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佩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其关键就是创新。目前我国创新驱动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初步成为一个科技大国,创新实力提升很快,技术力量正在形成。但科技大国并不等于科技强国,我国创新驱动仍然面临创新成果支撑不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端创新人才缺乏等困境,建议从知识技术、体制机制、文化环境方面进一步去除创新泡沫,攻破创新桎梏,破解创新难题。
关键词: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创新人才;核心技术
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纵览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成功的国家基本都是在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如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目前我国正面临稳健增长和停滞不前的关键十字路口。创新驱动战略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落实,是影响我国“国运”的命门。
一、以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
(一)创新驱动有利于化解供需结构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最直接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部分产能过剩导致供需结构矛盾比较突出,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抑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中国大妈疯抢日本智能马桶盖现象其实质就是国内民众对高端产品的强烈需求与国内市场低端供给之间矛盾的直接显现。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需求侧的发展模式,即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来实现经济在短期内的快速增长,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为我国带来了持续30多年的经济中高速增长。但此过程中我国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增长难以持续。近年来,由于传统发展动力受阻,新发展动力不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6年我国的GDP增速6.7%,创下1990年以来的新低。传统的要素投入及投资驱动具有明显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供给侧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却可以实现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其中,创新是四大要素的关键。长期而言,化解供需结构矛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创新驱动。
(二)创新驱动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长期以来,正是因为我国所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方式过于粗放,既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生态环境。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环节来看,我国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5%,比发达国家低 15%~20%;从生产流通环节来看,我国1万美元GDP,它所消耗的铜、铝、铅、锌4种金属是发达国家消费量的7~8倍,主要产品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国家应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加大创新投入,依靠技术创新来改变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局面。
(三)创新驱动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内容。近年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居民的消费习惯、方式、需求已然发生变化,人们对产品的技术性、安全性、舒适性和购买便利性等要求越來越高。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就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其实就是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满足人们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强烈需求。企业通过树立科学的创新理念和思维,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发展状况
(一)创新驱动的重大进展
1. 初步成为科技大国
我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跨上新台阶,初步成为科技大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从两个指标来看,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为2.1%,过去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R&D)年均增长20%以上。二是科技发明效率。2016年中国知识产权各项指标实现量质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已经是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为我国科技界增了光添了彩。
2. 创新实力提升很快
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研究了全球141个国家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第十八位,在中高收入国家中排名第一位。自2011年以来,创新投入指数和创新产出指数连续5年攀升,大幅超越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早在2014年,中国人均GDP位7590美元,在40个参评国家中仅高于印度和南非。但是,2014年中国创新指数得分就已接近人均GDP在5万美元左右的欧洲国家。随着近年来中国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跻身全球创新领导国家指日可待。
3. 技术力量正在形成
一是先进技术在世界的影响力明显提升。比如说激光技术,如今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甚至有德媒称我国激光武器技术甩了美国几条街。另外是高铁技术。中国高铁因造价低、速度快、性价比高而得名。我国的高铁技术从最开始引进德国技术以来已经有50年铁路建设经验,目前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2.2万公里,已经是世界第一的水平。二是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像手机市场的华为、小米、OPPO 等品牌。尤其是华为,在3G技术方面,华为拥有的基本专利数量排名全球前五位,在4G专利方面,华为已跻身全球前三位,成为4G的领跑者,现在正将目光瞄准了5G技术。近两年,华为稳居国内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华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2016年华为研发投入为764亿元人民币,它的研发投入占到了销售额的15%左右。这么大的研发投入在专利申请方面得到了正面的体现,目前华为专利申请总量位居全球第一。endprint
(二)创新驱动的现实困境
1. 创新成果支撑不力
一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达到2.5%以上,目前为2.1%。另外,创新型国家的国际标准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达30%以下,而目前我国的这两个数据分别为56.2%、40%。离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主要是体现在职称、课题等封闭式项目层面上,真正源于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创新成果十分匮乏,这也是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以及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矛盾的重要原因,以至于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2.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尽管在创新政策和制度作用的发挥下,中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环境也已经改善,但中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偏低这一问题仍然无法回避。主要表现在缺乏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产品的同质化严重。2015年中国大妈疯狂抢购日本智能马桶盖,而实际上遭到疯狂抢购的马桶盖不仅是所生产的零部件80%来自中国本土,而且完全是由中国技术团队攻关研发的,只不过资金和品牌带着日本基因。正是一些小作坊制造的那些浑水摸鱼的“便宜货”让我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一点一点地丧失信心。由此说明,“Made in China”的自主品牌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创新的缺乏无法形成有效的科技红利。华为总裁任正菲指出,“华为卖2000万部手机,纯利润是1亿美元,一台手机赚30元”。目前我国国产手机市场上的华为、中兴、联想的手机利润率分别只有1.2%、-0.3%、0.4%。而苹果公司每卖出一部iPhone,能拿走利润的58.5%;原材料供应商拿到21.9%;韩国LG和三星拿到利润的4.7%;欧洲、日本和中国台湾分别只能拿到利润的1.1%、0.5%和0.5%; 中国的劳动力只能拿到1.8%。
3. 高端创新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数量上,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庞大,是世界第一人才资源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结构上,重大科研和工程等领域的领军型人才、一流工程师、优秀技术工人等各类型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按照科技部的统计,真正的高端人才在全国范围只有一万人左右,而美国至少是我国的10倍。我国留学博士的回归率仅为5%。人才的结构性不足,是当前科技队伍和人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矛盾。这主要是由于,一是科技人员收入水平偏低,无法充分享受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在短期内降低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出。二是我国教育体制偏差造成,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优秀的学生接受的大多是理论教育,实践能力缺乏,没有一技之长,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是企业“招工难”与学生“就业难”问题并存的重要原因。
三、以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取“精华”:知识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仍然存在比较多的泡沫,如论文泡沫。目前我国学术论文的数量居全球第一,但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技术泡沫。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计算机、汽车生产国,但大部分的特钢、计算机芯片、汽车关键部件仍然依赖进口。专利泡沫。原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杨金琪曾经指出“我国‘问题专利和‘垃圾专利占所有授权专利的80%以上。”这个数据可能有些偏颇 ,但说明了当前专利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如何通过创新来取“精華”呢?一是攻克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从技术的层面,找出要实现的技术目标、达到目标的技术路径、技术路径上的关键节点等,逐个突破,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二是实施专利战略。掌握国际知识产权动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成果、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行业知识产权合作。三是打造知名品牌。打造知名品牌,既要做实,又要做虚。要有核心技术和核心专利,要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这是打造知名品牌的“硬通货”。另外,还要重视“软实力”建设,要会宣传、会营销,要让大家记住这个品牌。
(二)争“红利”:体制机制创新
屠呦呦由于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被一些媒体称为是“三无”科学家,然而她却获得了世界诺贝尔医学奖。为什么屠呦呦在国际上可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在国内却屡次评不上院士?是我国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出了问题,是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所造成的。那么破除“创新桎梏”,争“创新红利”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科技人才吸引与激励机制。首先,要给与科研人员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科研投入和科研奖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其次,除了常规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外,要实行股权激励等多种激励形式。二是完善科技经费分配与监管机制。强化科技部门的宏观统筹,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的机制;加强科技经费的监管。三是改进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注重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评价,以完善评价机制来推动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防止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三)营“气候”:文化环境创新
培养创新文化要遵循“蘑菇理论”——重在环境营造和小气候形成。一是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要形成对“试错精神”宽容以待的全民共识。每一项创新,都要经过创新者的千辛万苦的探索,经过多方的努力与合作,得到全社会的有力配合等。所以,创新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创新之路上,错误在所难免,成功正是建立在无数的试错基础之上。二是加强创新诚信建设。科技创新领域的诚信环境极为重要。应积极引导创新者恪守职业道德、坚守社会责任,让诚信成为创新的重要保障,这将会有力保护真正的创新者更好地前行,让创新之路不致于在复制、抄袭的“山寨”化中走上“断头路”。三是将创新理念深植社会。培养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对现有学术成果的批判态度,以及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包容精神,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韩凤芹.以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公共财政研究,2015(06).
[2]文建东,宋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02).
(作者单位:中共衡阳市委党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