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璐
摘要:文章以浙江省嘉兴市姚庄镇绿道建设为研究范本,从规划策略、具体设计及发展趋势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生态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绿道设计,达到将本地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历史文化遗迹等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的,最终成为一种集自然资源保护、人文历史传承、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于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形式。
关键词:生态旅游 乡村绿道 经济发展 资源保护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4-0142-02
一、生态旅游发展下的乡村绿道
(一)生态旅游发展
在过去几年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下,浙江乡村基础建设、服务设施、乡村路网等多方面硬件资源都进行了大范围的新建与再造,浙江乡村居住环境已发生巨大的改变。随着省内乡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人文、历史、文化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人们开始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基于乡村内的天然生态、人文及历史资源,乡村的发展重心逐步从基础硬件的建设上转移到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本地旅游产业上来。人们在观光休闲农业、名胜古迹游览等传统旅游业上谋求改变,更加渴望走进自然,重视旅游的生态性,这就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雏形。而在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人文古迹的忽视、人文涵养的缺失等问题是制约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多重阻碍。多数生态旅游产业停留在表面,同质化现象明显,乡村地方特色的不显,众多历史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农业产业园、国家旅游风景区等优势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相互独立,空间连续性、经济合作性较差,如何良好地利用和开发浙江省内乡村旅游资源,并做到城乡之间空间连续、功能统一,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绿道的建设意义
乡村绿道在空间上呈零散分布,需要一种有效的连接媒介,将乡村范围内已有特色农田及生态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历史景点、国家旅游度假景区等生态旅游优势资源用路网进行连接和重组。乡村绿道是基于绿道的建设基础上发展的。在满足现有乡村道路交通性要求的基础上,做到“乡村一体绿链接、天水相容花带绕”,这是绿道的连通性。通过乡村绿道与周边空间、功能的多方位融合,强化了区域内的功能价值,提高了绿道沿线利用空间,直接促进绿道与周围的一体化整合,体现出绿道的空间性。结合浙江乡村旅游场地的地貌特征,将传统的直线型步行道进行调整,重新平面布局,形成游线多变、形式多样的生态绿道,这不仅丰富了绿道的形式和空间层次,还体现出乡村绿道的本土性和多样性。
此外,乡村绿道系统还具有经济性,绿道的建设直接促进了本地人文历史、生态自然、农业经济等多方面统筹发展,形成由生活、生态、生产三要素相结合并彼此循环的旅游经济产业模式。
二、姚庄镇乡村绿道设计规划
(一)项目概况
本次设计场地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设计范围为姚庄镇整个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约74.48平方千米。姚庄镇文化历史悠久,人文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生态环境舒适,镇域内部分村落已有较为成熟的旅游产业;同时作为全国小城市培育试点城镇之一,生态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生态旅游业等多方面经济发展良好。现状场地区域内居民村落以零散分布为主,交通可达性强,各主次道路状况良好,为绿道建设提供了有利的路况基础。
(二)乡村绿道系统规划概念
本次绿道贯穿姚庄镇行政区域,合理利用现存乡镇道路,在保证交通可达性的前提下,在机动车道旁划分非机动车慢行道,避免机、非、步相互干扰,综合运用灯控形式、隔离绿带和防护栏等多重措施保证乡村绿道的安全性。由于绿道沿线大部分为农田区,为突出乡村绿道的生态性,本次设计中强调大地景观对道路系统的引导。
(三)生态化建设技术的引入
理论
姚庄绿道网建设是生态建设和宜居城乡的重要组成,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积极引进和推广生态化建设技术。
基于现有乡村道路的种植情况,可以从区域的整体纹路、质感和色彩的角度考虑,对季节性农作物的种植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错落有致地种植水稻、茭白、马蹄、油菜、玉米等兼具经济性与观赏性的本地农作物。在游人的视觉体验上营造出一幕幕田园风光、平畴沃野、阡陌纵横的别样旅游体验,一年四季如同—本活页画,随着四季变换变成色彩,在保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丰富了游玩路程中生态化的体验。同时,在重要道路、村庄节点或入口处,可单独设置农业植物景观造景,可利用稻草、四季时花等制作出各种趣味性田园造型,如村妇插秧、羊群吃草等主体性公共艺术造景,增加了道路的地方标志性。
技术:
具体包括植物种植与恢复生态化技术、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技术、慢行道生态化建设技术和水资源生态化处理技术。
1.植物种植与恢复生态化技术
绿道网建设中,植物配置多选用区域内本地乡土树种和特色景观树种相结合的種植模式,既保证群落的稳定性,又突出群落的景观价值与地方特色。
2.墙面垂直绿化技术
姚庄绿道网生态化建设应在有效的范围内进行垂直绿化,充分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的效果。
3.生态节水浇灌技术
绿道建设中应尽量避免人工浇灌,可在利用乡土原生植物的基础上实现低灌溉,甚至零灌溉。
在不可避进行灌溉的情况下,如绿道节点系统中为景观美化设置的草坪或人工种植的园林植物,则应采取滴灌和地下滴灌这三种生态节水浇灌技术。
4.雨水资源的景观利用
绿道建设应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行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具体包括:
(1)雨水资源的回收: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屋面集水和滞留池技术,将收集的雨水用于从系厕所、浇花、工作^员生活用水和回灌地下冰。endprint
(2)植草沟:应用于绿道坡地排水沟、坡面跌水、河岸护坡及生态停车场、坡面绿化、道路两旁汇水面积不大的排水沟施工。
(3)透水性路面鋪装:推荐使用多孔性沥青混凝土铺面、无隙骨材混凝土(NO-FINES CONCRETE)铺面,块状或镂空铺面三种类型(图1)。
5.慢行道生态化建设技术
绿道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路面,因地制宜减少工程量;新建绿道,保证路径通畅的前提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鼓励采用透水环保型路面材料或就地取材的天然材料铺设,达至亲切舒适,生态朴野的效果。
6.绿道景观应急安全技术
姚庄绿道全线建议设置应急通讯系统,满足游客的沟通、呼叫需求。本次设计范围内采用离网系统结合绿道节点设置,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基于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平台的传输系统。应急电话机的电源和安全监控系统的电源均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四)绿道具体设计
1.绿道形式
在具体的主绿道断面设计中,因地制宜地利用乡道或者通村道路一侧,划定绿道标线并涂装彩色沥青(图2)。规划利用姚庄港沿河绿化内的游步道或者新架设木栈道的形式设置绿道空间(图3)。
绿道的纵坡坡度小于3%为宜,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横坡坡度小于1%为宜,最大不宜超过2%。
2.道路尺寸
(1)绿道宽度与慢行侧向安全净宽
本次设计中规划绿道的宽度为1-2.5米。侧向安全净宽:有条件的地段宜尽量做到慢行道与机动车道相对独立的进行设路;空间条件局促的地段,宜采取护栏、绿化、石墩等隔离措施,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慢行道距离建筑、围墙、柱、绿化等障碍物的净距离应保持在0.2米以上。
(2)安全净高
步行净高根据人体基本尺寸确定。以男性平均身高1.80米为参照,一般而言,行进中与路灯、植物或构筑物之间的缓冲高度为0.5米。
(3)其他设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置无障碍绿道,无障碍绿道的设计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0-2012)。慢行道排水通常结合地形和道路坡度采用自然式排水,在排水量较大的情况下可采用传统排水沟的方式(可参照《环境景观一一室外工程细部构造》(03J012-1)),或采用植草沟排水。
3.绿道铺装
绿道铺装材料选择以生态性、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为原则,注重色彩、质感、图案,增强绿道的可识别性。绿道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鼓励采用环保活性材料,多采用软性铺装。要保证所选材料能与绿道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当绿道经过农田、园地等,可结合现有的田埂路,压实路基,铺设沥青作为面层。在旅游景点和重要的绿道节点,绿道面层可配合实际要求,采用较为精致且原生态的卯石、木板、石块等材料组合铺设,可达到朴素、活泼的效果。借助城市道路、县乡道的现有道路基础,选择性的更改路面材质,若不符合更改条件,可在道路上划定标线或设置减速钉、隔离墩(图5,6)。
三、发展与展望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环境背景下,依托本地道路路网基础、自然地理等客观条件,通过建设绿道将姚庄镇内道路网沿线的精品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及农业产业等资源被紧密地串联起来。姚庄绿道系统组合了本地不同村落、景点的文化,优化了城乡空间和生产力要素的布局,在保持本地产业发展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实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休闲度假,开发旅游休闲娱乐、户外拓展、乡村度假等多元化旅游,形成了姚庄特有的生态旅游体系。从人文精神角度看,姚庄乡村绿道是一种风貌传达,通过串联乡村景观及民俗文化,展现了乡村生活;从功能角度看,姚庄乡村绿道是一条休闲路径,通过不同连接手法连接乡村内各部分绿地,再整合了空间,提供新的休憩、旅游场所;从功能角度看,姚庄乡村绿道是一条交往纽带,提供人际交往空间、促进城乡之间的沟通;从生态角度看,姚庄乡村绿道是一座生态连廊,建立生物廊道、提供健康生活空间、增强农业、生态效益。
从姚庄镇的长远发展来看,姚庄乡村绿道在带来的创新旅游发展新模式会推进姚庄旅游业和农业共同发展,增加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的旅游频率;从服务本地居民的角度看,通过引导村民经营乡村餐饮民宿接待,将原先的单一观光旅游发展为深入乡村内部的深度体验式旅游,增加了本地居民的就业率,促进姚庄镇内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重增长。乡村绿道把姚庄镇打造成了有文化、有品位、有档次、有特色的生态小镇,目标成为长三角范围内集农业种植、观光休闲、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精品生态旅游示范镇,最终为接轨上海、杭州立下坚实的战略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