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远程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2017-10-30 20:37常学军韩晓东孙智宏
学周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创新

常学军++韩晓东++孙智宏

摘 要:雄安新区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实现高起点,首先应优化教育布局,克服目前区域内远程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理念落后、复合型人才缺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推进远程高等教育深入基层;成立远程高等教育智库;打造特色专业等措施,为新区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雄安新区;远程高等教育;京津冀一体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2-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2.120

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级的雄安新区,这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不仅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一系列先进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模式,国际一流的城市建设水准,必将使雄安新区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绿色智慧新城,为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的优化开发和调整京津冀区域城市发展新布局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因此,立足本地,发展远程高等教育,既可以为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同时,也为远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更为现实的路径选择。

一、雄安新区远程高等教育现状

(一)广播电视大学构建远程教育立交桥

随着国家多项支持政策的落地,雄安新区的教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远程高等教育领域,广播电视大学一枝独秀。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于1978年,是一所运用网络、计算机课件、文字和音像教材等多种媒体进行远程教育的开放大学,致力于搭建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立交桥,现已形成以省电大为龙头、市电大为骨干、县级电大为基础,遍布全省城乡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网络,成为省内远程开放教育的骨干力量。目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设有县级分校和工作站142所,其中,雄安新区规划范围内的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均设有分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种教育服务和人才支持。

(二)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和网络学院全面布局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对各行各业人才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雄安新区位于京津冀腹地的平原地区,国内知名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平台纷纷在雄安新区布局,以奥鹏教育为例,目前已经在雄安新区设立了多个学习中心。同时,北京市部分需要外迁的普通高校也有多家到雄安新区进行了考察,其下属的网络教育学院也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了入驻雄安新区的准备。

(三)远程高等教育认知度偏低

雄安新区虽然与北京、天津山水相连,文脉相通,但多年来由于受两地虹吸效应的影响,不仅经济发展不能和京、津两地比肩,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远为滞后。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高等教育应当是适龄人群到普通高校中进行全日制学习,远程高等教育的学历证书和培训证书含金量低,也难以学到“真本领”。甚至个别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认为,远程高等教育虽然投入少,见效快,但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仍然和普通高校不可同日而语。这种低认知度,使远程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难以形成规模,其信息化、个性化、终身化的优势难以充分体现。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例,目前雄县、容城、安新三县的开放教育本、专科在校生仅为2130人,与区域内超过百万的人口基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雄安新区远程高等教育存在问题解析

(一)远程高等教育学校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远程高等教育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定位于成人学校,所以在校园规划、基础设施投入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绝大多数学校的办公场地、教育教学设施、政府经费投入与全日制学校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容城电大和安新电大由于自身教室和机房紧张,均在县职教中心组织教学和考试工作。有的远程高等教育学校的学习中心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聘用几个工作人员就开始招生与教学工作。除此之外,导学教师不足,高质量课件短缺,多媒体设施陈旧,计算机网络不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使远程高等教育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品牌效应弱化,严重制约了远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远程高等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目前,远程高等教育学校仍不能有效摆脱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束缚,在学生管理和教学组织上沿袭既有的理念。学生入学后,由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教学以网络学习为主,辅以少量的面授辅导课;课程考核以纸笔考试为主,基于网络的考核虽然发展较快,但所占比重较小。实践中,由于缺少针对性强、高水平的课件资源和“教”与“学”信息的不对称,学生在线学习、交流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尤其是侧重日常学习积累的形成性考核和技能性考核由于缺乏顶层设计难以大规模推广。由此可见,如果远程高等教育不能快速摒弃落后的教育理念,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并使学生学有所成,其发展蓝图只能成为一种愿景。

(三)远程高等教育人才缺失

雄安新区的远程高等教育从业者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老化、职业倦怠现象突出等诸多问题。例如,雄县、容城、安新三县电大分校的编制内专职工作人员尚不足30人,工作中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很难抽出时间来参加远程高等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由于施教者不能系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前沿远程教育理论,导致体系内的传、帮、带缺位,如果不能及时引进所需人才,雄安新区内远程高等教育复合型人才就会难以为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普及以及京津两地人才的溢出,未来的雄安新区不会缺少高、精、尖人才,但远程高等教育领域有理论支撑又懂管理、教学,并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必将成为各远程高等教育学校的热门人选。

三、雄安新区远程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对策

(一)从城市走向基层

千年大计,教育为本。雄安新区规划区域内交通便利,发展空间充裕,但中心城市少,现有开发程度低,因此远程高等教育要积极向城镇和农村发展。一方面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大对远程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大力推广技能型培训项目,主动深入工矿企业和田間地头,为科技型、创新型、环保型中小企业服务,为精准扶贫服务。有为才有位,远程高等教育只有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在雄安新区迅速开花结果。endprint

(二)成立远程高等教育智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共识,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更是如鱼得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技术风靡全球,学习共同体、泛在学习等新理念层出不穷。实践证明,远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流的远程教育理念和复合型的从事者。远程高等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借助雄安新区的区域和人才优势,主动与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和创新型企业合作,成立远程高等教育智库并实现以下规划:首先,指导远程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其次,开展远程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培养复合型远程高等教育从业者。最后,在深入研究和实践创新中,指导远程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发展特色专业

雄安新区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和措施。与之相适应,远程高等教育在区域内的发展也应当与时俱进,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要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论证,契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最接地气的平民大学。远程高等教育学校之间应通过专业的错位发展,为雄安新区多渠道、全方位培养人才。例如,雄安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华北明珠“白洋淀”,有地下长城“宋辽古战道”,有千年古迹“明月禅寺”。因此,有条件的远程高等教育学校可以开设旅游、酒店管理类专业,为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人才保障。

雄安新区的成立必将使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步入快车道,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适逢其时。因此,远程高等教育学校应当贯彻“全纳教育”理念,充分考虑不同的受众群体,坚持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用心服务学生,为雄安新区的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秀敏.对河北电大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

[2] 张晓青.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8).

[3] 高新文,顾岩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6).

[4] 张菀航,高妍蕊.雄安新区:激活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盤棋”[J].中国发展观察,2017(8).endprint

猜你喜欢
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创新
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