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霞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方便教师管理,而且小组成员还能够相互带动、共同进步,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文章通过教学实践,对英语课堂合作学习展开探究: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合理分组,关注组内每一位成员,利用小组合作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构建学生间的深厚友谊。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创新;合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9-0030-01
在經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英语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初中英语学习则是学生打下学习基础最重要的阶段,如何在这一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探究的教学问题。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给每一个小组设立一个组长,让组长直接与教师取得沟通和联系,并负责做好组内的监督和领头作用,以此保证组内学习能够顺利开展,让学生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学习。而教师可以以小组发展的目标对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规划,这样给教师节省了很多精力,使之能够将时间放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
一、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的方式对班级中所有学生进行同等人数的划分,进而以小组形式来展开探究和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在英语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分组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小组乃至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综合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然后再以“优势互补”原则完成小组划分。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学习差异将他们先进行分层,即优秀层、强化层和学困层,接着再以每一小组各层次学生两名的方式进行组合,由此一来每个学习小组的划分都是平等的,且组内有优秀学生作为小组领头人,这样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之后,领头人便可以负责将任务落实给每一个组员,让组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展开学习,再综合任务成果,给教师提交最终的完成方案。这样的分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学生可以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效果。
二、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学习到一些对话情境或者一些较难的阅读文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小组内成员对教材中的对话情境进行彩排,以一个成员负责一段话的方式来展示教材情境对话,进而给学生营造出形象、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流畅朗读情境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学习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对阅读文章进行探究学习,即让小组内成员做好阅读文章翻译、从文中寻找答案等分工,从而使得阅读学习的过程因为大家的互帮互助而变得更加轻松。
三、关注组内每一位成员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的学习方式,但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付出了努力。所有答案都是组内成员团结一致、集思广益的结果,所以教师对小组表现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感受,以每一个组员都点评最后再进行综合点评的方式来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喜欢教师的基础上更加喜欢英语学习,由此不断推动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
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只按照个人的意愿来要求其他组员或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学生必须要在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基础上一起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而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即学生在背诵单词的时候可以以组员互听的方式来展开,而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小组成员也可以进行划分,哪位成员负责翻译哪一段、哪位负责整合翻译结果,等等。由此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大家一起学习的快乐,进而让他们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构建深厚友谊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小组成员在校时间时刻都是在一起的,所以教师便可以利用一些课堂小游戏或者竞赛等方式来放松学生的学习心情,让他们在游戏合作的过程中友好交流,进而达到优化班级学习风气,帮助学生构建深厚友谊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为了保证班级中所有学生都能友好交流,教师还可以借助小组调换的方式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便换一次学习小组,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学习到不同学生身上的长处,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应该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有趣、新颖的探究学习任务,以此引导学生展开高效、和谐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海峰.运用合作学习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J].教学与管理,2003(12).
[2]方冬革.合作学习策略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