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
摘要:何谓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尽享探究之乐,体味情感交融,感悟语文课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魅力,最终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
关键词:智慧;以生为本;探究氛围;情感交融;文化味
我相信,每名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充满智慧之光,让学生把被动学语文变为主动学语文,就像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样才是成功的智慧的语文课堂。
一、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注重“以生为本”
很多语文课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枯燥的、无趣的,甚至是无用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主体客体的颠倒,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积极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以生为本,教师要做到精讲少讲,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很多语文课,教师如果精心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内容,如《大道之行也》,此文无论是在翻译方面还是在背诵方面都颇有难度。文言文注重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遍的朗读,学生都要带着明确的要求去读,如第一遍听录音范读,学生要听准字音、节奏、重音并在书上做好批注;第二遍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要读准字音、节奏、重音;第三遍学生展示读,其他同学做好点评……经过多遍朗读,学生对文章的含义早已有了深刻的理解,然后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结合书下注释在练习本上写出本文的翻译,这段时间里,他们会积极的思考、感悟、体会、质疑……完成作品后,全班共同解决翻译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正所谓,智慧的语文课堂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把这种观念落到实处。
二、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凸显探究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種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他们在浓厚的探究的氛围中学习,这才是智慧的。
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理解、探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理解内容:默读课文,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好几件事,如以“第-----段,写了关于阿长-----的事”的句式说话。
评说人物:再读课文,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说说阿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两大教学板块难易程度适中,所以学生能够做到人人可参与,个个有话说。特别是评说人物这一环节,有同学说:“文中第七至十一段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阿长懂得很多规矩,表现出阿长具有生活情趣。”有同学马上反驳道:“这里写了阿长让‘我元旦早上第一句话就向她说恭喜,还要吃福橘,表现出阿长封建迷信的性格特点,并不是有生活情趣。”有同学补充道:“除了迷信,还能看出阿长朴实真诚。因为她虽然迷信,但确是真心为了作者着想。”……阿长的人物性格分析就是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你反驳我补充的情况下完成的,他们的分析也许与文章的主题不一致,与教参的分析不一样,但他们投入了学习的热情,他们身上蕴藏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被激发出来,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在这探究的氛围中不断滋长着。
课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课下,这种探究性学习的脚步也不能停止,要向课外拓展,向生活拓展,这样学生的知识储备才会丰富,见识才会广泛。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接受式学习的被动局面,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智慧的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交融
情真意切是智慧的语文课堂最应该具备的。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语文教学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真情实感。课堂上没有纯粹的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高尚的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如学习《伟大的悲剧》,学生围绕“伟大”、“悲剧”这两个关键字对文章进行了赏析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本课后的启示,有的同学谈到了科斯特等人的行为是伟大的,他们虽败犹荣;有的同学说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是生命,却没有换来荣誉,他们是悲惨的;有的谈到了我们中国人也有这样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有的谈到了自己的人生也要拥有这种勇往直前、大无畏的挑战精神。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多彩的,极为珍贵的,教师适当的正确引导会激发他们的潜能,课堂上充盈了情感的流露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事情。
四、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文化味
智慧的语文课堂,充满学生的智慧,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一堂课该如何引导取决于教师的能力,能上出有文化味的语文课才是高水平的智慧课堂。“文化语文”中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濡染,一种智慧,引导学生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
在学习余秋雨《信客》一文时,就要特别注重这种文化味,因为秋雨散文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个新的流派,他笔下的信客就具有了中国人传统文化的继承。本文的语言风格朴实典雅,应让学生感受这种语言的魅力,如“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中的“堆”字;“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中的“郑重”一词,等等,都是极为朴实却又尤为有力量的词语,文化味的魅力就体现在这字里行间中,信客高贵的品质、深邃悲壮的人生就很自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余映潮老师常说要把长文教短,每学过一篇文章都可以在此文的启发下写一个小片段,以彰显浓厚的文化味。如《信客》这一课就可以让学生写一段话,可以是颁奖词,可以是墓志铭,也可以是一段赞美的语言,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发自内心的语言就好,“不管是凄风苦雨,信客就是这样一个人,尽忠职守,为人宽容……”
也许,以上四方面还不足以成就智慧的语文课堂,还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总之,我们现在要做到:以生为本,探究文本,情感交融,文化味十足的课堂才是有智慧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李镇西《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演讲录》
[3]余秋雨《文化苦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