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高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鲁迅的文章深奥难懂,但是数量不多。文言文难学难懂,如果加强训练,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作文是对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需要学生深厚的文学素养,需要对文字的巧妙利用,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文章的立意工作。如何立意这个环节失败,那么文章内容就会变得肤浅、脱离中心思想、缺乏内涵。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高中语文作文的立意,本文将对当前学生立意存在的弊端以及相应的策略做下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立意;策略
作文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有心”,小学作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中作文主要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高中作文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主题的表达能力。在高中,老师需要学生在作文立意上,提升一定的高度,在作文评分上也是在次基础上进行等级划分的。思想是整个文章的灵魂,它对学生的写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在立意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有效掌握作文立意的方法。
一、 高中作文立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审题不够清楚,立意不够准确
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间以及考试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看到题目就按照简单的思维理解去构思,这种做法很容易写作“千篇一律”的文章,有的甚至连文章的方向都产生问题,更别说立意了。比如说,某年的江苏高考的作文题目就是“好奇心”,很多学生将这个写作“兴趣”,“爱好”,这样的立意就不够准确。正确的理解应当是将好奇心作为一种初始的、瞬间的状态,不管还坏和对错。审题清楚,立意准确是完成一篇优秀作文的前提。
(二) 构思缺乏深度,立意角度欠佳
不少学生在写作时急于完成任务,只在乎“量”的完成,而忽略了“质”的检验。因此,在写作时很容易出现文章构思浅显,缺乏深度,立意角度不够明确,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生为了图省事,思维过于跳跃,急于将脑袋中的立意角度作为所要表达的主旨。比如说2009年的江苏高考就有“绿色生活”的题目,很多学生的思维就是简单的直线式:绿色生活,环境保护,河流污染,心痛,呼吁,措施。这样的文章立意浅,构思简单,导致分数低。
(三) 选材烂俗,立意失色
有些学生在立意方面还是很不错的,有想法,有深度,而且基本了解写作的规律,但是由于选材的随便和滥俗,导致文章失色。这个问题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够大,大脑中积累的素材不够多。即使这样那些重复使用了无数次的素材也不能硬般照用。比如说,一讲亲情就写亲人离世,妈妈的奉献…...而议论文中“屈原跳汨罗江”“韩信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等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原本立意新颖的文章,加上这些滥俗的素材,自然要大打折扣了。
二、 做好作文立意的方法
通过对上面学生作文立意方面存在的问题,好的作文立意一个当遵循下面几个策略。
(一) 审题清楚,立意准确
所谓立意准确就是指,在审题时能够正确的把握命题人所要表达的内在涵义,掌握好写作方向。纵观历年的高考作文可以发现,作文的方向是存在变化的,在传统的高中作文中偏向于记叙文以及抒情散文的考察,作文的立意方向基本上就只有一个,所给素材中能够较容易体现出来,甚至直接给出题目,这样的出题,学生很容易能把握文章的主旨。但是在近几年,高考中的作文出题形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所给的素材有文言文,有名人名句,有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常见的社会现象,还有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揣摩主题思想。对于这种提示性作文题目,,更要仔细审题,立意不准确,对作文的得分是致命的影响。根据经验总结,我认为立意准确的方法有这几种,1,多审题2,抓住关键词3,扣紧一个主题思想4客观立意,勿钻牛角。
(二)精心构思,立意深远
在审题时,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挖掘素材中更深层的含义,这样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在于立意深远的具体表现有:1,学会点化,结尾处不要仓促结束,要做到感慨和余意未尽。2,学会暗示,这时可以运用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能手法。3,剖析文章题目以及所给素材,避免直線思维,对文章的构思表现的多角度。
(二) 选材新颖
作文的素材、布局、形式新颖,是取得老师青睐的关键因素。对于选材的新颖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避俗,在语文的作文中,许多的句子和素材很好,但是不断的使用就变得俗气了,比如说,赞美老师的话,就是老师像蜡烛一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赞美坚持不懈的毅力,就像海伦凯勒,司马迁的例子。这些几乎成了通用的公式,毫无新意,在进行描写时时尽量用一些新颖的词汇和与生活贴近的例子。2,求异,求异思维非常的难能可贵,“异”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才能受到改卷老师的青睐。因此在进行作文立意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比如说可以从反面进行思考。
总结:
总的来讲,要想做好作文的立意,需要培养学生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及善于积累的能力,学生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思考,将生活中的素材灵活运用,时间久了就能磨练出真正有价值有内涵的文章。而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讲,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思考力,让学生在写作时做到不空谈,不浅显,不偏题。
参考文献:
[1] 潘春华.《高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
[2] 陈晓彦.《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教师,2014年30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