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笑谦
[提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该需求回应不足,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纷纷出现。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对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需环境进行分析,剖析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的主要成因,并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建议。
关键词:就业;行政管理专业;职位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8月29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各高校纷纷恢复开办行政管理专业以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对行政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支与新时期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公共管理类队伍。而当前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与社会需求脱节,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现象在国内地方高校纷纷出现。为了积极迎合社会需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各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的热门问题。
一、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一背景下,需要对此加以分析,以便培养出一支与新时代需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人才。
(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职公共部门优势不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公共部门一直以来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梦寐以求的就业去处。但从近几年形势来看,行政管理学生对口进入公共部门就职越来越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公共部门就职“逢进必考”、专业需求职位限制、人数限制以及基层工作经历限制、竞争激烈等诸多原因,因此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为主要就业目标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屡屡受挫,顺利进入该领域就职的应届毕业生为数不多。最终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陷入了“学非所用”、“有价无市”的困境。
(二)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职私人部门成为无奈之举。全民创业时代的到来,如民营企业、个体等私人部门,在数量上逐年增多,再加之私人部门用人机制较为灵活,入职条件相对宽松等原因,私人部门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绝大多数去向。但由于行政管理大学生及家长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私人部门基本是他们就业的无奈选择或者是跳板之选,因此他们抱以“未达成的心愿”的心态在私人部门参加工作,从事行政助理、行政秘书、行政文员等基层工作,更多的学生把私人部门的工作当作临时跳板。基于此,势必会带来用人企业与员工彼此不满意的结果。用人单位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本就缺乏核心竞争力,自身还存在眼高手低、对单位缺乏认同感、实践应用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总体评价不高。
二、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主要成因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出现供需矛盾,一方面归责于就业与市场环境,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一)高校政府企业相互割裂,缺乏职业需求分析。高校作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输出者,应当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接收者,即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形成有机对接。而目前的情形是,政府与高校、企业与高校之间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就像一家企业没有对市场进行详细调研,也没有与客户进行必要的沟通,生产出来的商品就很有可能出现不符合客户需求的结果。所以,高校、政府、企业相互割裂,缺乏职业需求分析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供需矛盾的症结所在之一。地方高校应意识到政府、企业需求的重要性,主动打破割裂现状,相互协同达到共赢。
(二)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似,缺乏竞争力。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科研水平、资金支持以及硬件设备等方面相对“211”或“985”重点高校要弱势一些,但纵观地方高校和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却十分相似。其实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原本就是原则上的,完全照搬重点高校关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非良策,反而忽视了自身高校的优势及特色,从而造成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优势竞争力。
(三)课程设置不完善,职业实训教育比重较少。首先,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关实践技能类课程比例较少,即便为数不多的实践技能课程也存在形式单一、配套实践设施不足的情况,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用分离,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科目过杂、专业特征不突出,使学生在招聘过程中往往很迷茫,最终造成严重的专业认同危机;最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人才培养中欠缺专业人士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和就业指导讲解等环节,学生很难准确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向。
(四)师资队伍背景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完全或者绝大多数来源于各大高等院校本专业的硕博研究生,他们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但由于这些高学历的教师缺乏部门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难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收信息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模式时间一久,势必会造成课堂上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更可怕的是助长了学生的懒惰心理,使得他们对知识不求甚解,逐步失去主动探寻知识的意识和习惯,结果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充足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探究
(一)高校与政府、企业间沟通常态化,做好职业需求分析。地方高校应意识到政府、企业需求的重要性,主动打破割裂现状,相互协同,形成沟通常态化。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工作是社会需求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社会需求分析可以从当前国内外、地方经济形势、专业发展方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差、职业岗位群的人才要求及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二)强化地方高校特色,实现错位就业。在对行业企业所需人才进行职业需求分析基础上,将需求转换为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为了提升毕业生竞争力,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错位就业,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与现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行政管理专业与高校强势学科相结合,形成自身办学特色,打造专业特色品牌,最终培养适合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例如,如果学校理工科是优势专业,为了弥补文科弱势,便可以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考虑和优势院系联合培养,以便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加大职业实训课程比重,规划职业发展路向。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职业实训教学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应更加给予重视。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再是简单的从课程设计上体现出学生必备的职业发展技能,还要将就业前景分析和就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意识到该专业人才培养路向并非仅有进入政府部门才是光明大道。私人部门同样拥有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比如,可以外聘有关专家或者邀请有经验的毕业生来校讲座,为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构建由职场“小白人”蜕变为高级行政总监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向图景。
(四)打造多元化教师队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打造多元化、多渠道教师队伍,首先提供培训、交流、进修的机会,及时关注行政管理专业前沿问题,能够迅速准确地向学生传达信息,引导学生对专业问题進行敏锐的判断;其次,鼓励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事业等单位学习、工作,熟悉政府和企业运作环境,提高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最后,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对那些在企业、政府机构、研究院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意愿做学术的人才进行政策性放宽,将他们大胆引进高校,为学校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主要参考文献:
[1]谭玉龙,覃举东.高校转型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河池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7.3.
[2]张玉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应用型导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3.5.
[3]王小斌,邵燕斐.从社会需求思考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五邑大学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
[4]董亚.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