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扶贫:优势矩阵下的和衷共济

2017-10-31 09:55蒲仕明
新城乡 2017年10期
关键词:仁和区波西芒果

蒲仕明

四川西南角,奔涌的金沙江在川滇交界的攀枝花急速转身,海拔落差从川滇交界的1800米飞落至980米,这里山谷相间,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既形成了跌宕起伏的裂谷风情,也成为脱贫攻坚的巨大障碍。

攀枝花市仁和区,便坐落在这片1729平方公里的裂谷中。仁和区没有“孤立”地看待扶贫工作,而是将贫困视为一种社会发展形态。党委、政府所做的工作,首先是从硬件和思想上补足贫困区域的短板,再结合区域特征向贫困区域注入优势基因,逐步在内部和外部构成优势矩阵,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具备“和衷共济”的动力——这也被视为“仁和”的城市价值。

补强劣势短板 重回同一起跑线

2014年,仁和区根据“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一倍以上,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沒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区情,确定了10个省级贫困村。10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都是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半山、高山地区的民族村,涉及2684户9424人。

分析致贫原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干旱缺水,几乎成了所有贫困村面临的劣势。

平地镇波西村便是当年确定的一个贫困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区,村里都是坡地,主要种植玉米、烤烟,一些村民靠放羊维持生计。村子里的旱情却非常严重,“有一年夏天,村里的水井干枯了90%,生活用水都难以解决。”平地镇副镇长王朝金回忆。最大的挑战还是交通。“波西村大村组位于一个山谷里,以前一下雨,泥泞的路无处下脚,村民就要被困在家里至少半个月。种植也好,养殖也好,最终只能烂在地里。”村支部书记李自文说。

距离仁和城区50公里的啊喇乡啊喇村是省级重点帮扶少数民族贫困村。全村1487名村民中,以彝族、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到90%。2014年村里有贫困户165户、558人,贫困发生率达37.5%。一份报告显示,啊喇村致贫主要原因在于“自然条件差、灾害频繁;交通、水利等设施薄弱;观念落后、存在等靠要思想”。啊喇村党支部书记盛其富介绍说,2014年前,29.3平方公里的啊喇村只有硬化道路400米,处在二半山区的啊喇村,“就像一个被遗忘的世外桃源”。

平地镇辣子哨村村民纳明禄回想起干旱时记忆犹新。“几年前,我种了8亩果树,日子还算过得去。后来果树全都干死了;种了麦苗,麦子也都没有发芽。村里支持买了耐旱的烤烟苗,想等到雨季来了再种下去。后来雨季迟迟没来,只好先出去打工。”大龙潭彝族乡干坝子村,这个紧邻“史迪威公路”的美丽村落,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也是重要的烟区。烟农刘冬萍说:“每年烤烟移栽的4、5月,几乎没有任何降水。以前种烟的收成如何,全看老天爷的脸色。”

仁和区下决心“恶补基础设施欠账”,让贫困区域和非贫困区域重回同一起跑线。

2014年,仁和区入选全省首批四个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打捆示范区。在当年县级财政统筹试点方案中,明确将解决“行路难、用水难、增收难”列为重点投入方向,并向贫困村倾斜。当年仁和区整合涉农打捆资金1.4亿元,对全区76个村制定了三类专列项目财政补助标准:贫困村补助90%、经济条件一般村补助85%、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村补助标准为80%。依托涉农资金整合打捆示范项目,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务本乡大火山村为例,近三年来仅在路和水的项目上投资的就超过400万元。新修公路超过15公里,新建水池容量超过8000立方米,铺设水管超过10000米。“有了水,才能生活和发展产业;有了路,产业发展才有希望。”大火山村第一书记陈天锐介绍。而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啊喇村,乡村硬化道路里程已从400米增加了31.4公里,几乎增加了8倍。

在仁和区的每个贫困村,都能看到修葺一新的入村入户硬化道路;在每一块易旱区域的田间地角,都能看到星罗棋布的水池、水窖、人饮工程和高效节水滴灌体系。这些密如蛛网的道路和水利设施,将各贫困村的“始发劣势”消除,使其和“非贫困区”重回同一起跑线。

构建优势矩阵 把产业“鸡蛋”装进贫困户篮子

补强劣势短板后,如何选择一条符合实际的最具优势、最有潜力、与民最切、利民最广的产业体系,成为考量仁和区决策者的现实命题。

仁和区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的3倍、全省的7倍,同时也是中国西部最理想的亚热带水果和高品质烤烟及蔬菜产区。这是仁和区在推动产业扶贫方面的先天优势。

从区域层面确定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仁和区制定了《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平面和立体并重,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区域,重点发展以芒果、火龙果为代表的热带水果;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半山区域,重点发展烤烟、冬桃等适宜作物;大力推动以本地黑山羊为主的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结合,推动村民实现标准化圈养。

干坝子村第一书记周清鹏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村级产业发展规划,上面对种植产业的适宜区域、道路和灌溉设施、产业规模和产品计划都进行了详细布局,几乎是一本“脱贫攻略”。他说,“这样的规划每个村都有,每个村也以此为蓝本进行参照。”

每个农户除了适宜种植业外,还会结合发展养殖和附属产业。“标准化羊圈”是仁和区结合本地优势大力推进的一项工作:农户按照标准建设一个50㎡的标准化羊圈,可以获得2.98万元补贴(包括羊圈建设和10只羊)。羊可以卖钱,羊粪用来辅助发展高品质产业。政府还不遗余力地推广“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一个50㎡的光伏屋顶,每年产生的发电量就能增收两三千元。

随着对优势的抽丝剥茧,仁和区的“区-村-户”的优势产业矩阵最终浮出水面。“政府依托科学规划,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每户发展2-3个优势产业,1个产业成功即可脱贫,2个产业成功即可小康,3个产业成功即可致富。”仁和区针对贫困户的脱贫产业矩阵,就是让每户有能力的贫困户的“篮子”里,装着2到3个巨大的“鸡蛋”。波西村村民吴文枣目前种了8亩芒果,养了13只羊,还有60㎡的光伏发电屋顶……短期内,羊和光伏发电可以形成约4000元的年收入,而芒果挂果后,三项产业即可实现增收3-4万元。仁和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唐旭光将其总结为:“以短养长、短能脱贫、长能致富”。endprint

贫困村的集体经济也同样遵循“优势矩阵”:每个村的集体经济都没有“装进同一个篮子”,而是形成以集体产权量化、资产经營、光伏发电等多个“支柱产业”。以波西村为例,村里将集体果园改造后对外租赁,实现年收入1.2万元;利用村委会的屋顶安装光伏发电,增收上万元;村级产业基金对外投资,增收8万元……波西村第一书记肖冰还办起了集体合作社,帮助村民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村集体收入来源。

既有长期产业,也有短期产业;既有种植产业,也有养殖产业;既重视个体发展,也壮大集体经济,既推动贫困地区,也拉动全域产业……在仁和区每一个村、每一个贫困户,都在既定的优势矩阵中翩翩起舞。仁和区委书记任礎军将其总结为“五个结合”: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点面结合、农业与就业结合、资源与市场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贫困村的产业布局,还是贫困户的产业标准,都必须服从于区级层面的规划。“有的农户为了图方便,想在标准化羊圈建设上打折扣,就拿不到财政补贴。”唐旭光解释,仁和区此前的种种努力,就是为了弥补贫困户的物质和心理差距。而现在,他们必须遵循同样的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则,努力走上现代生产和市场体系的坦途。

终结精神贫困 以“四好”党组织促“四好村”建设

脱贫攻坚,不仅仅是从物质上让贫困户回到公平起点,更重要的是从心态上使其重回轨道。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作用。44岁的王应祥是布德镇老村子村的一名老党员,以前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在村组的帮扶下,他带头响应产业扶贫政策,种了4.5亩芒果。现在他家的芒果林已成为全村党员示范林,除了自己种植以外,他还主动教别人怎么种芒果,从“贫困户”变成了“带头人”“热心人”。今年,他的芒果喜获丰收,儿子王小伟还考上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双喜临门,这让我对未来更加充满了希望。”老村子村村主任毛文才主动请缨,承担了帮扶村民沙务流的任务。在经过多次做工作后,他聘请沙务流到其经营的养殖场工作,每个月发1000多元的工资。他还赠送了沙务流5只小羊在养殖场代养,长大后收入归沙务流。在毛文才持续不断地帮助下,沙务流很快恢复了信心。

有的人思想转变快,但个别人却还有等靠要的思想。“干部做、亲戚劝、邻居帮,能想的办法全用上。”仁和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唐光辉说,这也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很多贫困户恢复了战胜贫困的信心。“过去喊开会,不发东西就不来;现在喊开会,翻筋搭斗跑着来。”

今年8月,仁和区正式启动了农村“四好”党组织(阵地建设好、基础工作好、党员作风好、统筹协调好)创建实施方案,结合“四好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创建工作。“双四好”是仁和区在深化扶贫实践中的一次创新,“四好党组织”和“四好村”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其最终目的仍在于通过强化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从而构建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层面扶贫的完整版图。

站在奔流不息的金沙江畔,每个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五个结合”与“双四好”的提出,也让人们看到了贫困的终结。

亦不仅仅是贫困的终结。endprint

猜你喜欢
仁和区波西芒果
仁和区
仁和区
25例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我才不要穿
攀枝花市仁和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
小洞会“咬”人
小洞会“咬”人
一本谈话纪实簿,刹住违纪小苗头
miR-181b-5p对卡波西肉瘤细胞系SLK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