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让耕地向专业化合作化方向流转的思路,之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发展开始形成新的发展态势。中央对农村土地流转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更是说明我国农地流转问题研究的意义重大。 学术界对我国农地流转问题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相关研究动态基本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反映出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
一 国外关于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大多国家施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原则,由市场机制调配,流转手续较为方便,与我国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只享有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土地制度存在根本差异。因此,在实际中,国外土地交易中的土地所有权的买卖其中包括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在国外土地经济学和土地法学的研究中,并不会出现土地流转这一概念。
国外的农地制度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法院系统、政策、合法的农地调查、登记和公告制度,同时还包括社会规范、信仰、习俗等非正式制度。是非常统一的全国交易大市场。
前苏联、中东欧以及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较相似。俄罗斯实行农地私有化化改革以后,农地流转较之以往活跃很多,农地交易的速度也发展很快。中东欧国家普遍推行的农地流转、农地市场的发展和农地私有化改革保留了一些政府对土地市场干预的权利。土地细碎化经营,有效的土地市场的并未完全建立,土地市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活跃。
中东欧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比较相似,所以对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农地产权研究,有利于我们发现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一些不足。农村社会制度的变革使农地产权制度由农地集体所有变革为农地私有化,农村经济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但由于缺少农地流转制度的规范,农地配置效率并不高。例如在波罗地海等一些国家,农地私有化改革仅包括使用权的分配,让渡权却缺少明确的制度来完善。 在此基础上可以论证,除了要有清晰的产权界定如农地私有权改革等外,有效农地市场的 建立还需要具备配套制度的完善(如财产处置权)和制度环境改善。这就给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方向,即对农地集体所有的质疑是错误的,关键还是农地流转制度的完善与制度环境的建设。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限制了农地流转的发展。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地流转主要是在农地租赁市场和农地买卖两种方式下进行。 但是,由于农地归农村集体所有,导致私人农地买卖市场根本无法形成,结果就是造成农地使用权流转成为土地市场的唯一运行机制; 另一方面是农地归集体所有限定了农地的发展范围,单个农村集体之间缺乏合作,农地资源要素在不同农村集体之间流动不明显。
除了明晰的产权可以降低农地交易的成本,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以及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促进农地流转的保障。政府对农地的一些规制如土地登记、金融服务和评估等也是建立农地市场的关键条件。直接和间接的政策干预导致了农地地价格的偏低,政策经济环境等因素会影响农地的生产效率。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可以促进农地流转的形成。 除了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间的发展也会影响农地的流转。如通过对中国非农劳动力市场与农地租赁市场的研究,指出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决定了中国农村农地流转的方式及数量。
二 国内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立法在1982年的《宪法》中是明令禁止流转的,直到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颁布,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集体部分土地的处置权,使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合法化。1933年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开始逐步真正实行,并且在实践中探索着立法制度的创新。全国各地多种多样的土地流转形式的展开,和国家政策的倾向,让农村土地流转这一关系立国之本的大问题得到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
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类型还比较单一,只有出租,互换,合作,入股等一些简单的形式。土地的流转坚持的是农户自愿的原则,经过乡一级的土地管理部门备案,签订流转合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是在集体土地范围之内,集体内部人员的流转。国家正在为农户颁发土地证以逐步规范土地用途和土地流转市场。当前的农村土地流转立法倾向是分离土地的使用权,保留土地的承包权。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亦或是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者经济组织,保留土地的承包权,通过转让使用权,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好利用,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方式。但由于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土地产权不清等情况制约,农村土地流转存在流轉不规范,资本化程度低等情况,导致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缓慢。
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一定规模的农地流转开始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形成。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观察,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率长期徘徊在低均衡状态。后期,各地政府为加速农地流转,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由于缺少详尽的指导与配套措施,这些惠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并不明显。从国内外学者对各国的农地流转的研究文献来看,与北美、中欧和印度等国家相比较,我国农地流转率偏低。
影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国内专家学者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内流转现状产生的原因,得出多方面的结论。首先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零散经营方式还是很普遍。农业生产的收益较低,很多农民为获取更高收入而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土地流转的意愿提高。第二个因素在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最大程度地保障失地农户的经济利益,并把这些农民纳入城市居民保障对象体系,解决农转非的后顾之忧。第三是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的影响,教育水平越高,收入越高,越不需要依附土地过生活,可以说教育水平对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巨大。
三 改进农地流转机制的政策建议
国外土地政策的经验成果虽与我国国情有些差距,但不妨碍我们从中求同存异,去粗取精。以增加农民生活质量为前提,来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合理化制度前排,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矛盾, 顺利进行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农民收入增加,帮助农民走向富裕道路,进而也就加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稳定农业了生产。 制度的缺失,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失灵和农民意识的落后都是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障碍,所以,政府参与的作用必不可少,以市场为主体,政府政策适当干预调整,科学地为现代化农业发展铺路,将是我国解决新时期农村土地政策改革的又一大考验。endprint
(一)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户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地是农户家庭的生计保障, 是生活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积极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水平对农户参与农地流转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农户之所以保留农地主要是基于农户家庭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农业收益大大高于非农收益而做出的符合市场经济行为的理性选择。给农户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将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其非农收入是促进农地流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地流转的发生,加速农地流转以及农业规模化经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剥离土地承载的社会功能,拓宽农民的非农就业门路,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区域的二、三产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提高区域整合力度。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以减少土地依赖
由于是长期农业生产和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依靠,使得农民对自身承包的农地产生依赖,这种依赖意识将阻碍农地流转的进行。 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那些具有稳定非农收入的农户却没有很强的农地依赖意识,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农业生产仅是副业,对他们而言,非农生产提供的社会保障充分解决了后顾之忧, 农业生产已无足轻重,这样自身承包农地的流转反而还能解放土地对他们的束缚。所以,以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为根本,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壁垒才能强化农户土地流转意愿。
(三)加大教育力度投入,提农户综合素质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变现形式多样,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和讲座的形式, 教授农民农业技术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特别在一些比较利益高的经济作物如花舟植被等种植技术方面与市场供需信息方面,通过加强种植农户的市场投资意识与生产经营技术,促进农户农业种植收益的增加、加速农地流转的运行;另一方面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农户职业技能水平,从而降低农户對农地的依赖性,有助于农民获得更多非农收入与非农就业机会,在增加农民就业适应能力和财富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能不断地增加农地流转供应数量,解决农地供应不足的局面。
四 结束语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更是以农民权益、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为坚持准则,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各项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地规模经营上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应注意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人多地少的农业生产普遍态势。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保障农民收入,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制度体系,为我国农村土地有效健康流转探索道路,是我国现阶段必须研究的问题。
作者简介:顾如歌,1991.12.26。女,汉,秦皇岛昌黎,学生,硕士研究生,武汉工程大学,法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