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天经济区背景下西府民间音乐复兴与传承研究

2017-10-30 07:37乾直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复兴传承

乾直

摘 要:关天经济带是国家为加快西部大开发,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出的战略性规划,作为这一经济带上重要的文化支脉,西府民间音乐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但关天经济规划为这一乐种的复兴和传承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西府民间音乐的生存困境入手,在论述区域经济发展与民间音乐文化关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关天经济区规划对西府民间音乐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关天经济区;西府民间音乐;复兴;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8-0057-02

和其他众多民间艺术一样,西府民间音乐的生存境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岌岌可危,2009年国家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为西府民间音乐带来了生存契机。

一、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西府民间音乐生存现状

1.西府民间音乐概况。西府即今陕西省宝鸡地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包括三区九县,东连咸阳,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和平凉接界,渭河从境域内流过,南部的秦岭是天然的屏障。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的西府民间音乐。据统计,西府地区现存的民间音乐种类有近20种,比如民歌类的陇州小调、西山酒歌、凤县民歌,戏曲类的西路秦腔、碗碗腔、眉户戏等,曲艺类的曲子、道情,器乐类的锣鼓乐、姜马察回等。这些民间音乐形式,以它们独特的曲调和节奏生动地再现了古西府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

2.西府民间音乐生存状况。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其他所有民间音乐一样,西府民间音乐目前正面临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困境。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级各类部门、各相关人士机构都曾对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问题做出过多种努力,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成果,但目前为止西府民间音乐的受重视程度、影响力、传承创新等问题依然不容乐观。比如,西府地区陇县民歌陇州小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曾是古陇州人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形式,广泛传唱于陇縣人民中间。但是,近年来,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陇州小调濒临衰落失传的局面。目前,仅有该县河北、李家河、八渡等乡镇以及县城以北的山区农村年龄较大的老人还能传唱。

3.保护措施下西府民间音乐传承发展瓶颈。近年来,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举措下,很多濒危西府乐种均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文化的传承发展从根本上讲需要民众的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除非少数专业人士的主动追求,一般普通民众要达到文化自觉,就必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长期熏陶、感悟、积淀,但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在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等问题面前产生动摇进而失效。如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的西府民歌,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在西府人当中广泛传唱,这是一种原生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已内植于人们的精神和灵魂,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开发,这种看似稳固的文化自觉却几乎在一夜之间瓦解,流传了几千年的文明即将中断,民歌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日趋严重,这样的现状给西府民间音乐的自然传承和人为文化保护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经济带来的问题必然要用经济的手段来解决。

二、关天经济区与民间音乐文化

1.关天经济区及其文化发展。为了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步伐,提升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竞争实力,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包括陕西省西安、宝鸡、铜川、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区和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总体发展做了战略性的统筹规划。这一规划不仅是对这一带经济发展的规划,同时也强调要大力发挥该地区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优势,积极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文娱演出和创意产业,构建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更好地发挥区域文化价值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关天经济区内的文化资源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古老的伏羲、炎帝、黄帝“三皇文化”曾延绵于此,悠久的先秦文化、汉唐文化就辉煌于此,深厚的道教、儒教、佛教等文化更是酝酿和发酵于此。这些文化资源一脉相承、相互融合,共同沉淀了这一带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文化就是该地区区域价值的核心因素,一切经济的发展都应以此为根基进行开拓创新。关天经济区的规划为该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对关天经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西安以大唐文化为核心建立了曲江新区;天水以伏羲文化为基础,以麦积文化为中心,建立了文化长廊和示范基地;宝鸡地区即西府,则以周秦文化为经,以西府民间文化为纬,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将西府民间文化重新搬上舞台、进入百姓生活。

2.关天经济区规划与民间音乐发展。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往往以它丰富的种类、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色成为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关天经济区的规划无疑为这一区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复兴和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实施这一发展规划,就是要从民间音乐等具体的文化要素入手,全方位挖掘其文化价值,再将其转换为经济价值,并使得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自关天经济区确定以来,在实施经济规划的过程中,在前期保护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这一经济带上的多种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再次被发掘和重新重视,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例如,西安借助曲江新区,将大唐乐舞、西安鼓乐、秦腔等曾盛行于古长安的传统音乐又重新点燃了新的生命之光;天水则借助文化长廊和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古戏种秦剧,组织多方力量编排了大型历史秦剧《麦积圣歌》,并多次前往关中进行演出交流;宝鸡地区则借助西府古城、古羌文化产业园、西府民俗村等平台,将古老的西府民歌、曲子、器乐等民间音乐文化重新搬上舞台、逐步进入现代人的生活。可以说,关天经济带的规划,为这一区域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关天经济带对西府民间音乐复兴、传承的积极意义

1.为充分挖掘西府民间音乐文化提供了历史机遇。关天经济区规划就意味着关中、天水这一带的发展引起了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发展,这是西府民间音乐在自然传承遭遇困境之时再次复兴的难得历史机遇。《规划》中强调,要大力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娱演出和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开发文化产业基地,这些规划均为西府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经济路线引导。沿着这一思路,西府民间音乐的很多代表性乐种被深入挖掘,在各项旅游开发、产业开发项目中为人所熟知。例如民歌类的陇州小调,原本生存于陕甘宁交接处的渭北高原西陲的小县陇县,由于经济、交通等原因,这一民间音乐品种只有个别山区农村年龄较大的老人还可以传唱,除此之外几近消失。但随着近年来的西部大开发,尤其是2009年以来关天经济区的开发实施,陇州小调又重新燃起生命之火。在陇州社火这一驰名中外的民俗活动的带动下,陇州小调常常活跃于各种舞台、各项活动、各种场面,并且在各种演艺公司的策划、创新之下,逐渐明晰和强化了自身的特色核心元素,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喜欢上了这种民间艺术。endprint

2.为凝练西府民间音乐文化特色提供了契机。当下,民间音乐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除了诸多外在因素以外,自身的文化特色是关键的内在因素。宝鸡地处关中腹地,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古老的姜炎文化、周秦文化均在此繁衍生息。但由于经济发展、地理条件、政治影响力以及省会西安的对比优势,使得宝鸡的文化影响力非常微弱,很多人知道宝鸡,只是慕名宝鸡的太白山和法门寺,而对该地的文化风俗、民间音乐等则是不甚知晓。这里,主要原因就是宝鸡缺乏文化特色、文化重点的挖掘和提升,缺少进行文化特色挖掘凝练的机会。而关天经济区开发则是通过加强关中和天水的经济文化合作,从关天经济区历史文化资源相统一的角度进行发掘与传承,将天水秦文化和宝鸡的周秦文化紧密相连,创新“寻根”文化路线,这样扩展了宝鸡的文化空间优势,突出了宝鸡文化建设的重点,凝练了宝鸡文化的特色。这样一来,宝鸡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就会在这一文化路线上如鱼得水,不断挖掘凝练自己古老质朴、粗犷风趣、关中味道融合少数民族风、等特色。

3.加速了西府民间音乐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关天经济带实施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关中、天水一带的发展,但区域发展的标志不仅仅是GDP的单纯增长,而是包括经济、体制、环境、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划》中明确说到,要“发挥该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积极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大力弘扬现代文化,发展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文娱演出业和创意产业,构建一批文化产业基地。”

所谓民间音乐文化产业,是指通过营销与民间音乐相关的产品、举办民间音乐盈利性活动等以实现商业回报的经济活动,它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规划》实施以来,以西府民间音乐为内容,已逐渐形成了以西府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民间音乐演出活动为媒介、以西府文化旅游为加速器的文化产业,并逐渐进行资源整合以形成产业链条。

西府民间音乐是关天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以独特的魅力彰显着西府人的过去和现在,是西府地区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然而文化的价值是隐性的,影响力是缓慢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让西府民间音乐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唯有搭乘经济这辆快车,才能更好地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R].2009.

[2] 王飞.西府民间音乐的特色研究——以“西府曲子”“西府民歌”为例[J].陕西教育,2013,(1).

[3] 王冬梅.關中—天水经济区开发与宝鸡城市文化建设关系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1,(2).

[责任编辑 陈丽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复兴传承
论古典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复兴
从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