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一场健康盛宴

2017-10-31 17:58温长路
大众医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膏方鼻炎阳气

冬病夏治#调治慢性咳喘病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指的是在夏季,对一些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虚性、寒性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具有治疗范围广、治疗方法多等特点。临近三伏天,各大中医院相关科室的冬病夏治門诊已门庭若市,一场健康盛宴正在进行中。冬病夏治是否人人适宜?冬病夏治有哪些“门道”?本刊特邀请权威专家,对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及常用的冬病夏治方法进行重点介绍,让读者朋友不仅仅是赶一场热闹,更真正收获健康。

冬病夏治 未雨绸缪

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

何谓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是在疾病未发之时采取的积极防治措施,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长夏胜冬”的原则发展而来,在夏季自然界及人体阳气旺盛之时,治疗冬季易于发作的疾病。冬病为何要选择在夏季进行治疗?这是因为冬季气温较低,自然界寒湿之气较盛,而人体却阳气不足,抵抗力低下,致使一些疾病乘虚而入。到了盛夏之时,人体阳气旺盛,气血条达,经络通畅,许多冬季较常见的疾病发作减少,此时正是扶正培本、扶助阳气、祛除寒气的有利时机,可以帮助部分体质虚寒的患者充实阳气,增强抵抗力,使疾病得到缓解或痊愈。

没有适应证 不必“凑热闹”

冬病夏治疗法临床应用广泛,已经被大量实践证明有疗效的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如关节疼痛、肢体麻木、风湿性关节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儿科疾病,如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耳鼻咽喉科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尤其适合体质虚寒人群及老幼虚弱之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预防保健意识的加强,中医冬病夏治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每到三伏天,一些中医院的相关科室像赶庙会般热闹,其中不乏许多跟风而来的患者。冬病夏治虽然临床适应证广,但并不能包治百病,对很多热性、实证疾病是不适用的,所以大家要理智对待,切忌盲从。

治疗方法多最具代表性是“三伏贴”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穴位敷贴、穴位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药浴,或内服膏方、汤药等。具体到每个人、每种疾病,究竟适合使用哪种方法,或采取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要由医生经过周密诊断后决定,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在冬病夏治的诸多方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三伏天”进行的穴位敷贴,老百姓把它称为“三伏贴”。它来源于清代医家张璐所著《张氏医通》的白芥子发泡疗法,通常用麻黄、白芥子、甘遂等辛温散寒的药物,治疗一些虚寒性疾病。此外,也会选择透皮作用较好的药物,如薄荷、樟脑、冰片、肉桂、丁香、川芎、黄连、甘草、白酒和醋等,以增强治疗效果。有人把“三伏贴”理解为“一贴灵”,这是不现实的,冬病夏治大多针对的是慢性疾病,敷贴一般需连续治疗3年,甚至更长时间;还有人“恨铁不成钢”,要求增加敷贴的药量、时间和次数,这也是不正确的,敷贴时间不是越长越好,也不必盲目追求“发泡”(敷贴时,局部皮肤充血,产生水疱)。

作者简介

温长路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学术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委员会专家,擅长脾胃病及部分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

三伏天 调治慢性咳喘病的“吉日良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 张惠勇

哪类咳喘适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一种因时制宜的反季节疗法,在炎热的夏季趁疾病还没有发作时进行治疗,等到了冬天,疾病发作就可以减少或者症状减轻。一些慢性咳喘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通常在寒冷时节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缓解期患者也多有体虚怕冷、全身阳气不足的症状表现。在夏季借助阳气生发之时,人体阳气随之旺盛、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趋势,使用补虚助阳、温里散寒的药物,可以达到扶阳祛寒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使人体到了冬季阳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泻,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此外,冬病夏治也适用于体虚易感冒、反复肺部感染或肺气亏虚的亚健康人群,以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敏感人群。当然,并非所有的慢性喘咳患者都适合冬病夏治,如体质偏热、阴虚火旺,或处于感染的急性期,有发热、咯血等症状者都不适宜冬病夏治。

慢性咳喘如何冬病夏治

慢性咳喘疾病的冬病夏治以穴位敷贴和穴位注射为主。腧穴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毛细血管,是一条特殊的给药通道,而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人体皮肤温度、湿度最高,腠理最为疏松,毛孔最为开放之季,非常有利于外用药物的吸收,从而发挥最佳疗效。

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冬病夏治一般选用温补肾阳的药物,以达到扶阳祛寒的目的。穴位敷贴以我院“阳虚哮喘敷贴方”为例,其主要成分为熟附块、巴戟天、补骨脂等,研为细末,用姜汁调制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2厘米的药饼,固定于天突(位于颈部,前正中线胸骨上窝处)和大椎(位于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两穴,一般贴4~6小时即可取下。如局部皮肤发红、瘙痒,可适当缩短时间。如有发泡、溃破,要先处理好创面,再继续治疗。

穴位注射疗法,以我院喘可治注射液为例,其主要成分为巴戟天和仙灵脾,选穴双侧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处)注射。穴位敷贴与穴位注射可同步进行,每周治疗2~3次,间隔2~3日,12~18次为一疗程。虽说“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但治疗不必拘泥于这三四十天,只要是夏季气温较高的时候,治疗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以上海为例,一般梅雨季节结束,气温开始走高时就可以进行治疗。除了穴位敷贴和穴位注射以外,艾灸、拔罐或内服中药汤剂和夏季膏方也都是不错的方法。endprint

日常调护不可少

慢性咳喘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慎食寒凉、肥甘滋腻之品。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影响治疗效果。若食用大量肥甘厚味和刺激性食物,如海鲜及油炸、辛辣食物等,容易损伤脾胃,导致阳气不运。夏季气温虽高,但也要注意温度适宜,切勿贪凉,夜间不要在室外露宿,电风扇和空调不能长时间吹,在空调房里尽可能避免外露太多皮肤,可戴丝巾或穿有领子的衣服以免寒湿之气蓄积于体内;洗头、洗澡水温要适宜,尤其是大量出汗以后,不能冲凉水澡,以免损伤阳气。

作者简介

张惠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哮喘联盟专家组成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及中医临床规范化研究,尤其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病、肺部恶性肿瘤、肺部感染等疾病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周三、周四上午

温通经络 治疗风湿正当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 茅建春

辨证施治效倍增

風湿病是一组以侵犯关节、肌肉、骨骼、血管及结缔组织或软组织为主要表现的难治性慢性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与风寒湿痰瘀等邪气痹阻经络骨节,致使机体气血阴阳失调有关,具有遇寒、遇风、遇湿、遇劳加重,冬重夏轻的特点,并常伴有气血不足、阳气亏虚等表现。三伏天是一年中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此时顺应时令,借助外阳而温通人体阳气血脉,祛湿散寒,活血通络,可以病缓治本,纠正偏虚偏寒性体质,从而在风湿病的治疗或预防复发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冬病夏治”。哪些风湿病适合冬病夏治呢?因外伤、感受风寒或长期慢性肌肉劳损而导致的局部关节肌肉发凉,遇风受寒加重的关节肿痛、肢体麻木;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肩周炎以及妇女产后身痛等都可以进行冬病夏治。

对症“外治”疗效佳

风湿病冬病夏治的外治法主要有穴位敷贴、熏洗、针灸等。穴位敷贴疗法即选用温阳祛湿、活血止痛药物敷布于相应腧穴,通过外用药物直接刺激穴位,或利用透皮吸收技术,使局部药物浓度高于其他部分,以达到温通经络、温阳益气、补肾散寒、活血通络等目的。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或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降温时再洗)。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机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具体可根据体质、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至三伏行针忙。”针灸对各类风湿病也有较好效果,可以通过经络腧穴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清补膏方调整体

除穴位敷贴、熏洗、针灸等外治法外,内服夏季膏方对风湿病也有较好疗效,不仅可以治疗关节疼痛等局部症状,还可以针对体质较弱、精神不济、易患感冒、胃肠功能紊乱等全身不适进行调节。与冬令膏方不同,夏季属火,人体阳气外浮,内部阴气暗伏,故夏季膏方旨在“清补”,以凉补、保津、益气为主。

延伸阅读:产后身痛三伏治疗更适宜

产后风湿是妇女产后(包括流产、小产)的常见病之一,患者往往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但自主症状较为严重,如怕风、恶寒、动则汗出,甚至全身疼痛,缠绵难愈,俗称“月子病”。这是因为妇女素体多虚,产时耗气伤津;或虽素体不虚,但因产后表虚不固,易于感邪,尤以风、寒、湿邪为多,痹阻于肢体关节,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抑或是产后失血伤津,气血不荣,经脉失养,发为疼痛,冬季加重。在阳气最旺的三伏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祛除体内的沉寒痼疾,利于疾病痊愈。

平心静气保安康

盛夏天气炎热,冬病夏治过程中,患者需要饮用较平常多的温水,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应忌食生冷,避免饮浓茶、过饥过饱。有些患者在治疗后会有轻微汗出,切忌贪凉,此时毛孔大开,风寒湿邪容易进入体内,要特别注意保护腕、肘、肩、膝等部位。回家以后不要马上洗澡,从治疗结束到洗澡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洗澡水温不宜过低。治疗过后宜保持平心静气,切忌大怒大劳。平时可以参加户外运动,但运动量不宜过大,可以散步、打太极拳等,每天坚持锻炼30分钟左右,活络筋骨,保持气血流通,有利于驱邪外出。

作者简介

茅建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委、风湿病分会委员、免疫学分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委,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周五下午

小儿体质差敷贴来帮忙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薛征

有些孩子体质较差,与同龄儿童相比,更容易患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针对这类孩子,家长不妨考虑采用中医冬病夏治的敷贴方法来调节小儿免疫力,预防疾病。

敷贴擅长治疗哪些病

小儿脏腑娇嫩,容易患肺系和脾胃系疾病。肺系疾病常冬春季节高发,而脾胃系疾病多见于进食生冷之后,中医将此归结为“肺脾虚寒,阳气不足”,穴位敷贴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常见的肺系疾病包括反复感冒、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及慢性鼻窦炎等,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喘息等症状。脾系疾病则包括小儿疳积、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泻等,表现为反复腹胀、腹痛、腹泻、呕吐、厌食等症状。

穴位敷贴怎么做

穴位敷贴是冬病夏治的常用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小儿皮肤嫩薄,毛细血管丰富,贴敷时药物更容易通过皮肤吸收,且穴位敷贴操作简单,治疗时无痛苦,非常适合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穴位敷贴可通过中药的刺激作用、经络的传导作用和夏季自然界阳气的温煦作用来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小儿体质。endprint

穴位敷贴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将黄芩、白芥子、细辛等中药按一定比例研为细末,用生姜汁或醋调制成干湿适中的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2厘米、厚度约为0.5厘米的药饼,贴敷于患儿定喘(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肺俞(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穴上,一般贴敷3~4小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治疗时间。现代医学通过药物离子导入技术,可将敷贴时间缩短至20分钟。穴位敷贴一般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3周(共6次)为一个疗程,每年可做两个疗程,一般连续做3年。

小儿穴位敷贴注意事项

穴位敷贴期间,应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如出现发热、灼痛感、痒感等,应适当缩短敷贴时间。敷贴后,要观察患儿皮肤情况,如果出现皮肤起泡,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可涂抹碘伏进行创面消毒。瘙痒症状剧烈时,可涂抹适量炉甘石洗剂。感冒、发热(体温超过38℃)或敷贴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宜暂停敷贴。敷贴期间,患儿饮食要清淡,避免进食冷饮、海鲜、辛辣刺激食物及温热发物,如羊肉、狗肉、鸽子肉、黄鳝等。敷贴治疗当天不宜游泳,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或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敷贴部位。

作者簡介

薛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性早熟、癫痫、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

专家门诊:周三全天,周五上午,周六全天

夏治“驱寒” 不做“冰美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王隆卉

很多女性经常会手脚冰冷,小肚子也时常感到阴冷隐痛,特别是经期会出现痛经、经血色暗、血块多、腹泻等不适,部分女性还因此严重影响了生活及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冰美人”。

“冰美人”的烦恼

“冰美人”多是由于体质或过食寒凉、过度思虑等原因引起女性阳气不足所致。有些人天生体质虚寒、阳气较弱,经常四肢冰冷、脸色苍白、冬天怕冷、夏天耐热等。部分人是后天因素,比如有的女性常年居住在寒冷地带;有些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贪凉饮冷、露脐露腰、席地而坐等;还有就是夏天来了,喜欢长时间吹较冷的空调,长年累月,阳气必受其损;有些人过劳、过思,工作压力大,时间一长必然损伤脏腑阳气;还有一些女性,为了快速瘦身用一些“猛药”或非正常手段减重,身体在短时间内丢失了大量的能量物质,寒邪很容易乘虚而入。一旦成了“冰美人”,会引起一系列阳气不足的疾病,在妇科疾病中多见痛经、经行泄泻、月经稀发、闭经、盆腔炎、不孕症等。

“冰美人”也能“夏治”

对于冬病夏治,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哮喘、“老慢支”、久咳不愈等内科病患。其实,凡是与寒邪侵袭或者体质虚寒有关的疾病,都可以尝试冬病夏治,比如许多妇科疾病,可内服夏季膏方,也可采用针刺、灸法、拔罐、穴位注射、穴位埋线、中药熏蒸等外治法。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穴位敷贴。夏季阳气生发,腠理开泄,特别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旺、阴气最弱的时期,选择温热辛散的药物进行穴位敷贴,人体之阳气通过经络穴位、药物导入、充分得天阳之助,能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驱散体内的阴寒之气,使“冰美人”病情减轻、少发病甚至不发病。

日常调护配合冬病夏治

除了治疗外,“冰美人”在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首先要保暖避寒,春夏之交不要过早暴露双腿、双脚,穿裙子时最好要穿厚羊毛袜打底,注意脚部保暖,以防“寒从脚下生”。夏天在空调房内,上衣尽量穿长一点,护住腰腹,“要风度不要温度”是不可取的。不要坐在湿地或冰凉的石椅上,以免寒邪入侵。其次,中医有“动则生阳”之说,意思是运动可以改善体质,每天应保证半小时以上的运动时间。平日多用热水烫脚,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使身体处于温暖状态。当然饮食调摄也很重要,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洋葱、韭菜、大蒜、生姜、核桃、大枣、花生、桂圆、羊肉、猪肝、酒酿、红糖等,能温中、助阳、散寒,对调理“冰美人”体质十分有益;另一方面,性寒食物应少吃,如绿豆、苦瓜、海带、冬瓜、香蕉、梨、西瓜、柿饼、大部分海鲜等。

作者简介

王隆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擅长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等。

专家门诊:周二、周五

过敏性鼻炎把握“夏治”好时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 郭裕

“夏治”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发病率达15%~25%,换言之,每4~5个人中就有1个过敏性鼻炎患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以连续打喷嚏、鼻周及眼周瘙痒、流清涕为主;再发展以鼻塞、持续性鼻腔分泌物增加为主;严重者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中耳炎等,且常与过敏性结膜炎合并发生。对儿童而言,过敏性鼻炎是诱发哮喘的重要因素,且频繁地揉眼搓鼻,也使患儿注意力无法集中。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原因很多,遗传因素为首要因素,尤其是儿童过敏性鼻炎。根据遗传学统计显示:如果父母一方有过敏性鼻炎,儿童约有29%的机会患过敏性鼻炎;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性鼻炎,儿童罹患过敏性鼻炎的机会提高至47%。其次是环境因素,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令人防不胜防。第三是心理因素,情绪或精神压力也会导致过敏。

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的病机为阳虚气弱、本虚标实、邪客肺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则。冬春之季过敏性鼻炎发作之时,多以治标为主,旨在控制喷嚏、流涕、咳嗽等症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到了夏季,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可以针对阳虚气弱之根本原因,扶正固本,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过敏性鼻炎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利用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之时,对阳虚患者用升阳药,可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春之季不易被寒邪所伤,有利于减少过敏性鼻炎的发作。endprint

穴位敷贴讲究多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敷贴疗法多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临床表现及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保障用药安全性。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天突,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肾俞、脾俞等穴位。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1天进行敷贴治疗。每周1~2次,直至三伏天结束。连续敷贴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敷贴,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穴位敷贴有许多注意事项:成人每次敷贴时间为4~6小时,儿童敷贴为2~4小时。如出现局部皮肤发红、微痒,可随时揭去。皮肤有破损、对敷贴有过敏者不能进行敷贴。因敷贴的药膏中含有芳香辛窜药物,有滑胎之弊,因此怀孕妇女不宜敷贴。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及感冒发热的患者也不适宜敷贴。在敷贴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也应暂停敷贴。夏季气候炎热,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汗出。敷贴期间,应禁食冷饮和油炸食物。

作者简介

郭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教授、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促进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耳鸣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门诊:周一、周三、周五上午

揭開督灸的神秘面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 杜炯

什么是督灸

灸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提法。《医学入门》也有“药之不入,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论述。近年来,灸法凭借安全简便的操作及良好的临床疗效,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中。

督灸是指在督脉的脊柱段上(从大椎穴至腰俞穴)施以“隔药灸”,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艾灸法。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治疗中除了要用到针对各种疾病的督灸粉之外,生姜泥和艾炷是必备的治疗材料。生姜辛温走窜,艾叶苦辛性温,能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其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因此,督灸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涵盖药物、经络、腧穴、艾灸、发泡等多种疗法的综合优势,治疗效果会强于传统艾灸,可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通痹止痛。三伏天人体阳气最盛,腠理疏松,百脉通畅,是进行督灸治疗的最佳时机。

督灸能治疗哪些疾病

督灸治疗作用广泛,适用于由寒、湿、瘀邪导致的颈、肩、腰、腿等关节疼痛及脊柱相关性疾病,尤其擅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疼痛。此外,也可调节人体亚健康状态,对平时有怕冷、手脚冰凉等寒性症状者治疗效果尤佳,可增强免疫力,消除疲劳感,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作。女性宫寒、痛经及更年期时出现潮热、失眠等症状,经过督灸治疗后,也会有所改善。男性前列腺疾病及因肾阳亏虚导致的尿频、排尿不畅等也可进行督灸治疗。

督灸疗法并不是人人适用,有糖尿病、高血压、肝肾慢性疾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崩漏患者;有皮肤破损或感染、出血性疾病及过敏体质者,均不适合进行督灸治疗。

如何进行督灸治疗

督灸疗法的操作与传统艾灸相比较为复杂。首先,令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以75%酒精棉球沿脊柱自上而下常规消毒3次。其次,取督脉大椎穴至腰俞穴的脊柱部位,针对不同疾病,铺上对症的督灸粉,然后将桑皮纸覆盖在药粉上面,桑皮纸的中央对准督脉,再将姜泥铺于桑皮纸上,最后在姜泥上放置锥形艾炷,1壮灸完后再换1壮,共灸3壮。待其燃烧完毕,移去姜泥,轻轻揩去灸后药泥及艾灰。每次治疗1.5~2小时,每周1次, 3次为1疗程。督灸不宜过于频繁,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不应少于1周,间隔时间过短容易出现身体疲乏、头晕等症状。

督灸的技术特点是发泡,灸疗后局部皮肤红润,一般4~6小时后慢慢起小水疱。发泡之初应注意保护水疱,第二天以消毒针头或1寸毫针放掉水疱中的液体。切勿抓、挠或涂抹药物。灸痂一般3~5天脱落。患者在治疗前一周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调节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忌食生冷、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及饮酒,以免降低疗效或发泡过大。督灸治疗后,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一般可自行缓解;如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作者简介

杜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内外合治,内以辨证服汤药,外以手法、针刺、导引等进行骨伤科常见病(如肩、肘、髋、膝、踝关节慢性病损及骨坏死等)的治疗。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四下午(曙光西院)

夏季膏方知多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郑敏

夏季也能吃膏方

大部分人认为,膏方和冬令进补密切相连。事实上,中医理论认为:“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其中,夏养长气,包括冬病夏治的各种手段,也体现在膏方进补上。夏季膏方,顾名思义是适合在夏季服用的调补膏方。夏季膏方适用于易疲劳、易感冒、睡眠不实、工作压力过大的中青年亚健康人群,也适用于老年人和阳气不足的慢性病患者。部分患者在服用冬季膏方后,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疗效有所衰减,此时也需要“接力进补”,服用夏季膏方,以巩固疗效。夏季多暑多热,人体容易阳气外泄,膏方也需要根据季节特点,结合个人体质,进行个性化调补。

“救偏却病”忌蛮补

名医秦伯未说:“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补”不是简单地运用补益药物,而是通过调节患者脏腑功能,重建阴平阳秘的状态,达到“补益”的目的。比如,夏季用膏方调治糖尿病,以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两虚者最为适宜。对于虚实夹杂有并发症者,则既要注重气血阴阳的调补,更要顾及痰瘀湿毒的清化,以求固本清源,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夏季膏方中收膏胶类的选用,当以性凉之龟版胶、鳖甲胶为佳。参类药材的选用,则以西洋参、生晒参、铁皮枫斗为主,少用红参。膏方须控制总热量和脂肪的含量(尤其是超重或肥胖者),应限制芝麻、核桃等食物的使用,可以木糖醇代糖类以矫味。对于血糖波动、病情未有效控制及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应暂停服用膏方。

很多人担心夏季吃膏方出现腹胀、胸闷、上火等不良反应。实际上,医生在开膏方时会注重“辨病”“辨证”相结合,一般以凉补、保津、益气的药物为主,冬季膏方中常用的温补药材会适当减少。夏季气候多暑热夹湿,湿气太重,肠胃功能就容易受损。因此,患者在正式吃膏方前,可先用开路方调理好肠胃功能,以有利于后续膏方的吸收消化。此外,患者平时应多吃具有化湿降浊作用的蔬菜,如冬瓜、番茄、丝瓜等。

服用膏方要忌口

服用膏方期间,不宜同时喝咖啡,以免兴奋过度,产生头昏脑涨等上火症状,即中医所说补益升阳太过,阴阳失衡。不宜同时饮茶,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遇到补膏中的蛋白质会起化学反应,生成不溶解的沉淀物,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及其他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服用膏方的效果。也不宜同时吃萝卜。大多数膏方中含有参类成分,参类能大补元气,而萝卜则能破气耗血,两者相克,作用相反,会抵消参类的补气功效。

夏季天气炎热,患者应注意掌握膏方的正确的服用与贮存方法。①用药时间与剂量:每天服1汤匙,开水冲服,空腹服用效果更好,服药1周后可增至早晚各1汤匙。所用汤匙须保持洁净,避免生水进入盛药容器,每次开盖时间要短,以防外界杂质污染。②贮存方法:夏季气温较高,膏方用药时间较长,可将盛药容器放入冰箱冷藏,防止霉变。如果膏面发霉变质,或口感有异味,不能再继续服用。

郑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分会常委,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代谢综合征重点病种学科建设继承人。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调治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甲减、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术后、更年期综合征等。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三上午endprint

猜你喜欢
膏方鼻炎阳气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中医赶走恼人鼻炎
葱汁治鼻炎
名医膏方补气血
冬令进补有膏方
有一种膏方叫“量身定制”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