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对大学生独立思维的影响

2017-10-27 11:05韩三灿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1期
关键词:过程评价对分课堂独立思考

韩三灿

摘要:对分课堂创新性地提出了将课堂对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惯有的接受式的思维习惯。合理利用对分课堂中的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这两个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关键词:对分课堂;独立思考;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207-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使用高科技的教学工具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从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1]这种方法会导致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只能一昧地接受知识的灌入,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学术思维发散、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分课堂”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博导张学新教授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大约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即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在操作中,在课堂依次按照“讲授、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5个阶段进行。[2]这一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换成了主动的知识创造与分享者;让学生从听变成了说,从学变成了讲,从答变成了问。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分享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脱离学校走向社会后的自我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一、对分课堂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

1.对分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思维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学生的任务主要集中于听课、做笔记、看老师的课件,以及考前突击划重点,完成学习任务,将课堂笔记以及老师课件中的重点内容记住以完成最终的考试为目的。[3]学生很少主动理解吸收课堂上每个知识点的真正的由来或者背景知识,造成自学意识差,不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老师的讲课时间压缩之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讨论的时间。学生从记笔记到课后自己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课堂重点和难点,将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点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自我认知以及扩充,这样就达到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总结、汇总和提炼。自学笔记中记录的“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即“亮考帮”,使得学生慢慢养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内化吸收的过程中,学生经过了阅读、理解、思考、分析、批判、表述以及创新的整个过程,完全是自主的学习与思考,在这样的过程反复循环之后,就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对分课堂有助于增强学生独立思维的自信心。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同一教室内学生的差异性变大,而教师只能根据整个课堂上学生的平均水平去进行课堂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会对部分知识点不理解,知识链就会产生断节,学生容易厌倦课堂,认为老师讲的与自己的认知存在差距,对教师产生怀疑,对自己没信心。

在对分课堂中,讨论环节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每个小组成员将自己思考完成的“亮考帮”分析给小组内其他同学,然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肯定。在提问和解答过程中,当自己总结的知识点可以帮忙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时,会得到对方对自己思考结果的肯定;当自己的问题点有人帮忙解答时,又可以去肯定对方,能够学习到对方的思考方式;当碰到不同观点时,可以考验学生临场思考与答辩的能力。在讨论过程的这三个方面,会让学生从听到开口讲,再到大胆讲、自信讲,这个过程也是思考、认可、怀疑、再思考、再认可的过程。学生不仅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模式,更将这种思考模式进行了巩固和升级。

二、独立思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体现

对分课堂把教学时间分为三个过程,即教师上课讲授、学生课外内化吸收、学生上课讨论。[4]对分课堂的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平均分配:一半时间分配给老师用来讲解课堂所需的框架和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习,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用来讨论,相互学习。其目的是突出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同时将成绩评价体系从一考定胜负变成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上来。

1.独立思维在对分课堂中的体现。首先,在选课系统中要將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应的教学大纲传入系统中,并且放在显眼位置以提醒同学关注,同时在第一节课中,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并简短介绍学期的规划,让同学理解老师的用意以及未来的规划,当中需要重点提醒,学生要课后自己学习并且独立思考,讨论时老师会着重观察学生的课堂实际表现,从而确定学生是否真正独立思考并且参与讨论。

大学课程正常为每周一次,每次两小节,每节45分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周第一节课时间不对分,本周2节课教师先进行课堂综述,介绍整个学期的课堂规划,学生如何参与,以及第一节课的内容框架和知识点,学生下课后需要学习的内容。第一节课知识点设置上需要有指导性,让学生学习的知识缩小到几个容易理解的点,并且容易有散发思维的内容。

第二周的第一节课开始对分课堂的讨论阶段。第一节课,学生按照4-5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首先,每人讲述一条上周学习的知识点,小组内成员轮流接龙,当有同学答不上来时,小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直到结束;然后进行相互提问,小组内成员分享各自在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其他成员帮忙解答,如遇到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标注出来,等待老师解答;最后,大家分享自己在做题时思考得到的经验或者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小组内的讨论,相互挑战,相互认可,相互学习,促进大家共同成长。

在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抽查小组内的讨论情况以及知识点掌握情况,同时对小组内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进行解答与讲解。在老师抽查过程中,要根据小组讨论时的观察,挑选参与度高、中、低的同学按比例抽查,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是关注每一个群体的,也是认可每个个体的,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提高参与度。endprint

第一周第二节课,教师继续讲授新的课题内容,同时根据上堂课讨论的结果适当调整新内容的难度以及信息量,合理优化知识内容,符合学生可接受程度。学生根据上节课的經验,继续课后学习,完成新的“亮考帮”作业。之后的课程按照第二周课程安排循环,教师根据学生反应情况合理调节课程进度。

2.独立思维在对分课堂考核方面的体现。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兼顾了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将学生平时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善于总结、积极表述的表现,体现在最终的评分体系中。其过程评价体系可以按照如下思路安排:作业完成度15分,作业中独立思考含有创新性10分,课堂讨论20分,总结性发言5分,总计50分。其中10分的创新性能够体现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10分的总结性发言能够体现出学生总结思考及团队领导力的表现。通过考察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既达到了思考能力的锻炼,也使学生将重心从期末考试移到平时表现中。

期末考试分为两类,一类为固定答案的题型,另一类为分散思维无固定答案的题型。固定答案类题型的回答可以确定学生的自信心,发散类题型的回答可以观察学生的思考能力的提高度,通过两种类型的叠加,来观察学生在这学期的成长。

三、对分课堂对学生独立思考的意义

对分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既保证了教师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到的不是书面上僵化的知识点,而是如何把看到的内容转换成自己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将来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学生将会更加自信地面对陌生人、陌生的知识和技术,因为他可以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参考目录:

[1]杜燕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3]马陆艳,陈瑞丰.对分课堂对提升大学生人格的意义[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8):168-170.

[4]张学新.对分课堂核心理念[EB/OL].http://www.duifen.org.endprint

猜你喜欢
过程评价对分课堂独立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谈独立思考
基于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四点五步教学模式研究
中级数控车工职业资格过程评价的探讨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