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
摘 要:幼儿园韵律活动是指随音乐而进行的各种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是幼儿特别喜爱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幼儿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幼儿园韵律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剥夺了幼儿快乐的权利,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师幼互动被严重扭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与幼儿建立起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在与教师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文章从角色游戏与韵律活动结合——游戏作为韵律活动的内容、规则游戏与韵律活动结合——游戏作为韵律活动的形式两个方面,研究幼儿园韵律教学游戏化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幼儿;韵律教学;游戏活动;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8-0080-02
韵律活动是幼儿随着音乐进行的身体活动,韵律活动能促使幼儿认识音乐,学习舞蹈,从音乐和舞蹈中获得快乐。它能满足幼儿身体成长的需要,对音乐进行探究的需要,想象、联想、发展思维能力的需要以及创造性表现的需要。然而,有的韵律活动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注重示范,让幼儿模仿,或出示图谱让幼儿反复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特点,导致幼儿在活动中显得被动、茫然,甚至焦虑。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运用游戏的方式开展韵律活动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韵律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提高韵律活动的质量。因此,教师可尝试以游戏的方式开展韵律教学,探索韵律教学游戏化的实施途径,以提高幼儿参与韵律活动的兴趣,提高韵律教学的效果。
一、角色游戏与韵律活动结合——游戏作为韵律活动的内容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要将音乐与形象有趣的角色表演联系起来,让幼儿通过扮演场景中的人物,自发地伴随音乐的节奏创造性地用動作和舞蹈表现该场景中的角色生活。此时,角色游戏就是韵律活动的内容,幼儿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尽情地游戏,韵律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幼儿在玩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的。
以韵律活动“一起去植树”为例。本节课的音乐选自古典音乐《啤酒桶波尔卡》,共有三个不同的乐段,A段音乐激昂,B段音乐欢快,C段音乐柔和。考虑到当时正值三月十二日植树节前夕,媒体都在热火朝天地播放关于植树的相关信息,住在农村附近的幼儿能直观地看到人们植树的过程,这样的经历为幼儿了解植树和开展植树活动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室的墙壁和地面等空间,创设植树的情境,让幼儿学会用韵律活动展示植树的过程。教师先播放背景音乐,并随乐律动,让幼儿对乐曲和律动有个完整的印象。接着教师进行提问:刚刚老师在干什么?通过观察,幼儿从老师的典型动作如挖坑、洒水等找到了答案:老师在植树,这是一首讲述植树的音乐。游戏背景确定后,教师与幼儿细细讨论了游戏的情节。为了使游戏情节与A、B、C三个不同乐段的特点相吻合,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把植树分为抱树前进、栽树、洒水三个大的情节,然后就各个情节再细分成不同的子情节。比如与A段音乐对应的抱树前进的情节,可细分为抱树苗、分树苗两个子情节;与B段音乐对应的栽树情节,可细分为挖坑、放树苗、培土三个子情节。
情节确定后,教师鼓励幼儿开动脑筋,用不同的动作表现相应的情节。这个过程既是本节课的亮点,也是活动的难点,它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索、自主选择的过程。想要成功却不那么容易,它需要幼儿根据乐段的快慢和长短配上适合的动作,这既考验幼儿随乐律动的能力,又激发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还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利用优美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可喜的是,幼儿在韵律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开动脑筋,构思动作,并大胆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创意,还跟着音乐有节奏地律动起来,课堂效果非常好。
当情节、动作确定后,就到了幼儿随乐律动环节。如果说上一个环节是角色游戏在幼儿脑海中的体现,那么接下来的随乐律动就是角色游戏的“实战演练”。教师设计了三个韵律活动:一是所有幼儿都扮演“植树工”,按照音乐的旋律依次经历抱树苗、分树苗、挖坑、放树苗、培土、浇水等情节,以此来完整演练整首音乐。二是随机选择一名幼儿担任领队,带领同伴一起去植树,担任领队的幼儿节奏感要强、动作夸张要到位,此环节可多进行几次,给更多幼儿参与的机会。三是当幼儿能熟练地随乐律动时,教师要增加难度。教师启发幼儿思考如何让植树变得更快一点,幼儿都想到了分工。如何分工呢?经过讨论,制定了规则:两人一组,A、C段音乐动作不变,在B段音乐中两人进行分工。一个人先挖坑,坑挖好后,另一个人放树苗,先挖坑的那个人培土。该环节需要幼儿用心聆听音乐,仔细捕捉乐段的变化,这样才能将动作、音乐完美地进行展现。
除了乐曲《一起去植树》,我们还陆续探索了如何将角色游戏与乐曲《卷炮仗》《包饺子》《杀鸡宰鸭》《玩电脑》《快乐的洗衣》等结合,教学效果显著。
二、规则游戏与韵律活动结合——游戏作为韵律活动的形式
虽然角色游戏与韵律活动结合效果显著,但并不是所有的韵律活动都能挖掘出角色的元素,比如有些复杂舞蹈队形的学习就无法找到相应的角色情境与之对应。这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队形动作或者让幼儿反复练习,幼儿不但难以掌握,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为此,教师需要探索游戏与韵律活动结合的另一种途径——韵律活动与规则游戏结合。规则游戏是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一般由游戏的任务和目的、游戏玩法、游戏的规则及游戏的结果构成。在韵律活动的某个环节植入规则游戏,通过设计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规则,以激发幼儿参与韵律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此时,游戏是韵律活动的一种形式,旨在以任务或竞赛的方式为韵律活动注入活力和趣味。
以舞蹈《花之舞》为例,要排练一个双“S”行进的队形,这对大班的孩子来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教师设计了两个规则游戏供幼儿练习。第一个规则游戏是“抢椅子”。传统的抢椅子游戏的规则是把椅子围成圆圈,选择多于椅子数量的人听着音乐围绕椅子走动,当音乐停止,每个人必须迅速抢到椅子坐下来,没抢到椅子的人被淘汰。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教师可把14把椅子摆成“S”型,让15个幼儿玩“抢椅子”游戏。班上另外的15个幼儿既是评委又是替补,他们一边观察玩游戏的幼儿是否有序地跟着音乐的节奏围着椅子律动,一边依次替补未抢到椅子的幼儿,冠军是坚持到最后一直未被替换的幼儿。为了获胜,幼儿必须尽快熟悉椅子排列的结构,也就是“S”型舞蹈队形,还得仔细听音乐的节奏,做到按律而动。因此,韵律活动的两个目标已经在规则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S”型队列除了往同一方向行进外,还有其他丰富的变化,比如两队幼儿从“S”型两端出发到相遇,再穿插,颇有动态感。于是,在前一个规则游戏的启发下,教师又设计了第二个规则游戏“默契一族”。游戏规则如下:男生女生各组成一组(每组人数相同),女生组先出两名幼儿,分别从“S”型两端出发,听音乐节奏沿椅子路线前进,相遇在中点加1分,穿插后同时到达椅子两端再加1分,接下来男生组派出两名幼儿继续游戏,几轮下来比较男女两组的最终得分。在该游戏中,幼儿以玩的形式了解了“S”型舞蹈“出发——相遇——穿插”的步骤和要点,并提高了与同伴之间的默契程度,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接下来,教师还可以把游戏的难度加大,即把原来的两名幼儿合作增加到多名幼儿合作,直至两队幼儿合作,进一步挑战幼儿群体的默契程度,整个活动变得快乐而有趣。
除了设计“抢椅子”“默契一族”等竞赛性的规则游戏来激发幼儿的斗志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击鼓传花”“点兵点将”等意在随机选择的游戏,鼓励幼儿敢于并愿意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
三、结束语
幼儿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主体,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基于幼儿的天性,运用游戏的方式设计韵律活动,并根据韵律活动的内容灵活地调整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韵律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提高韵律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颖,邓李梅.幼儿音乐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8).
[2]姚琛.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徐唯.重视幼儿音乐教育展示其个性和才能[J].成才之路,2014(04).
[4]杨枫.学前儿童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