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峰
【摘要】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教师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怎样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本人谈四点体会:一是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轻松的心情;二是设计开放性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学习兴趣;三是精心设计课堂实验方法,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提出扩散性问题,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自然科学教学 ; 培养创造能力 ; 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183-01
什么是创造,各家长表述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东西。”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就是把已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东西。”还有的学者认为:“创造是将互不相关的观念进行重新组织、推理的综合能力。”这三个不同的定义,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什么是创造,也可以说三者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创造所包涵的主要因素,即创造是应用创新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最后组合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某些发现并不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列或是前人已发现的成果,但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却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敢于突破前人的旧框框,突破自己的老一套,使自己从保守封闭,万事拘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开展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思维,经常考虑问题的新解答、新方法、新结论。教师则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好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会学生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书本知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重要的是通过对书本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一项教学任务,要用现代启发式进行教学,启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景,将常见的知识设计成非常规的问题,即一种具有困难,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时时感到不足,又时时获得思考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索与创造的热情,并不断调空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进行学习。
提问是自然科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常用手段,简便易行,适用广泛,受到广大自然科学教师的青睐,经常从不同的角度、形式、方式进行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造力有显著的效果。如,在进行“H2S的还原”的教学时,开门见山提问:1.H2S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2.H2S和浓H2SO4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H2S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学生总以为酸性气体可以用酸性干燥剂来干燥且酸是不起反应的,在教师的设问下产生疑惑,一下子把学生探求的热情激发起来。在这种求知心切的驱动下,根据氧化还原概念,师生共同剖析,探索H2S的还原质。
二、精心设置课堂实验方法,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而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最好方法。实验中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变化,以及伴随变化的各种现象都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使学生处于高昂的思维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实验优化课堂教学,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自然科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启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例如,我们将氯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做如下改动,在药品中准备了二氧化锰、浓盐酸、硝酸、硝酸钾等,并提出制取氯气用什么药品好呢?以上几种药品两两组合有几种制氯气的反应呢?生成的氯气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和干燥的有色布有何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实验,重新设计、改进、补充,增强了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如讲授实验制取氢气的装置时,可设置为:锌和稀硫酸反应可在哪些玻璃仪器中进行?(烧杯、试管) 要收集氧气选哪些仪器好?(试管) 要收集氢气怎么办?(加带导气管的单孔塞) 要继续加稀硫酸怎么办?(改单孔塞为又孔塞,即带导气管,又带插入酸液的长颈漏斗) 如何控制氢气的流通?(导气管上夹弹簧夹) 如何使酸液与锌粒脱离反应?(试管内加有孔隔板)。这样一步一步推进,完成简易氢气发生装置的装置。最后总结得出:凡是用固体(块状)与液体不需加热制取气体,都可用这套装置。这样设计,既具有探索性与启发性,激发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创造能力,装置原理又内含在操作之中,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记忆。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实验装置的现象。
三、提出扩散性问题,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知识越丰富,越有可能有创见,但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光靠广博、深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具备相当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所谓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它的特点是不受束缚,使答案向各个方向发散,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找出其中最佳答案。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发散性问题来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出的发散性问题,不能限于记忆型的,也不是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而要有创造性的变动型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具有独创造性的想法、解决、见解和可能性。
创造学认为学生的创造思维一般属于初级层次,但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及知识的深化,会又量变到质变,将会朝着中、高层次的飞跃。因此,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求索、好胜、独创、发散性思维等学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和勇于创新的开拓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