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政强+魏志祥+谢振宇
摘 要:
知识型人才对价值观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心理幸福感对成功智力的培育存在着必然影响。基于知识型人才的样本数据,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经验性研究揭示了核心价值观认同、心理幸福感和成功智力的内在关系,发现了微观激励路径和激励机理的存在,为知识型人才成功智力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研究发现: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心理幸福感存在促进作用;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的成长存在促进作用;心理幸福感对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的成长存在促进作用。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认同;心理幸福感;成功智力;知识型人才
文章编号:2095-5960(2017)05-0020-10;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中国社会,知识型人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依然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写照。知识型人才的价值观趋向已成为知识型人才创造力培育的内在性影响因素,脱离了价值观的创造力研究也必然陷入不能自拔的怪圈[1]。任何一个知识型人才几乎均存在着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价值观取向缺失的人才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知识型人才[2]。中国当代知识型人才的價值观除了受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还深深地浸染于古代士大夫的仕宦情结。把当代知识型人才看作是绝对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严格按照“帕累托最优”来追逐自身的福利改进,或者把当代知识型人才看作是“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宣传性偶像,都是有悖于社会现实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型人才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地培育和释放,知识型人才在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创造了宏大的业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知识型人才的创造力仍未得到彻底开发,在许多领域尚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存在着停滞[3]。长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跟风于西方思想,尽管对我国人才管理实践存在着一定指导作用,但由于忽略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中的价值观要素,因而存在着许多僵硬与不足之处,同时也为知识型人才创造力的开发带来一些障碍。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概括性评价或态度,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情感、动机、目标、需求的凝结,体现于人们的言行举止,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4]。对于个体而言,价值观既是其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其行为的归宿点。在市场经济下,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起根本性指导作用的,从最深的层次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
知识型人才内涵的再定位不应该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知识型人才创造力开发的研究框架不能将价值观因素排除在外。但遗憾的是,在现有知识型人才研究的理论成果中,普遍将知识型人才局限在一个封闭性的“理性”框架,将其设定为经济性动物,仅从管理学科的内部去寻找答案,忽略了社会情感与价值情操,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上,知识型人才不仅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也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关心自身的福利获取,也关心他人的冷暖,关心社会的平等与正义。特别对于现代中国的知识型人才而言,公平、正义与利他的价值观取向对创造力的培育、开发和运用具有强有力的影响,是其他激励性因素得以展开的基础。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价值观对知识型人才创造力或工作绩效的影响愈益显著[6]。林昭文、张同建(2014)研究了国有企业研发人员核心价值观认同对知识转化的影响,发现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越强,知识转化的效果就越好,科技创新的成果就越突出[7]。刘明、杨韬(2015)研究了知识型团队核心价值观认同对组织竞争力的促进效应,发现核心价值观认同是组织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促进要素,也是知识型团队激励所必须考虑的因素[8]。可见,为了进一步提高科技创造力或技术创新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关注和培育知识型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及认同。
同时,知识型人才幸福感对创造力或工作绩效也存在着显著影响。杨涛(2016)探讨了员工幸福感对业务促进的微观机理,发现员工的幸福感越高,在工作中的表现就越出色,就可以获得更高的生产绩效[9]。颜爱民、胡仁泽、徐婷(2016)研究了新生代员工工作幸福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发现幸福感越强,工作懈怠就越低、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工作绩效就越好[10]。董临萍、於悠(2017)发现,知识型员工的主观幸福感与敬业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主观幸福感越强,敬业度就越高[11]。可见,对于知识型人才而言,各类幸福感的培育不容忽视,需要尽快纳入创造力开发的理论范畴。
在知识经济下,价值观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不可隔离的内在联系[12]。张玮、何贵兵、成龙(2011)探讨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与中国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下,中国人的幸福感深受价值观的影响[13]。张学志、才国伟(2011)根据广东成人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发现,价值观中的物质观和生活观对幸福感存在直接影响,重视金钱的人群的幸福感较低,重视生活情趣的人群的幸福感较高[14]。李原(2014)研究了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幸福感的影响,发现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生活满意度、正向情绪之间显著负相关,而与负向情绪之间显著正相关[15]。艾洪山、袁艳梅(2015)在研究我国居民幸福指数时发现,价值观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16]。可见,为了提高知识型人才的幸福感,需要从价值观的源头进行激活和荡涤。
知识型人才科技创造力的开发,不应局限于管理学领域,也应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寻找可行的方法或途径。在价值观体系中,核心价值观是主导因素。在幸福感体系中,心理幸福感的作用越来越强大。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关注到,成功智力是科技创造力的本质性构件,科技创造力是成功智力的品质凝聚[17]。因此,知识型人才科技创造力的开发,可以形成融政治、心理、社会等学科思想为一体的管理学体系,这不仅是对管理学的理论补充,也可以寻找到更为贴近于现实管理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提高知识型人才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可以通过核心价值观认同实现对创造力的促进,也可以通过心理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实现对创造力的促进。endprint
但是,我国知识型人才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并不乐观,不仅制约了幸福感的成长,也抑制了创造力的培育。卫雪、徐云飞(2005)发现,在一些青年知识分子政治价值观取向中,非理性因素所占的比例较大[18]。程恩富(2010)认为,党内存在腐败现象,使得一部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抵触[19]。杨柳青、徐瑶(2012)发现,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较为薄弱,表现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对政治漠不关心[20]。孟轲(2014)认为,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对主导价值观认同上出现“淡漠化”倾向,不愿意加入执政党,与执政当局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21]。宗爱东(2015)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将自己作为“政治边缘人”,对政治“不完全反对”、“不怎么赞成”、“不过多关注”[22]。
因此,核心价值观认同应尽快纳入我国知识型人才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架构。现有研究普遍忽略了价值观认同对创造力的影响,局限于管理学中狭隘的创造力体系,不仅难以提出切合知识型人才现代行为特征的指导理念,也无法打造出超一流的竞争力。这应该是我国当前知识型人才管理中的一个理论缺失和实践盲点,应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關注。
二、研究模型的构建
(一)基础理论分析
1.核心价值观认同分析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否则,这个社会将陷于四分五裂,或者动荡不安。18世纪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以神为本、君主至上”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存在着三个主要的价值观体系,分别是儒家思想、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四个坚持”,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市场经济意识主要体现于自由竞争、天赋人权、效率公平和消费至上。儒家思想包括德主刑辅、内圣外王、重义轻利、崇俭黜奢、天人相通、民胞物与等。
2.心理幸福感分析
不丹国王旺楚克最早提出了国民幸福的概念,设计了“不丹幸福模式”,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包括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环境保护和实行良政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深谙佛学的旺楚克国王认为,“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国家政策制定的依据是,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失去平和的心态、精神生活和国民的幸福”[24]。
英国学者Robert Q在《略谈古今社会状况所造成的一些谬见和弊害》中指出,人类努力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幸福。当然,幸福函数对每一个国家、地区、民族以及每一个人来说,是存在着差异的,即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25]。
幸福感理论包含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种基本形式,而心理幸福感更贴近知识型人才的内在需要,因为相比于其他两种幸福感而言,心理幸福感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所带来的愉悦。Waterman(1993)在其提出的“个人展现”论中认为,当与深层次的价值活动相匹配时,人们才会感到幸福[26]。在Waterman看来,个人依据“真实自我”而努力工作和生活,发挥自身的各种潜能,由此会产生一种愉悦状态,即幸福感。Waterman(2010)强调,在很多场合下,人们可以通过技能的展现来达到潜力的发掘,进而达到幸福的状态[27]。
3.成功智力分析
智力理论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而Sternberg智力理论在智力理论体系中又独树一帜,对智力理论研究的方向存在深远的影响。美国耶鲁大学教授Sternberg认为,许多智力理论仅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解释智力,因而是不完备的[28]。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智力:一是智力的内在成分,即成分性智力;二是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即情境智力;三是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即经验性智力。
1985年,Sternberg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既注重基本的信息加工机制,也注重经验和累积。三元智力理论又分为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componential sub-theory)、经验子理论(experiential sub-theory)与背景子理论(contextual sub-theory)。1996年,Sternberg提出了著名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型智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创造型智力(creative intelligence)和实践型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三个方面,而创造型智力是成功智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29]。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1.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心理幸福感的促进效应分析
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知识型人才的灵魂要素,是隐含于他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判断。知识型人才不仅满足于自己利益的追求,也关心他人的利益追求。他们的幸福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大众的幸福,是社会正义的伸张,是社会公平的展现[18]。目前,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包含了这些理念。如果知识型人才认为核心价值观真正体现了民众的诉求,并在民众心目中得到心悦诚服地追随,而不是灌输和说教,不是空中楼阁,就会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民主、进步、祥和的社会,就会充满幸福感,就会对所生存的环境感到满意,就会尽心尽意地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能和专长。心理幸福感是价值实现后的愉悦,是自我奋斗成功后的体验,并不完全受制于个人物质利益获取的多寡。可见,对于知识型人才而言,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越强,心理幸福感也越强。如果对现实的核心价值意识持有抵触情绪,则很难在现实中找到甚为幸福的感觉。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知识型人才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心理幸福感存在促进作用。
2.核心价值观认同对成功智力的促进效应分析endprint
知识型人才的特殊资本或财富是其知识能力,即用其所拥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智力因素,受到情感和情绪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核心价值观对知识型人才的情感和情绪存在着直接的触动,因而也会延续性地影响到智力要素[19]。如果知识型人才认同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社会事业和个人事业中去,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并使自己的智力得到锤炼。建国初期,怀着对社会主义的一腔热血,我国的科研人员迸发了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在原子能、航空航天、生物、地质、冶金等领域创造了一系列奇迹。相反,如果知识型人才对现实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必然挫伤个人的社会情感,并抑制智力因素的成长。这是一种精神活动,外界的力量很难有效干预。同时,在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情境下,知识型人才的潜力就会得到极大程度地挖掘,并会迸发出超乎想象的活力,就可能在现实应用中创造出一系列璀璨的奇迹。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a:核心价值观认同对知识型人才分析型智力存在促进作用。
H2b:核心价值观认同对知识型人才创造型智力存在促进作用。
H2c:核心价值观认同对知识型人才实践型智力存在促进作用。
3.心理幸福感對成功智力的促进效应分析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或天赋人权,知识型人才的行为目标也是追求幸福,只是其对幸福的理解与其他群体存在差异。知识型人才的幸福观不仅涵盖自身的利益获取,也涵盖社会公平、进步、和谐等利他性因素。心理幸福感是幸福的一种表达方式,既具有物质性,也具有精神性[21]。不存在脱离于物质世界的纯粹的精神幸福,也不存在完全依赖于物质利益的心理幸福。心理幸福感越强,精神的愉悦性越高,知识型人才的能力就会得到越有效地发挥。幸福感越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就越强,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就越高,就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希望,就会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竭力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或者转化为现实的产品。相反,如果知识型人才的幸福感严重缺失,或者处于匮乏状态,极易导致思维僵化、行为呆滞,只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创造性会被慢性扼杀。Waterman(1993)认为,当个体拥有高度的心理幸福感时,就会全身心投入所从事的具有深度价值的事业,就会激活感官和思维,达到最佳融合状态[27]。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a:心理幸福感对知识型人才分析型智力存在促进作用。
H3b:心理幸福感对知识型人才创造型智力存在促进作用。
H3c:心理幸福感对知识型人才实践型智力存在促进作用。
(三)要素分解
1.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要素分解
基于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行知识型人才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分解。知识型人才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7]。尽管价值观起源的探讨不在管理学科的研究之列,但价值观存在的现实性不容管理学科回避。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现有的知识型人才的研究均围绕着激励机制来展开,而价值观则是最强劲、恒久、有效的终极性激励因素,恰好在现有的研究体系中被忽略了。
根据以上分析,知识型人才的核心价值观认同要素分解为如下4个指标:①对执政党提出的思想和观念是赞同的;②对执政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是赞同的;③相信执政党表里如一,不是口是心非;④认为公平、正义和平等的人类社会的本原性思想在执政党的纲领和行为中得到了体现。
2.心理幸福感的要素分解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产生于基本生活满意基础上的积极心理状态,不仅是对客观生活条件和所处情境的事实判断,也是对生活的主观审视和满足程度的价值认识。上世纪70年代,Ryff.C.D提出了心理幸福感的模型,认为心理幸福感是指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潜能的实现[30]。同时代的心理学家Keyes发现,心理幸福感高于主观幸福感的人更显得年轻有为、敬业度越强,更易接受较高程度的教育[31]。他们均认为心理幸福感是通过强调人生价值与自我潜能的实现所出现的心理情怀,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活动中不断深化其内在动机的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知识型人才心理幸福感要素分解为如下4个指标:①知识型人才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是满意的;②知识型人才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是满意的;③知识型人才对社会环境是满意的;④知识型人才认为在现有的生存环境下,自己潜在的人生价值可以顺利实现。
3.成功智力的要素分解
Sternberg认为智力活动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个体可以用来适应环境、选择环境或改造环境;二是对某种新异场景、环境、事件的反应;三是对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机能的综合[32]。
分析型智力是分析思想、评价观念、设计方案、制定决策的能力,可以有针对性地培育心理活动的方向,来寻找对某类问题的解决方法[33]。分析型智力可以分解为4个指标:①对业务领域的现象具有敏锐的观察力;②对业务领域具有全局的构思和驾驭能力;③在某一子领域具有发言权;④能够密切跟踪业务领域的前沿问题。
创造型智力是实现自我超越、产生新异思路、观念、论点的能力,可以运用现有的知识、专长、才能来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成果[34]。创造型智力可以分解为4个指标:①对业务范围内的新事物具有持续性的好奇心;②对一切权威观念不盲从,持怀疑、检验、复核的态度;③敢于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犯错误,不患得患失;④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求新的突破。
实践型智力是将已有的思想、理念、论点在实践生活与生产中加以充分利用的能力,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观点转化为产品[35]。实践型智力可以分解为4个指标:①善于利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②善于构思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或观念系统;③善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技术转化为产品;④善于发现新旧事物的差异,并加以利用。endprint
4.研究模型的确立
本研究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构方程模型是用来分析潜变量之间复杂关系的数学模型。潜变量(latent variable)是指不能直接地和准确地测量的变量。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无法妥善地处理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而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同时处理潜变量和外显指标。外显指标(observable indicators)可以用来间接测量潜变量。在传统统计方法中,虽然容许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但需要假设自变量不存在误差。基于研究假设和要素分解,可以构建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三、模型检验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我国各类组织或团体的知识型人才为样本进行数据收集,数据测量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法。根据要素分解的内容,先进行核心价值观认同、心理幸福感和成功智力的问卷题项的设计,共形成20个题项,再借助于对若干人员的访谈,对题项进行反复修改,以确保具有足够的内容效度。
为了确保调查内容具备必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不同类型的问卷确立了不同的调查对象。核心价值观认同、心理幸福感两类问卷直接向知识型人才进行调查,因为知识型人才可以真切地体验到自身的价值观趋向与幸福感强度。成功智力问卷向知识型人才所在组织或团队的主管人员进行调查,因为主管人员可以中肯地评价知识型人才各项成功智力的强弱。
本次数据调查从2016年12月16日开始,到2017年2月2日结束,达48天,对各类知识型人才及所属团队发放1000份问卷,最终回收562份,回收率达56.2%。在回收的问卷中,选择数据齐全、填答规范、态度端正的问卷200份,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一般而言,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问卷数与指标数之比在10∶1左右为宜。在本研究所构建的研究模型中,指标数是20,因此,所选择的问卷数量规模较为合适。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
1.信度检验
信度,也称可靠性或可信性,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一致性,即所设计的问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要测量的目标。在本研究中,借助于SPSS18.0软件工具、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信度检验,得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見,测度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
效度(Validity),也称为有效性,是指所设计的问卷能够准确地测量出所需测量目标的程度。对于数据调查问卷而言,效度是首要条件,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有效的问卷必定是可信的问卷,但可信的问卷未必是有效的问卷。在本研究中,借助于SPSS18.0和Liserl8.7软件、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效度检验,得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测度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
3.模型验证
在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之后,本研究借助于SPSS18.0和Liserl8.7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全模型检验,得效应矩阵列表如表4所示。
在表4中,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均通过了检验,假设成立。同时,得到检验结果的拟合指数列表如表5所示,各项拟合指标均在最优值范围之内,说明研究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四、结论分析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从宏观层面来看,对于知识型人才而言,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心理幸福感对于成功智力的开发存在着现实的驱动作用,同时,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心理幸福感也存在着正向的影响。知识型人才成功智力的开发是我国许多科技机构的关键性目标,也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中,忽视了价值观和幸福感对创造力的影响,或者将智力因素局限于物质领域,或者将研究范围局限于管理学层面,存在着一定狭隘性和封闭性,未能深刻解析知识型人才成功智力的全貌,因而也很难产生实质性的理论突破。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从微观层面来看,对于知识型人才而言: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心理幸福感存在直接的促进作用;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均存在直接的促进作用;心理幸福感对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均存在直接的促进作用。这就是说,如果提高了知识型人才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或者加大对知识型人才心理幸福感的培育,就有可能增强知识型人才的成功智力,从而增强知识型人才的创造力。
长期以来,我国知识型人才创造力的培育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未能理解价值观认同的重要作用,不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未能寻找到知识型人才核心价值观引导的有效路径;二是不注重知识型人才幸福感的培育,割裂了知识型人才幸福感与成功智力、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心理幸福感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源泉;三是没有关注知识型人才成功智力对创造力的影响,为创造力而创造力,忽视了创造力的心理因素,没有认识到成功智力等心理智力才是创造力的本源。
目前,知识型人才创造力滞后给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创新活动带来一系列问题。我国科技资金投入居于世界第二位,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科技人员群体,但科技创新水平却亟待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知识型人才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相关,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自身公信力的建设,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加强知识型人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知识型人才的价值观和当今的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
参考文献:
[1]倪春纳.当代知识分子思想整合的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J].理论与改革,2011(4):42-45.
[2]陈晓辉.当代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177-180.
[3]张同健,杨韬,王忠.政治认同、心理契约与成功智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知识型人才的数据检验[J].华东经济管理,2014(6):112-117.
[4]孟轲.转型期知识分子阶层认同主导价值观问题研究——基于近十年来相关大型调研的实证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4(1):139-142.endprint
[5]郭彦,孙明贵.文化价值观对怀旧产品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響:怀旧审美的中介效应[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3):53-64.
[6]任华亮.员工的自我发展诉求能否带来创新?——基于价值观的视角[J].财经论丛,2016(2):81-88.
[7]林昭文,张同建.核心价值观认同与知识转化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国有企业研发人员的数据检验[J].科研管理,2014(3):123-130.
[8]刘明,杨韬,张同建.知识型团队核心价值观认同对组织竞争力的促进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7):240-245.
[9]杨涛.员工幸福感如何促进业绩提升[J].清华管理评论,2016(1-2):73-79.
[10]颜爱民,胡仁泽,徐婷.新生代员工感知的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工作幸福感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6(4):542-550.
[11]董临萍,於悠.服务型领导能提升知识员工敬业度吗?——基于主观幸福感和程序公平的中介作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2-116.
[12]郝身永.究竟是患寡、患不均还是患不公?——基于CGSS(2006)对居民幸福感决定的经验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5):3-18.
[13]张玮,何贵兵,成龙.中国文化价值观与中国人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1,4(3):48-52.
[14]张学志,才国伟.收入、价值观与居民幸福感——来自广东成人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1(9):63-73.
[15]李原.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75-180.
[16]艾洪山,袁艳梅.社会网络联系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来自2012年世界价值观调查WVS的微观数据[J].调研世界,2015(12):47-52.
[17]石冠峰,李琨.威权领导、仁慈领导对团队创造力——一个有中介的交互效应模型检验[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5):53-61.
[18]卫雪,徐云飞.略论新时期青年知识分子价值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30-31.
[19]程恩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践行情况的调查报告[J].民主与科学,2010(2):3-13.
[20]杨柳青,徐瑶.浅析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J].湘潮,2012(1):36-45.
[21]孟轲.转型期知识分子阶层认同主导价值观问题研究——基于近十年来相关大型调研的实证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4(1):139-142.
[22]宗爱东.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青年知识分子价值观现状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9):50-56.
[23]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127-135.
[24]陈勇杰,姚梅林.物质主义与幸福感: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关系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3-29.
[25]吴伟炯,刘毅,路红等.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44(10):1349-1370.
[26]Waterman A S.Two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 and hedonic enjoy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64(4):678-691.
[27]Waterman A S,Schwartz S J.The questionnaire for eudemonics well-being:psychometric properties,demographic comparisons,and evidence of validity[J].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0,5(7):41-61.
[28]Sternberg,R.J.Styles of thinking in the school[J].High Ability,1995(6):201-219.
[29]Sternberg,R,J.A threefold model of intellectual styl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5,17(1):1-53.
[30]Ryff C D,Singer B.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J].Psychological Inquiry,1998,9(1):719-727.
[31]Keyes C L.Social well-being[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8,61(9):123-139.
[32]Sternberg,R.J A broad view of intelligence[J].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2003,55(3):139-152.
[33]Sternberg,R,J.Thinking styles and teacher characteristics[J].Int.J.Psychol,2002,37(1):3-12.endprint
[34]谌珊.企业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研究[J].貴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5):104-109.
[35]肖映雪.从成功智力理论谈学生创造力培养和发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3):53-55.
The correlation research among core values identity,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Based on the data validation of knowledge talents
QIN Zheng-qiang1, WEI Zhi-xiang2, XIE Zhen-yu2
(1.Nanjing Industry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Jiangsu 211816, China;
2.Jiangsu University, Marxism School,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
Abstract:
The values of knowledge talents have high sensitive. Core Values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has affection to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Based on the sample data of knowledge talent and by mean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empirical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among core values identity,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success intelligence, and discovered the existence of microscopic mechanism and path of excitation, and provides a new mode of think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of knowledge workers. The research founds: core values identity promotes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ore values identity promotes the growth of analytical intelligence, creative intelligence and practice-based intellectual; subjective well-being promotes the growth of the analytical intelligence, creative intelligence and practical intelligence.
Key words:
Core Values identity;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knowledge worker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