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战剂兵工厂千里大迁徙

2017-10-27 09:45姜宁
军工文化 2017年8期
关键词:分厂兵工兵工厂

姜宁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我国有限的兵工实力,坚持长期的对日作战,除政府、军队、民众的流离外,代表当时国家工业精华的近10万吨机器设备也进行了战略转移,历时1年多才运至以重庆为中心的大西南,这其中也包括开中国化学战剂生产先河、当时国内唯一一家化学战剂生产企业——巩县兵工分厂(现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前身)的全部机器设备。为保护这些机器设备,兵工先辈们坚强地挺起民族救亡图存的脊梁,秉承“国家利益至上”,爬山涉水数千公里,历经千辛万苦。整个迁徙过程充满愁苦惊恐、悲壮豪迈,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大迁移史诗中的宏伟篇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防范日本帝国主义可能使用化学武器,国民政府军政部以兵工三年发展计划为纲领,决定筹建化学兵工厂,并从国外引进全套制造设备。1936年初,巩县兵工分厂全部建成投产,生产化学战剂类、防毒器材类、工业原料类等14种产品。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紧急筹备搬迁受到日军威胁地区的兵工厂。地处黄河南岸的巩县兵工分厂此时已处在日寇的大炮射程之内,日寇飞机又不断骚扰,已处于迫在眉睫的战火威胁之下,巩县兵工分厂被列入首批搬迁企业。1937年11月16日深夜,军政部兵工署急电化学兵工厂,要求“急如星火地拆装全部机件经汉口运四川”,以避免战火破坏,保全兵工厂。”厂长吴钦烈立即召开全厂主要干部会议,商议制定搬迁方案。随后,原本井然有序的兵工厂,再也听不见轰隆隆作响的机器声,取而代之的是拆卸机器、搬运机器的敲打声,成千上万件机器设备,被拆卸、包装、装车……员工们告别家乡和亲人,投入到史学家称为“东方敦克尔克大撤退”的滚滚洪流,开始了新一轮迁川建厂的艰苦创业。

为保证搬迁的顺利进行,国民政府制定了从河南、武汉到重庆的搬迁路线。先将设备由火车运抵武汉,然后装船沿滔滔长江逆流而上,沿途都设立了转运办事处,安排专人协调搬迁事宜。此时,长江丰水期已过,只有几十天中水期可以通行较大轮船。而宜昌码头需转运的物资却堆积如山,加之宜昌至重庆路途遥远、长江三峡航道狭窄、礁石险滩众多以及日机轰炸封锁,短期内要完成转运任务的困难可想而知。此时,爱国实业家、重庆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受国民政府委派,亲赴宜昌,统一调度长江上的一切民用船只(其中有22条为自己公司的轮船),采取“折中往返跑”的转运方式。即利用1936年在长江枯水期总结的“三段航运”经验,将宜昌至重庆段按照水情状况分成宜昌到三斗坪、三斗坪到万县、万县再到重庆三段。除少部分重要物资直接运往重庆外,其它物资以不同船只在适合自身吃水情况的航段内循环运送,先利用大吨位轮船将物资抢运至三斗坪,卸货后轮船立即返回宜昌继续抢运。再组织适合上一航段的小吨位轮船从三斗坪转运万县或重庆。期间,还征调民间木船1000余艘协调运输。

船队走走停停,一分再分,一站一站的转运,分多批次迁往重庆。到了三峡的激流险滩,船只只能由纤夫拉纤,方可前行。有些险滩,虽然一二百名纤夫奋力拉拽,每小时也只能前进两三丈,两三个小时才能拉过一滩。遇到雾天、涨水、夜晚,都无法行船,只能等到白天水位稳定后才能行船。期间,许多大型设备,只能靠人力“神仙葫芦”一寸寸把设备吊起来,转移到跳板上,再用木棍滚、手拉、肩扛的方式装卸、转运至更小的轮船或是木船上。即便如此,长江三峡段随处可见在浅滩搁浅和撞翻的船只。经过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绝大部分设备最终在1938年1月运抵重庆。考虑到化学兵工厂的特殊性,兵工署事先派人在长江上游重庆至宜宾段选址,并于当年12月勘定四川泸县(现为泸州市)罗汉场附近的高坝为新厂址。新厂址依山傍水,地势平坦,浩淼的长江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条件和取之不尽的水源,而且还有大片樟树林作为保护屏障。特别是不远处有1925年建成的我国第二座、四川第一座水電站——洞窝水电站,能为工厂提供动力。随后,从河南颠沛辗转运抵重庆的机器设备又换装到小货轮上,向泸县新厂址进发。在工厂厂史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查本厂全部机件、材料、仪器及案卷簿籍等,总重逾8000吨,日夜苦干,全部机料竟毫无损失,陆续于1938年2月份全部到达厂址,全厂员工之奋勇努力,实堪称道”。

巩县兵工分厂迁川后,更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三工厂”。工人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鼓舞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几乎是夜以继日地进行生产线设备安装,以超乎常规的速度恢复生产。为满足抗日前线急需,工厂还临时征用民房,紧急生产防毒面具等防化器材及产品,使抗战将士免遭日本帝国主义化学战剂的毒害,最大限度保护了我军战场的有生力量。以此同时,工厂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化学制剂的生产,其中提炼的酒精纯度达到96%,主要作为研制生产各种武器弹药的原料。为防止日机轰炸,当时工厂除高坝本部外,还陆续在邻近的洞窝等地建有生产车间或库房。

抗战期间,在川南一隅的泸县除了当时中国唯一的化学兵工厂即23兵工厂外,还聚集着1937年由南京迁入泸卅I的的应用化学研究所以及中国防化学兵总队,他们共同担负起我国防化学战剂的研制、生产和对日作战,有效阻遏了日军化学部队发起的各种攻击。

对于从河南巩县迁入四川泸县高坝的巩县兵工分厂,由于其特殊性,很少被外界提及。当时那些被迁徙的机器设备,经历艰难险阻,多次化险为夷,广大兵工人和各阶层、各方面人员为之付出艰辛努力和牺牲。目前公司仍然保留了少部分从河南巩县运来的机器设备,甚至有的仍在生产线上发挥着作用。抗战胜利后,众多的机关、工厂等陆续迁回原地,但化学兵工厂留在了泸州,再也没有回到巩县。

这场大规模搬迁,在当时运输条件十分落后的旧中国,能安全、迅速转运到西南大后方,实为当时中国之壮举,充分体现了老一辈兵工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团结奋战,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精神。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执着探索,坚守梦想。这是一代代中国兵工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兵工人的风骨与脊梁。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84年的发展史,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代化学兵器工业艰难起步和发展的艰辛,同时也见证了兵工人对富国强兵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向兵工先辈们致敬,一同重温当年工厂艰难南迁的悲壮历史,回顾彼时共赴国难的壮志豪情,共同缅怀抗战中牺牲的先烈们,激励同胞勿忘国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厂兵工兵工厂
《中国兵工报》的办报琐忆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航空制造企业基层单位“五力文化”的实践与研究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兵工精神兵工梦
国产多功能机械堆焊设备调试及研究
情况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