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江+石潘+刘运伟+童鹤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坚守在中国的大三线,从事着中国国防基础产业,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航空人‘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宿愿。陈小林27年坚守在铸造生产一线,殚精竭虑,技术攻关,设备改进,他用智慧和汗水成功浇铸了不可计数的重点型号产品,让形态各异的铸件装进了战鹰的身体,翱翔蓝天!”这是首届“中国铸造大工匠”组委会给予陈小林的颁奖词。
2017年6月13日,中国上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见证了中国铸造行业技能人才的至高荣誉——“中国铸造大工匠”的诞生。航空工业的陈小林喜获首届“中国铸造大工匠”殊荣,并入选中国铸造博物馆名人堂。
铸造行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承担着“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为在全行业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中国铸造协会特举办2017“兴业杯”中国首届铸造大工匠评选。经过层层选拔筛选,最终陈小林作为唯一的军工企业员工,与来自全国其他省市的4名铸造工人一起获此殊荣。
下面带您走进中国铸造大工匠,了解真实的陈小林。
铸造的守望者
东方神法,以铸为名,铸法传世,华夏中兴……
铸造,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学科,数千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沉醉于这火光交错之中。俯下身,造型制壳,阴阳五行;抬眼望,钢水奔流,钛花四溅。时至今日,古老的场景早已被明亮的厂房和成排的现代化设备所取代,传统的铸造人也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了铸造的守望者。在贵州的大山里,有这样一个人,在铸钛炉前,守望了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前,他从学校毕业,成为了贵州大山里的一名铸造工。二十七年来,他将冰冷的钛锭变成滚烫的液体,又让滚烫的液体铸成形态各异的铸件,最终装进战鹰的身体,翱翔蓝天。他就是陈小林,航空工业所属的贵州安吉航空精密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精铸钛分厂铸钛班班长,高级技师,从事熔化浇注工作二十七年。
作为航空钛合金铸造领域的领军人,他参与了安吉精铸承担的所有重点型号飞机和发动机铸件的研制和生产工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公司的一级危险点,他带领的班组已经创造了连续十一年安全零事故的骄人成绩。
锱铢必较,练就绝活
钛合金在熔融状态下很活泼,通常采用真空自耗电弧炉,因而使得熔化过程很难直接控制,钛合金材料的熔化速度和金属液的过热度只有通过经验掌控。陈小林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二十余年的铸钛炉操作经验让他通过观察金属液的颜色,就能比较准确掌握金属液的温度,通过控制电弧长短就可调整融化速度和过热度,以此保证金属液符合要求。
陈小林常说,铸钛炉的电弧是最难控制的,由于很难直接观察到电弧状态,电极提升过快会导致熔化失败,而电极提升过慢也会导致金属液温度不够,熔化速度的控制只有通过面前的仪表细心掌控,不同的钛锭必须对应不同的电流值,一个小差池不但可能导致熔化失败,还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正是通过这样不断摸索,不断尝试,精益求精,方才造就了安吉精铸公司钛合金铸造如今的成就。
创新魂,先锋行
铸造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如何高效使用设备都是一次次的创新。陈小林的铸钛班是材料消耗大户,占分厂成本的近六成,降本增效成为重要课题之一。2016年,陈小林掀起了两个行动,即:坩埚节约行动和消除缺陷行动。
坩埚节约行动。2014年以前,铸钛炉坩埚每月需要更换-4",每年十多个的坩埚使用量使得公司必须投入30余万元不断购买新坩埚,且导致坩埚损坏的大部分为电弧击穿漏水,而击穿漏水正是导致设备发生爆炸的重要因素。为此,陈小林不断总结,大胆探索,积极和大家及外厂专家进行多次探讨,通过加装稳弧线圈和屏蔽罩,不断细化操作规程,采用阶梯式增加电流的方式保持电弧的稳定。通过一年多的改进和固化,该操作方法已经普遍用于三台铸钛炉上,并取得显著效果。近两年,三台铸钛炉没有一台因为偏弧导致坩埚击穿报废,为公司节约费用50余万元,同时也将铸钛炉的安全系数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消灭缺陷行动。2016年7月份以来,某重点型号产品中介机匣因为内腔支板跑火导致批量报废,造成重大損失。这次,陈小林又扛起了消灭缺陷行动的大旗。经过分析论证,跑火的主要因素为模壳强度不够,在高速离心浇注的过程中出现裂纹而导致金属液泄漏形成跑火,但是模壳强度过高又会造成打箱工序的工作量增加。他和技术室组成的联合小组决定从离心转速和模壳焙烧温度着手解决该问题。那会儿总是能看到陈小林每次开炉都拿个小本,不停地记录着各项数据。经过不断实验、多次修改工艺方案,最终找到了更加合理的速度、温度、强度配置,从而解决了该问题并优化了浇注工艺,使产品合格率得了到大幅度提高。
心系安全,笑对挑战
陈小林对安全的重视近乎苛刻,安全事故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时时反省,时时教育,并不断从一件件“虚惊”事件中吸取经验。2016年,精铸钛二分厂刚刚成立,大炉操作缺乏经验丰富的师傅,然而操作过程中一不留神就可能导致严重事故。陈小林闻讯后,主动请缨,上炉监督操作过程,一次操作若不是他及时按下了急停按钮,后果不堪设想。
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说,吃一堑长一智,铸钛炉经不起意外,铸钛班的员工更经不起意外。每次开炉前,巡查设备情况和循环水情况已成为铸钛班每天的必修课,水表、气表是否损坏,水管、气管是否泄漏,皮带罩是否松动,罩子是否完整,钢丝绳是否有断股,操作者有没有正确使用劳保用品……每次开炉均要求四人参与,两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监督循环水,一人负责总体把控,而负责总体把控的永远只有他一个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