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保罗
用金融学的概念来分析婚姻,一直是个有意思的事情。
之前,网络上一个常见的路数是“资产分析法”,即把金钱和女性对等起来。那个网友耳熟能详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美女希望嫁给最有钱的大佬,但一位华尔街精英不以为然,他指出,女人的姿色、身体会加速“折旧”,而男人的资产则会不断增值,所以两者会越来越严重地“错配”。
故事的结论是,金融大佬应该不断更换更年轻的配偶。同时,要请最好的民事律师,做财产和婚姻的分离,以免离婚时,被迟暮的美人拿走过多的财产。
这个故事充满了“男权色彩”,也有一点对女性的不尊重,我不喜欢。用金融学的概念分析婚姻,应该来点正能量。比如前几天,我就写了一篇文章,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激励相容”等金融市场的概念来分析婚姻,特别是程序员“毒妻”案。
一些读者朋友表示看了有启发,但希望来点更有“指导价值”的。比如,为什么中国的大龄男女越来越多?为什么现在的人都有点“恐婚”?
说实话,真相说出来很残酷,很冷血,也很简单。不妨反问一下:为什么越是高房价的地方,人们结婚的年龄越大呢?比如,香港。
曾有统计显示,在香港,年轻人在30岁以前结婚的已经变成“稀有动物”。而且,选择终身单身的女性越来越多。媒体分析,这主要是女性收入增长,更加独立导致。
这似乎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吗?等会再解答这个问题。
关于“恐婚”,首先,你必须弄清行为金融学的一个概念—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这个概念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过很多次。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担心“损失”变成真的,所以不愿意它发生,希望推迟或者阻止它的发生。但是,最后它依然会发生。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股民总是舍不得止损,越亏越多,输得精光。为什么?因为股价暴跌,那只是浮亏,没有变成真正的亏损,而止损抛售,则亏损马上变成现实了。这就是“损失厌恶”,很简单吧。
其实,婚姻固然要谈感情,但也是一次资产的大重组。幸运的人,通过重组会资产增值,而倒霉的人,资产会减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发生损失厌恶这种情绪的可能性。
不过,因为结婚时,双方尚且年轻,如果都是青年才俊,未来必然可以创造可观的财富。而这些未来的财富,完全可以覆盖今天的损失。所以,大胆地去结婚吧。
遗憾的是,当房价高到超过一个普通人职业生涯主要阶段的收入总和时,以上这个“大胆结婚”逻辑就会被瞬间颠覆。
一套京沪的像样点的房子,五六百万没问题,而普通的职业人士(如果没有搭上抢房末班车),估计要20年才能挣到。也就是说,由于资产拥有量的不同,两个婚配的候选对象之间,相差了好几个“职业生涯”的总收入。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婚姻的“资产重组”色彩必然凌驾于其他方面,至于“人品”、“感情”或许沦为了次要的考虑因素。其实,这不是功利和铜臭,而是理性人的正常选择。当然,也是一种无奈。
在某些境外的高房价城市(我就不说哪里了),阶层的分化其实就是按照房子来的。当房价涨到20万人民币每平米,普通的大学毕业新人工资却不到1万人民币,那么,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在夸张的高房价面前,都是没有意义的—至少从财富积累上讲,的确如此。
稍有不慎,一场婚姻就让自己跌落到另外一個财富阶层,一辈子都难以翻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不“损失厌恶”,怎么能不“恐婚”呢?
不过,认清了恐婚的本质,也不要过分地悲观。相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一线城市高房价问题一定会得到遏制,留给普通人的空间会有的。那么,大胆去恋爱吧,年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