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格雷是一位恬淡宁静的诗人,他不喜抛头露面,埋身于书丛之间,潜心钻研,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剑桥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一生诗作不多,但首首都是精华,代表作《墓畔哀歌》给后世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倾心自然,向往农民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相伴的生活。诗歌开篇即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诗人将“牛群”(herd)、“草原”(the lea)与“耕地人”(the ploughman)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虽然这首诗是作为悼念诗而作,但诗中温馨而静谧的氛围似乎盖过了感伤的气息,而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同律感。耕地人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赶着牛群走在草原上,虽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安逸,却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接下来又提到了“甲虫”(the beetle)、“阴郁的柢枭”(the moping owl)、“燕子”(the swallow)以及“公鸡的尖喇叭”(the cocks shrill clarion),这些生灵活跃于大自然中,在大自然中享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各司其职。诗人本是要悲叹斯人已逝,却在这之前描绘了种种生机勃勃的画面,可见他并不认为这些人永远得离开了,他们生前淡泊明志,与大自然相依相伴,他们死后则与自然合二为一,大自然的一切生灵都延续着他们的生命。
诗人紧接着将目光转向了逝去之人的生前事,他们的家庭和乐美满,有妻子有孩子,妻子“赶她的夜活”(ply her evening care),孩子们则“‘牙牙的报父亲来到”(run to lisp their sires return)。他们的生活是典型的平凡村民男耕女织的生活,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也有着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致力于农活,做农务就是他们全部的重心,而且他们做起农务来得心应手。
作为农民,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有自己的土地与牲口,有妻子和孩子时刻牵挂就足以让他们倍感满足与幸福。他们在淡泊与宁静中追求的就是内心的安宁,不改初心,坚守自己的德性与天良。因此,“雄心”(Ambition)与“豪华”(Grandeur)也无法嘲讽一个一身正气之人,“荣誉”(Honor)与“谄媚”(Flattery)在其看来更是不足一提,又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一颗至圣的心。若身在官位,他们定会“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舍弃富贵荣华而栖身于田野乡间。
同时,身为农民,他们亦有不得志的一面。贫寒的背景没有给他们提供接触“琳琅满目的书卷”(ample page)的机会,“冻结了他们从灵府涌出的流泉”(froze the genial current of the soul)。这也许正是托马斯·格雷所痛惜的一点,他为那些富有才华的普通农民感到惋惜,但他却更欣赏他们在淡泊宁静中从未泯灭的天良。格雷自身饱读诗书,同时又坚守自己的德性,这与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托马斯·格雷很羡慕这些普通农民“远离了纷纭人世的勾心斗角”(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s ignoble strife),他本人对于尘世间的种种嘈杂有着强烈的排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这段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中,格雷更是急于摆脱这一切。《墓畔哀歌》中的农民正是格雷的理想化身,“从格雷对农民的生活、处境、心灵的细致描写中,不难看出他对农村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一生逗留剑桥的平和散淡的人生态度。”这种强大的精神诉求让诗人甘心沉寂,寡言少语而又勤于思索,在淡泊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托马斯·格雷同时也通过宗教教义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赞美这些农民身上所具有的高贵品质,认为他们即使逝去,灵魂也与天地同存,因此,他们的坟冢里也有“‘自然的呼号”(the voice of Nature cries),“他们的旧火还点燃我们的新灰”(Een in our ashes live their wonted fires)。“灰”(ash),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就是肉体。在这里,托马斯·格雷似乎是在感叹现世人的灵魂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还需要这些逝去的农民的点悟。在格雷看来,灵魂远远超过肉体,而在大多数人身上没有体现出这一点,这也许是社会背景所致,只有在淡泊宁静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灵魂的超脱。
托马斯·格雷将自身的情感寄托到逝者身上,通过描述逝者生前的种种活动来表达自己淡薄宁静的心志。逝者生前“有时候笑里带嘲”(now smiling as in scorn),“有時候垂头丧气”(Now drooping, woeful wan),可见,他亦有烦恼,这种烦恼是只有自己才懂的殷忧。这里暗含着诗人对默默无闻的农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坎坷经历的感叹。
《墓畔哀歌》作为托马斯·格雷最重要的代表作,将格雷淡泊宁静的心志抒发得淋漓尽致。在格雷的思绪中,“经常会脱离现实生活,而期待一种能够相对自由平和的生活。”格雷一生所求,也不过是一方心灵净土,任何荣华富贵都与他无关,寄情山水而不忘饱读诗书,行吟乡野而不念功名利禄,真正做到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参考文献:
[1]刁克利.英国文学经典选读(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郭炜峰,宁云中.超然豁达,淡泊名利:托马斯·格雷《墓园挽歌》[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8).
作者简介:孙美萍(1994.7-),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