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由饮食摄入和体内分解的嘌呤化合物在肝脏中产生,约2/3尿酸通过肾脏排泄,其余由消化道排泄。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尿酸的生成和排泄保持平衡,凡导致尿酸生成过多和(或)排泄减少的因素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持续上升,患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目前,高尿酸血症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尿酸代谢处于平衡状态。当环境或遗传因素使尿酸代谢平衡失调时,就会引发高尿酸血症。由于高尿酸血症多无明显不适,很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时才被发现有血尿酸升高。日常饮食情况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高于420微摩/升,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可引起痛风,更是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的“帮凶”。众多研究证实,血尿酸水平升高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血尿酸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并发症越严重。因此,高尿酸血症应及早干预。
危害一:肾脏“首当其冲”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病科 关楠 郝传明(主任医师)
高尿酸血症是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上,5%~15%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痛风是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等部位引发的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患者常有家族史。血尿酸升高时,尿酸盐沉積在肾脏,可导致慢性尿酸盐肾病、急性尿酸性肾病和尿酸性肾结石。肾脏疾病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导致继发性高尿酸血症,而高尿酸血症又会导致或加重肾脏疾病。因此,高尿酸血症已被证实是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 慢性尿酸盐肾病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早期可表现为轻度腰痛、夜尿增多、水肿、蛋白尿等,晚期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慢性肾功能衰竭。
2. 急性尿酸性肾病 常见于肿瘤放化疗后,因大量尿酸生成而引起急性肾损伤。急性尿酸性肾病若能得到及时干预,病变通常可逆,重在预防。
3. 尿酸性肾结石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主要表现为腰痛和血尿,若发生慢性结石梗阻,则可能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大多数尿酸结石经药物治疗后可痊愈;若药物治疗无效,往往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防治肾损害:早期监测、早期干预
对血尿酸水平进行早期监测和干预可以预防肾损害的发生,并延缓其进展。有证据表明,即使是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接受降尿酸治疗也可减少肾损害的发生。而已经进展至慢性肾脏病,甚至终末期肾脏病者,除采取降尿酸治疗外,还需要启动肾脏疾病“一体化”治疗方案,包括降血压、维持钙磷平衡、防治贫血等,必要时,应进行规律透析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痛风反复发作,尤其是已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免因长期反复应用某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而加重肾脏损伤,
危害二:心脏“在劫难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戴宇翔
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与许多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老年、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酯血症、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1.高血压 血尿酸水平是高血压发病、长期血压变化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血尿素氨水平每增加60微摩/升,高血压发生风险增加15%~23%。
2.冠心病 血尿酸水平升高,男性和女性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均显著升高,女性冠心病发病风险升高更为显著。高尿酸血症是女性全因死亡和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3.心力衰竭 血尿酸水平升高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心力衰竭程度越重,血尿酸水平越高,这可能与心衰时机体炎性反应增强、氧化代谢受损有关。血尿酸水平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损害程度和临床转归的客观评价指标,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预后不佳。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院内死亡)和长期预后(心源性死亡和心衰再次入院)均相关。
预防心脏损害“三措施”
由于高尿酸血症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导致不良预后,故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均须高度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高尿酸血症一经确诊,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
1. 及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控制嘌呤摄入量、多饮水、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控制血尿酸水平。
2. 密切关注血压,定期随访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警惕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发生;若同时合并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等冠心病危险因素,须进一步完善检查(如冠状动脉CT),警惕冠心病发生。
3. 血尿酸水平在420~540微摩/升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可暂时不服药,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定期随访血尿酸水平即可。血尿酸水平高于540微摩/升者,无论是否有症状,均应立即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者,血尿酸水平高于480微摩/升即应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宜使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醇和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降尿酸药物均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在降尿酸的同时,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氧化应激,调节心肌能量代谢,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功能及结构,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从而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用药“三注意”
利尿剂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的重要治疗药物,但长期使用利尿剂(尤其是噻嗪类利尿剂)会降低肾脏的尿酸清除率,诱发或加重高尿酸血症。心力衰竭患者宜首选非噻嗪类利尿剂,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
降压药 氯沙坦钾具有促尿酸排泄作用,可优先考虑使用;合并缺血性卒中者宜选用氨氯地平。endprint
3.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对尿酸代谢的影响具有计量特异性。大剂量阿司匹林(>3克/天)具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中等剂量阿司匹林(<1~2克/天)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造成血尿酸水平升高。冠心病患者使用的是小剂量阿司匹林(0.075~0.15克/天),仅轻度升高血尿酸水平,不需要停用,但应监测血尿酸水平,同时应多饮水。
血糖“岌岌可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林寰东 高鑫
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高尿酸血症与糖代谢紊乱存在密切的联系。高尿酸血症可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约25%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尿酸血症,是普通人群的2~3倍。当血尿酸水平超标时,尿酸盐沉积于胰岛组织,会损害胰岛B细胞功能,诱发和加重胰岛素抵抗,引发糖代谢紊乱,最终可导致糖尿病。研究显示,血尿酸水平每升高1毫克/分升(60微摩/升),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增加17%。
高尿酸血症还可增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血尿酸水平升高可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動脉血管壁会损伤血管内膜,使血管平滑肌增生,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视网膜病变;可促进体内炎性反应,影响肾脏微循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通过加重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和加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可加重胰岛素抵抗,促进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或原有的高血压难以控制;还可增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此外,高胰岛素血症或严重的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等都会使肾脏排泄尿酸减少,从而造成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合并代谢紊乱者须重视糖尿病预防
有学者认为,高尿酸血症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预测指标。高尿酸血症常伴随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等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是这些代谢异常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也是糖尿病预防的重点人群,应通过限制每日总热量摄入、低嘌呤饮食、减轻体重、积极控制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等措施,控制血尿酸水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两招”应对高尿酸血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病科 关楠 郝传明(教授)
“基础招”:改善生活方式
改善生活方式是高尿酸血症最重要、最基础的干预措施。
1. 低嘌呤饮食 人体内20%尿酸来源于食物。痛风患者应选择低嘌呤饮食,严格限制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酒精类饮料(啤酒、黄酒等)的摄入。
高尿酸血症饮食建议表
饮食建议 食物种类
鼓励食用 蔬菜;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鸡蛋
限制食用 牛肉、羊肉、猪肉、富含嘌呤的海鲜;糖、甜点、调味盐(酱油和调味汁);红酒、果酒
避免食用 果糖饮料;动物内脏;黄酒、啤酒、白酒
2.大量饮水 心肾功能正常者需维持适当的体内水分,多饮水,维持每日尿量2000~3000毫升,增加尿酸排泄。可饮用牛奶及乳制品,避免饮用浓茶、咖啡,以及可乐、橙汁、苹果汁等含果糖饮料等。水果富含钾及维生素C,可降低痛风发作风险,高尿酸血症患者宜食用含果糖较少的水果,如樱桃、草莓、菠萝、西瓜、桃等。
3. 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每天30分钟以上、每周5天)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在(220-年龄)×(50%~70%)】的有氧运动。应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受凉,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4. 控制体重 肥胖增加高尿酸血症患者发生痛风的风险,减轻体重可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体质指数18.5~23.9千克/平方米)
“加强招”:降尿酸药物治疗
高尿酸血症患者在非药物干预疗效不佳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临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别嘌醇、非布司他)和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隆)两大类,需根据病因、合并症及肝、肾功能合理选择。接受降尿酸药物,尤其是促尿酸排泄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将尿液碱化,使尿pH值维持在6.2~6.9,以增加尿中尿酸的溶解度,主要药物为碳酸氢钠、枸橼酸盐制剂等。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血尿酸水平是调整用药的主要参考,故患者的自我管理及定期复查至关重要。endprint
大众医学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