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智慧校园规划与建设研究

2017-10-30 21:26曹晓静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系统集成智慧校园

曹晓静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渐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过渡。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推广,催生了移动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和利用程度低,以及各系统应用不集成等实际问题,提出了移动智慧校园的解决方案,对移动智慧校园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智慧校园;移动校园;数字化校园;系统集成;信息化标准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9-0033-04

前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渐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过渡,向着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开放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兴起,高校师生获取资讯与服务逐渐从PC端转向手机等终端。师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明显增多,智能终端设备逐渐成为风靡校园的新一代主流终端。

目前高校师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流人群,其移动应用服务的需求高涨,大量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占据了广大师生相当的网络消费时间。同时,大量的学校内部及周边的生活、学习等信息服务形态难以满足日渐旺盛的移动体验需求,各类学习、办公、活动、交易、资讯等校内服务场景都对移动互联网提出了更高的应用期待。

一、高校数字化校园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包含了OA、电子邮件、一卡通、学工、上网认证、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主要系统,但由于各个信息系统的建设时间不一致,新系统的建设使用和部分旧系统的无法集成,给数字化校园的推广应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和利用程度低。各系统都有自己的数据标准规则,数据标准不统一,学校缺乏数据清洗工具,各系统的数据无法有效地被其它系统共享和利用,导致业务系统各自为政,形成了所谓的“业务孤岛”和“服务孤岛”。

(2)用户不满意。现有的业务系统大多是根据管理者的需求设计的,很少考虑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与管理者使用同一套系统,因为对系统不熟悉,面对复杂的菜单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用户体验差,用户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

(3)学校虽然提供了教学、科研、财务、人事、学工方面的多种在线业务,但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没有统一的入口,师生办理业务时,需要在多个业务系统中切换,每个业务系统的设计理念和使用习惯不同,大大增加了用户使用的难度。

本研究通过统一数据来源,建立统一的服务门户,以数据实时同步、耦合度低、轻量级的“碎片化”服务,取代用户登录不同系统办理业务的模式规划和建设移动智慧校园,从而提升广大师生的用户体验,解决困扰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问题。

二、智慧校園

从教育视角看,智慧校园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校园文化,[1]是发展学习者智慧的智慧环境、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2]从信息技术视角看,智慧校园是在新型技术的推动下,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校园服务,使广大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信息,有效共享各类数据资源,方便教学和生活的智慧型校园。[3]

智慧校园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者为了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行业特点而提出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为了支持高校智慧教育发展而提出的解决方案。[4]智慧校园相对于数字校园来说,更重视信息技术与校园建设、教育管理和校园服务的深度融合,更要求学校信息化数据的统一规范,更提倡各部门应用系统业务融合的一门式服务。

三、移动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移动智慧校园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的信息数据中心,整合各类数据,集成各个应用系统,使学校信息化的使用率得到明显提高,校园服务基本实现移动化,移动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完整的移动智慧校园体系建设。具体的移动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如下:

(1)依据高校信息化现状、特点及未来信息化发展,在学校现有移动校园综合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移动服务应用,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工作、学习、生活服务,提高师生满意度。

(2)建设移动智慧校园基础服务,提升学校服务内涵,让师生方便收取消息,进行业务办理,查询业务办理进度,业务完成反馈,提交意见和建议,对各个应用服务进行评价,提升师生的活跃度。

(3)建设移动智慧校园公共服务,满足师生在校园信息、生活、兴趣社交的需求,让师生方便及时地获取学校各类信息,了解校园发生的点点滴滴;时时掌握学校业务办理流程,进行快捷的业务预约和办理服务,提高个人办事办公的效率;通过学校兴趣社交及各类校园活动的方便开展,让师生的校园课余生活更丰富多彩。

(4)建设学生移动服务应用,让学生从入学到离校整个校园生活中方便获取个人相关的服务,让学生感受人文关怀,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和生活。

(5)建设教师服务应用,让教师一站式获取移动办公、人事、科研、资产、财务等服务,让教师脱离登录各个业务系统,找寻各个业务功能的麻烦,快速进行业务的办理,通过各个服务应用的消息通知功能,让教师业务的办理更加快捷高效。

四、移动智慧校园设计

1.体现“软件即服务(SOA)”、“碎片化服务”的理念

每一项服务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无论是系统内部,还是数字校园的其他应用系统,通过“服务调用”即可获得相应的功能。endprint

2.规范性

系统将需要用户办理的事务直接推送到用户界面,包含待办任务、流程跟踪,用户直接点击即可实现办理。系统提供统一的UI/UE界面风格。

3.可用性和高性能

在硬件环境满足的前提下,系统能满足3000人并发访问和20000人同时在线访问,且并发访问响应时间小于3S。系统支持集群的应用部署方式,核心组件都必须提供“双机负载均衡”的运行方式。

4.一致性

移动智慧校园建设系统开发的服务在数据、身份认证、应用管理方面要保证良好的一致性,提供统一的消息通知和服务管理机制。

(1)数据一致:实现学校数据的全面共享,各服务通过授权,应可以无障碍地访问数据,且这些数据必须一致,数据变更后,保證各服务获得的是最新的数据。

(2)认证一致:首先,个性化服务门户和移动校园必须采用相同的认证方式。认证权限中心平台后台管理端能同时对服务门户及移动门户认证进行统一管理。其次,对于未来新建的应用系统,一般要求和服务门户采用相同的认证方式,避免产生多套用户名密码。

(3)应用管理统一,个性化服务门户须与学校已有移动门户采用相同的底层技术框架,且能整合为同一后台管理端,便于服务应用发布时可同步推送到PC端和移动端,便于各服务应用的后期维护调整后实现PC端与移动端的同步调整。

(4)统一服务入口,服务门户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包含学生服务、教师服务、访客服务,并能根据用户的身份自动区分。服务门户是服务的唯一入口,本项目以及后续项目中建设的服务应用均有效、合理地集成业务系统,并统一呈现在个性化服务门户,服务的管理端可以是协同业务处理平台,也可以是各自的业务系统。

(5)统一消息机制,平台提供统一推送服务应用的消息内容,通过应用类别筛选即可查看其分类下的消息通知。未读消息以时间轴的形式进行展现,方便更直观地查看最近的消息通知,提升用户体验以及服务质量。

(6)提供统一的应用行为分析,提供服务应用的使用情况和状态分析,方便学校及时了解应用状况和反馈,并为系统建设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7)统一的应用评价反馈,为基于协同平台构建的所有服务提供统一的应用评价功能,该功能主要用于服务应用过程中,用户可以对服务进行评价打分和留言,平台维护人员可以查看评价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建立服务评价渠道,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8)提供统一管理数据,并为全校业务一站式服务系统的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支持各业务系统统一运维服务,平台能够调用各个软件业务系统开放的系统运维接口,报告业务系统当前的运行状况数据(包括CPU占用、内存占用、数据库连接状态等),供统一运维管理使用。

5.易用性和灵活性

系统为用户提供多维度、精准的应用查找功能和应用智能定位功能,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要的服务进行办理,提升整个系统的易用性和友好性,可以进行应用收藏,方便管理常用应用;能灵活地定义、调整业务流程,能灵活地定义参数和规则,使其符合业务/事务变化的要求。

6.开放性

采用J2EE技术架构,支持SOA技术架构,提供业务API库,并能注册发布到服务总线平台。开发者根据系统提供的API和程序规范可独立开发应用,作为现有服务的补充。

7.安全性

在移动智慧校园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共享,更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用户与权限管理、统一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管理控制、版本控制、数据关联控制、数据加密、数据存储、数据备份与恢复、日志与安全审计,确保系统数据安全。

五、移动智慧校园建设

1.信息化标准

信息标准的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核心内容。统一的信息标准,学校在数据建模、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数据交换的过程中有统一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优化管理和资源共享。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标准也必须是一个及时更新、不断充实的动态系统。信息标准是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用户访问、传输过程中的统一规范,是实现学校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的基础。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标准、代码标准、信息标准管理工具。

2.应用系统整合

深度整合办公自动化、科研管理、财务系统、人事管理、人事考核、学工管理、教务管理、图书管理、校园卡管理、电子邮件、校园云盘等系统。应用系统整合建设内容主要在数据、认证、应用三个层面进行。集成的效果要求:在业务系统供应商支持的前提下,必须实现数据集成和认证集成以及应用集成中的查询类业务;应用集成中处理类的业务,在技术支持情况下也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实现。

(1)数据集成:利用本项目中的主数据中心平台,从学校各业务部门在用应用系统数据库中抽取出需要共享的数据,构成综合数据集,使主数据库成为全校范围内唯一的全面的数据源,完成数据层的集成,同时为相关应用系统提供主数据共享,为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综合数据分析服务提供完备、有效、可信的数据基础,实现跨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共享以及一致性维护。

(2)认证集成:根据现状确定一套用户身份信息,作为身份管理平台和数字化校园的用户权威身份信息,建立起统一的认证平台,完成目前适合集成认证的系统的集成工作,同时提供接口供后续建设的系统无缝地与身份管理平台进行集成。业务系统需要调用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认证集成接口进行身份认证。

(3)应用集成:通过应用服务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扩展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信息服务能力,通过应用服务平台的集成工具进行应用整合,例如提供整合页面或者集成接口形成应用服务平台中的对应服务。

3.数据清洗与迁移

按照最新的信息化标准对业务系统,主要是产生数据的各类系统进行数据清洗、整理和迁移,含学校旧认证平台、旧数据共享库、OA办公自动化、学工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事考核系统、科研系统、校园卡管理、教务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针对各部门(单位)原有各信息系统实际数据,进行数据需求整理,梳理确认本部门对外部业务数据的明细需求、确认可以向外部系统提供的数据项以及相关数据的使用权限,形成数据的使用/生产(U/C矩阵表)关系。endprint

4.个性化服务门户(网上办事大厅)

构建学校统一的服务门户作为学校信息化服务首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教师提供专属个性化服务入口,在各自个性化服务入口内提供符合其角色权限的信息化服务应用快速入口、服务推荐等。各业务系统、服务应用均需通过统一的个性化服務门户为唯一访问入口。提供针对角色权限(学生、教师)的快速访问入口、服务推荐、应用业务域的统一服务门户快速入口。

5.协同业务处理平台

构建碎片化服务应用的基础支撑平台,支持构建符合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认证标准、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接口标准、统一管理标准等的碎片化服务应用,实现服务的统一发布和业务的统一处理。使所有基于协同业务处理平台构建的服务应用均可高效融合。由以下五大功能模块组成——主数据中心、应用服务平台、认证权限中心、服务总线、流程中心。

6.数据展现平台

依托数据中心收集的大量教学、科研、生活的数据,提供个人、部门和全校不同层次的数据展现、汇总和统计分析。系统自动判断其身份角色权限,提供符合其权限的学校/部门的数据查询、汇总、统计。数据展现平台应以数据中心的方式与个性化服务门户高度整合,便于用户登录其个性化服务门户时可便捷地访问其个人“数据中心”,领导用户可在其个性化服务门户内便捷地访问符合其角色权限的校级或部门“数据中心”。针对个人,提供个人数据等相关信息服务。用户可随时并且最直观地查看和自己有关的数据。展现用户个人相关的数据。

7.自助服务中心

构建一套校级师生自助服务中心,为师生提供常用证明材料的自助打印服务、常用信息的自助查询服务,所有接入服务中心的业务部门业务系统均允许师生在校内自助服务设备上自助打印查询。

8.服务应用自主开发平台

与服务总线平台及基础服务集合相配套,基于新构建的主数据平台及服务总线平台,自主开发服务应用,允许学校自主开发信息化服务应用,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持续支撑。

9.业务流程梳理整合服务

梳理并整合优化部门内部及学校跨部门的业务流程,依据整合优化后的流程构建一批公共服务应用,构建服务应用总数量不少于50个。

六、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智慧校园逐渐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智慧校园将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力量,把搭建智能化信息平台和构建智能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过程作为目标,积极面对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和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挑战。[5]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2]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3]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23-125.

[4]蒋东兴,付小龙,袁芳,蒋磊宏.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9):23-26.

[5]蒋东兴,刘臻,沈富可,金永灿,付小龙.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呼唤CIO体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7):1-5.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字化校园系统集成智慧校园
加氢站与调压站能源供应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
工业企业系统集成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与信息化集成系统(下)
“系统集成”式的改革
基于防火墙和WAF安全设备的高校信息安全设计与应用
车牌识别与视频监控系统集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