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明
摘 要:职业学校学生是我国制造业的生力军,应当重视对他们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供重要保障。本文着重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与培育工匠精神如何衔接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工匠精神 德育教学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升级调整,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加快推进建设制造强国,企业应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将提高生产标准与增强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更多优质供给,更好地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因此,工匠精神已成为企业员工的基本素养。
职业学校作为“中国制造”主力军的培训基地,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将培育工匠精神贯穿教学始终。培育工匠精神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应加强二者的配套衔接,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优势,提升工匠精神培育实效。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价值
工匠精神本义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目前,国内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普遍缺乏理论上的拓展和理性的提升。笔者更倾向于李小鲁提出的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紧密联系,它既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也是现代职业人才培养的灵魂与核心。同时,工匠精神培育也受到现代职业教育环境的制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主阵地的职业学校必须充分认清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牢固树立起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这一目标,无论是在各项工作指导、校园文化构建上,还是在产教融合教学过程中、德育课教学活动中以及师生共同成长实践中,都必须加强工匠精神培育。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目标及内容
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学校应将德育课教学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必修课教学内容对接、增补工匠精神相关内容,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工匠精神培育质量和效果。
三、德育课教学内容与培育工匠精神的衔接路径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有四门,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安排,通常有《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这里主要就五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与培育工匠精神搞好衔接进行探讨。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与培育工匠精神的衔接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讲解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及常用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刻认清职业定位、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为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开展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其中,提高职业素养的实质就是培养工匠精神。鉴此,在课程第一章“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和第三章“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的教学中,应注重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结合起来,通过列举各行业“大国工匠”、高技术工人等典型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工匠精神,让学生受熏陶受感染,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通常情况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一般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对职业的憧憬是学生這一时段的重要心理特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活动不能局限在教室课堂上,应与跟岗实习、学校专业实训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初步对职业和岗位有较深的了解,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奠定基础。
2.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与培育工匠精神的衔接路径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传统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重要作用,以及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不断陶冶职业道德情操,增强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意识,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可从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搞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与培育工匠精神的衔接。“习礼仪,讲文明”“弘扬法制精神,当好国家公民”“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等四章,重在培育人文素养,可引用展示典型“工匠”人物和社会人才优秀人格品格的事迹进行案例教学;“知荣辱,有道德”一章重在培育职业素养,在教学中应突出学训合一,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特别是专业实训实习课程,对操作行为、职业道德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认真践行,深化固化职业素养培育效果。另外,要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将学生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遵守实训实习规程的情况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成效对应起来,通过学生自觉守法守纪,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或职业素养。
3.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培育工匠精神的衔接路径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理论教育,让学生了解掌握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基本制度和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辨别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和主动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能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笔者认为,提高产品质量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因此,可把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切入点,将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到“透视经济现象”和“投身经济建设”两章教学内容中进行。比如,在讲述“商品的交换与消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时,着重阐明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关键是产品具备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产品质量直接决定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高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产品质量是盈利的关键等问题,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产品质量意识。endprint
4.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与培育工匠精神的衔接
路径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以及如何“做人”的教育,使学生培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处理个人职业生涯和成长发展中的问题,为人生健康发展奠定思维和方法基础。哲学与人生课程对于培育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专题。一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踏实肯干、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做一行,爱一行”的精神;三是“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教学,要重点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四是“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教学,要重点教育引导学生在劳动奉献和自身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这四个专题即是对学生如何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具备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与培育工匠精神的衔接路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主要是根据中职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掌握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和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筆者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具备工匠精神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围绕“自我悦纳”和“承受挫折”开展教学。只有自我悦纳、经受挫折而不气馁的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进步和提升,这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360百科.工匠精神[EB/OL].http://baike.so.com/doc/7022611-7245514.html.
[2]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05-13(3).
[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教职成〔2008〕7号.
[4]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Z].教职成〔2014〕14号.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