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璠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健康身心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事关每一个人,不论是老、幼、妇孺、伤残,都有自己的健康之道,保持健康,坚持不易,关键在于六个字:心态决定状态。
距离83岁生日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身着一件浅色衬衣、一条休闲裤,精神矍铄地站在“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高端论坛”(以下简称为健康中国高端论坛)的演讲台上,呼吁人们要为健康而抵制“一切”的不健康。
熟悉王蒙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在八十岁还高呼“生活万岁,青春万岁,爱情万岁”的性情中人,他19岁时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现在60多年过去了,依旧充满青春活力。鲜为人知的是,王蒙年轻的时候身体非常差、很瘦弱。“当时我们区委书记当着很多人‘判断我预期寿命是30岁左右。”2017年9月16日,在健康中国高端论坛上,王蒙透露道。正因为从小受过这个刺激,因此对于一切不健康的东西,他都躲得远远的。
健康风采健康是青少年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图为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健康中国校园日体育活动中,年轻的学子们共同挥洒健康风采。
什么是健康?什么是不健康?结合亲身经历,王蒙与所有“健康中国”的关注者与推动者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当日,坐在健康中国高端论坛会场的,有像他一样追求青春活力的年长者;有正处于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等多重压力之下,期待着能够以健康身心开足马力担起重任的中年人;还有朝气蓬勃、正绽放着青春活力的青少年。
“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健康身心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事关每一个人,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于为“健康中国”建设凝聚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意义,作为论坛“东道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一语道破。
在程建平发表致辞之后,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巡视员万丽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中国女排主教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郎平等纷纷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建言献策。
人均预期寿命有多高
去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两个多月后,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一幅令人期待的“健康图景”展现出来:“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
到目前为止,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全国20多个省市区陆续出台了地方版的“行动纲领”。《小康》记者梳理发现,凡是公布了人均预期寿命指标的地区,都将人均预期寿命设定在75岁以上,并且以79岁及79岁以上居多。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一个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以新近发布的《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为例,规划中提出,到2030年,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3.4岁。今年9月21日,在北京市举行的《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对此作了特别说明:“一般来说当人均期望寿命超过75岁以后,要想进一步提高期望寿命,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比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之前所付出的难度要大得多。但是从北京过去这一年发展情况来看,我们有理由、有信心相信在未来十几年的时间里,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经过多部门的协同,特别是市民自身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在这方面再去提高一岁以上的期望寿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设定的目标是83.4岁。”
“预期寿命的提升是一个量化指标,但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让人民健康长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告诉记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部分显示:“健康水平”领域的“人均预期寿命”指标为,2015年76.34岁,2020年达到77.3岁,2030年提高到79.0岁。在王宇看来,15年时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近3岁,这就是大健康最直接的表现,“因为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的背后包括很多很多的内容”。
大健康與每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小康》杂志从创刊起一直关注着公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于2005年开始从居民健康满意度、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三个方面来对“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进行测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之后,“2017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结果较之以往有何变化?数据显示,居民健康满意度为72.9分,比上年提高了4.2分;居民健康水平指数达到了92.8分,比上年提高了1.2分;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指数为83.6分,比上年提高了3.6分。而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统计数据和大量的社会信息,得出“2017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为84.1分,比上年提高2.8分。endprint
“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认为,中国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只用了富裕国家一半的时间实现了全民健康的全覆盖,成就令人瞩目。人生天地间,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任重道远,我们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在健康中国高端论坛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強指出,一方面,传统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卫生与健康的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就要求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的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治已病为中心向治未病为中心转变,从以疾病管理为主向以健康管理为主转变,把发展的成果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上”。
“健康中国”必须“动起来”
除了“大健康”之外,“全民健身”也是健康中国高端论坛上的热门词汇之一。作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参与起草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以“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为主题,发表主旨报告,他指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立足于全生命周期、全人口覆盖、全过程、全人群和现代化全局,推进我国健康事业全面发展,放在世界范围内比较,这些举措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纲要和‘计划的出台,将提升全民健康质量和水平,降低人民健康风险,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将由健康投资产生直接红利,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此外,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通过国家发展规划促进全民健康的有益借鉴。”
体育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体育促进健康有何具体路径?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分别从“体育院校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让健康中国动起来”的角度,为“健康中国”建言献策。
曹卫东首先谈了关于体育对于促进健康的特殊重要性,他认为,体育是一种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更应该表现为自我认知,而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也能帮助人们认识社会,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对自身的认知;体育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把体育变成生活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健康;体育还是一种交往方式,体育可以有效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通过体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到这个社会去,一旦每一个人都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这个社会就应该是一个良性的社会。
曹卫东重点分析了体育促进健康的路径。“我想对我们体育战线来讲,现在的核心是要实现三个融合:一是体育跟教育的融合,教育要进入体育的主战场;二是体育和科技融合,推进科技助体,所有的体育运动、体育锻炼,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依据,而且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三是体育与文化的融合,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育应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新的时代应该呼吁有思想、会思考的新一代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大学应该能够培养出新一代的有思想的体育人才,而这里面的核心就是文化。”
最后,曹卫东为大家介绍了北京体育大学面向健康中国建设的改革举措。
钟秉枢从体育角度畅谈了“让健康中国动起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健康涵盖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维度,层层递进,没有身体健康就很难有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就很难做到道德健康与适应社会。”在钟秉枢看来,健康中国,不能仅仅靠治疗,也不能被误导为医疗中国。
如何才能实现全民健康?钟秉枢认为,体育才是提升全民健康最好的途径。“有句流行的话,说的是要‘到运动场上去长点脑子。”钟秉枢介绍说,体育就是一种游戏,是在非暴力或控制暴力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则,接受他人挑战所进行的竞争和拼搏。参与体育就是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展示人类“玩耍”的本性。无论是童年时期的探索世界,还是科学家寻找新的发现,都是从“玩耍”开始,带着好奇,勇于提问,尝试错误。创新就从参与体育的“玩耍”中产生出来。“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人,其智商、创造力及各项能力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参与体育运动,还能获得自我意识的提升,学会自我管理、控制情绪。”
追求健康,不能搞“年龄歧视”
提及运动的话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青少年。
9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综合素质是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学校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健康是青少年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和亿万家庭的福祉,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场域,是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成长的必要条件。”在健康中国高端论坛上,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充分肯定了阳光体育运动对于关心与守护学生健康所起到的大幅度提升的作用,同时他也指出,总体上看健康校园建设仍是学校教育事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之一,学生体育健康水平仍是一块短板。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各界有识之士已经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助推健康中国,健康校园能量正在逐渐汇聚”。
健康中国是一个生命力强劲的主题,有着独特的价值内涵与学术内容,在健康中国高端论坛召开的同时,北京师范大学的操场上,健康中国校园日体育活动也在火热地进行之中,在共同挥洒健康风采的一个个身影中,既有年轻的学子,又有已花白了头发的中老年人。有机会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体育积淀的气氛中来交流思想、相互学习,令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倍感振奋,他的致辞虽然简单,但却格外有力,他认为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大众体育和校园体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对体育多元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布局,努力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大众体育和校园体育,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会、体育课的问题。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巡视员万丽君表示,学校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要强化天天锻炼、人人健康的理念,培养体育兴趣,形成青少年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协调发展。
“感受体育魅力·享有健康人生”,中国女排主教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郎平的主旨报告发言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她深情讲述了自己做运动员、教练员和母亲等各个阶段的经历,并谈到个人的自律与健康良好的心态在健康体魄和实现目标上的重要性。
“当你认为自己的健康非常重要的时候,就一定会腾出时间去锻炼,比如说我在晚上制定作战计划和运动员业务训练方案时,会定一个闹钟,因为我身上有很多伤,每隔三四十分钟就必须站起来,转转腰、伸伸腿;再比如,我定一个计划,每隔3个小时,就要抽20分钟的时间下楼走一走。我想这个时间大家一定是抽得出来的,关键是你不能心疼这个时间,一定要把锻炼身体、强身健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样就会非常愉悦地去接受它。”和郎平一样认为“我的健康非常重要”的还有王蒙,他和大家分享的是自己吸烟与戒烟的故事。“现在一些青少年吸烟,我也曾吸过,但现在我已经戒烟40年了,我永远不会再吸了。什么叫健康?那些不健康的事情都别干,你就能健康。”
对于参与运动与追求健康,王蒙特别反对“年龄歧视”,他坦言,当看到有些浴场贴出80岁以上不可以游泳的提示语时,感到很不高兴,“不论是老、幼、妇孺、伤残,都有自己的健康之路、健康之道,不可以搞年龄歧视”。他主张要“健康到死”,从知道健康这两个字到生命结束时,都要坚持健康。他也特别提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建议“将心理健康、体育医疗健康等活动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育结合起来”。
“心态决定状态。”作为教练员,这是郎平和运动员们最常说的一句话。老中青三代共同的“健康经”,从根本上而言,不也是如此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