业房地产业石化产业的多有涉猎,再到“造手机”、“造汽车”、“造机器人”不难看出,格力从来就不甘于将其局限在专业化制造的道路上,而是希望在空调领域和家用电器领域上,打造世界级品牌,形成格力特有的“以主带副,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品牌格局。可是,从4月底格力电器发布的2016年年报看,格力的多元化发展项目似乎收效甚微。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多元化的目的要清晰 不能为多元化而多元化

格力自进入“董明珠时代”后于2012年启动多元化之路,涉及手机、智能家居和新能源汽车三大方向。五年过去了,格力越来越具有“董明珠”色彩,产业结构却仍停留在朱江洪时代。甚至有格力经销商如此评价格力电器的多元化发展:“格力做什么都做不好,就是空调做得好”。

今年1月以来,格力电器利好不断,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元,创历史新高。4月底,格力电器披露了2016年年报,公司2016年营收为1083亿元,同比增10.8%;净利154亿元,同比增23%。同时,格力2017年半年报显示,格力的空调营收在2017年上半年达546亿元,同比增长30.14%,与大盘同步。但是,空调营收占比从2013年的89%到2016年的81%,不难看出进入多元化的格力企业营收结构并未发生较大的改变。宣称世界第一的智能手机也好,竭力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好,格力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始终未能成型,似乎给人一种为了赢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只能进行多元化布局,而手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都是未来的增量市场,必须顺应市场潮流的无奈之举。被逼出来的多元化,总有些准备不足,仓促出手的味道。

2015年3月,格力正式进军手机行业。在如火如荼的手机市场,董明珠以“格力手机可以连接智能家居”为卖点,借此希望通过手机布局智能家居,打造生态闭环,实现以手机和空调为代表的多元化布局。那么手机的销量又如何呢?坊间传闻称,格力第一款手机销量在10万左右,而第二款销量在2.5万台左右。今年6月发布的“色界”,因为上市首日被网友爆出仅8台的销量,成为了热点。格力手机从上市到黯然退场期间不过一年时间,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用户和观念。空调作为电器使用年限往往在十年甚至更久以上,而快速消费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则是快到令人惊讶。董明珠曾宣传要做让用户三年不换的手机,这很明显不符合电子产品的研发、内容生态、供应链周期。而观念上,格力所推崇的用手机连接智能家居,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下依靠互联网及相关软件就能解决的事情,使用手机进行智能连接,似乎是多此一举。

格力在手机领域的发展不顺,促进了董明珠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进程。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以分为整车企业、动力系统企业和上游原材料企业三个部分,其中核心利润则是:电机、电控和电池,统称“三电”。而董明珠以个人名义拉上王健林投资的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2010年耗资5750万美元(约4亿元人民币)收购了美国奥钛53.3%的股份,其核心生产领域主要为钛酸锂材料、钛酸锂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电动汽车整车、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先进且独立自主的技术,这符合格力长期以来的经营理念,也难怪董明珠铁了心也要与银隆合作了。但仍要注意到的是,据业内人士分析,2017年将是动力电池的产能拐点,产能过剩不可避免。而董明珠预测的动力电池在储能和智能电网上的应用短时间内,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容量都无法预测,一切还是未知数。与此同时,格力在董明珠带领下加速向智能装备领域扩张,并计划2018年造2500台机器人,转型智能装备制造。在小编看来,短期内,比起手机和汽车,智能装备至少更贴近格力的主营业务,资源也会更宽广。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转型期的阵痛 如何才能锦上添花

深思熟虑也罢,仓促出手也罢,企业多元化是在空调制造行业深耕20多年,已经触及市场天花板的格力不得不做的事情,更是诸多企业未来必须面对的发展趋势。然而,企业的多元化仍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无所顾忌的一刀切,它需要决策者拥有超前的思维,高瞻远瞩,而这并不比白手起家来的容易。

首先,对于企业来说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切不可好高骛远,需量力而行。多元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业内多元化与业外多元化,无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都应遵守行业规矩,把握市场发展方向。纵使格力在空调领域领跑多年,涉足手机领域仍属跨界之举。不同于海尔将控制权交给魅族,格力选择自主生产研发手机,其生产运营理念却与电子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背道而驰,使得格力手机最终成为闹剧一场。

其次,企业多元化发展可以说是再一次投资,需要选择好合适的领域和合作对象,企业每一次的选择,都意味着人力、物力、财力的付出。选择好合适的领域发展,就可以事半功倍,甚至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美的对库卡的收购就证明了这一点。

一条跑道不行 就得多条跑道

格力的多元化,被董明珠定位为“相关多元化”,即在“技术相关多元化“(如空调技术、模具技术、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业态相关多元化”(如智能家居、工业制品、智能装备)。今年是格力电器进入智能装备行业的第5个年头,相信在历经“造手机”“造汽车”的坎坷之后,格力在企业发展多元化的道路上也累积了更多的经验。截至目前,格力电器对智能装备领域的投入已经超过10亿元,拥有一大批国外高尖端机加工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为研发提供基础,不断提升自主研发水平。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车用尿素机、大型自动化集成……格力未来的智能装备必然会向更深层次发展。格力看中的并非只有手机、汽车、银隆新能源,它看中的还有未来中国的储能市场以及智能装备产品在储能市场的空间。格力今年增设新能源设备研究室,希望能在新能源设备领域有所创新,走好这条多元化道路。

猜你喜欢
格力电器董明珠格力
唤醒芬芳
执掌3000亿帝国的董明珠戴着口罩依然是“最佳辩手”
格力澄清没有不做手机 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怎么看待美的集团业绩预告
Comparative Efficacies of Next-Generation Insecticides Against Yellow Stem Borer and Their Effects on Natural Enemies in Rice Ecosystem
格力电器未来十年内在价值大探
格力电器扮演举牌方 引发交易所关注
格力电器开板
董明珠的“铁血”与“柔情”
董明珠玩任性,格力将蚕食手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