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记录在教学活动中“活”起来

2017-10-27 22:31陈云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班蚕豆探究

陈云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深入,记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幼儿探究性的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将自己的发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用图表、绘画或各种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以辅助幼儿对实际探究活动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因此受到广大教师们的关注,并在各自的教学中努力实践着。但在记录过程中我们还是面临着很多的难题:

问题之一:教师在记录时如何与幼儿互动的问题

教师很难做到边记录,边与幼儿一起活动,专门让一个教师在旁做记录又是不现实的。记录一部分幼儿就无法顾及其他幼儿的活动情况,而且总是在那里做记录,幼儿会觉得教师突然变得陌生了,活动起来也不自然。

问题之二:教师在记录时,有为记录而记录的现象

在记录时教师总想找到幼儿的一些“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没有发现时就无事可记了。但为了完成任务还是要硬着头皮写。

问题之三:教师对记录结果的分析不够,只是仅仅为了记录,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发挥教师在记录中的积极作用呢?

一、记录过程互动——不是单一的记录

记录过程并非是幼儿单向的活动,其间包含着幼儿与材料、同伴、教师不断互动探究学习的心理历程。

1.记录中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提供的材料影响着幼儿的记录。如在大班“谁能穿过弯管”区域游戏中,我提供了弯管和一只百宝箱,箱内有一些小玩具,让幼儿记录能穿过弯管的东西。幼儿在活动中感觉弯管很有趣,但却不知道如何穿过弯管的东西,更不能系统地分析和探究。于是,我从百宝箱中取出一些颇有代表性的材料,如毛线、螺帽、电筒、打气筒等,让幼儿带着指向性较强的任务尝试探究。这样,在记录过程中,幼儿也会主动地收集各种材料来满足自己进一步探究的需要。

2.记录中幼儿与同伴的互动

大多数记录活动都是幼儿分散性的活动或小组活动。活动中,幼儿之间一边交流一边记录,很容易产生互动,这有助于幼儿合作學习的产生,也有利于记录能力的提高。如在大班“食品的包装”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行发现食品包装上的符号与标记,并详细做记录。

他们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在互相学习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传递。如一个幼儿知道绿色食品标志,其他幼儿立即围过来,好奇地认一认这个标记,并马上去找自己食品包装上有没有。幼儿与同伴自发交流着,相互分享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为其后的生成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记录中幼儿与教师的互动

首先,教师应给幼儿营造和谐的记录氛围,多表扬、鼓励幼儿,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成为幼儿记录的支持者、合作者。如在大班“神奇的碘酒”活动中,幼儿尝试把碘酒涂在萝卜、土豆、山芋、藕等蔬菜上,幼儿刚开始发现蔬菜“没什么变化”,不一会儿,有的幼儿发现有些蔬菜变颜色了,非常好奇。此时,教师并没有提醒幼儿做记录,而是先让幼儿讨论“为什么没有变颜色?”“变颜色的蔬菜和没变颜色的蔬菜有什么不一样呢?”等问题,让幼儿充分观察得出答案,然后再让幼儿运用碘酒去辨别哪些蔬菜含有淀粉,遇到碘酒变了什么颜色,并进行记录。

二、科学设计记录——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

为什么要设计记录,在什么时候使用记录?使用什么样的记录?这就涉及记录表的设计。我们在使用记录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及活动的性质。

1.注重合理性

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记录。幼儿园的活动是多样的,它的合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记录要针对幼儿身心特点合理设计,不生搬硬套,不死板教条,不简单划一,要始终围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活动的目标来策划。幼儿的小肌肉群发育不完善,肌肉易疲劳,因此我们在设计幼儿记录表时,要尽量使记录操作方便、形象生动。

另一方面,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幼儿的主体参与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记录方法或思路强行灌输给幼儿,应引导幼儿就讨论的问题,思考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幼儿逐渐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勤于记录。

2.注重可操作性

直观形象是幼儿阶段的认知特点。因此,记录方式要尽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具备可操作性。小班幼儿的记录方式应该更加生动、直观和具体,甚至可以使用实物作为记录材料。中、大班的幼儿可以逐渐使用概括性程度较高的记录方式,如简单明了的符号记录、事物与符号有机结合进行记录等,以加强幼儿对事物与符号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小、中、大班幼儿侧重的记录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它需要教师在活动中灵活应用,具体情况具体调整,使之更好地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三、结果分析——不仅仅是记录

首先,我们因势利导让幼儿把感知的内容表达出来,引导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记录了什么”。如在大班“给种子排队”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用黄豆和蚕豆(大小差不多)一个挨一个排,分别排5颗,比比谁的队伍长。

接着,让幼儿用蚕豆和黄豆分别一个挨一个排列一样长的队伍,统计分别用了多少粒黄豆和蚕豆,比一比用的黄豆多还是蚕豆多。操作完后立即组织幼儿进行观察,幼儿很快发现“蚕豆大,蚕豆排的队伍长”“排一样长的队伍,蚕豆大,用的蚕豆少”。

其次,在对记录活动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及时调整活动策略,为活动有效开展提供服务。如大班“水不见了”活动中,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组织活动,让幼儿将能变魔术(即容易吸水)的物品用“√”来表示;将不能变魔术(即不容易吸水)的物品用“×”来表示。幼儿的表达方式是很直接的,在操作中看到“有水倒回来”,第一反应是“有水”即表示“√,;看到“水不见了”,立即画“×”,幼儿的记录表达与教师预设刚好相反。

总之,记录它能有效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锻炼幼儿进行独立操作,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我们应科学运用记录,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让幼儿在记录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作者单位:句零石狮中心幼儿园江苏]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班蚕豆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蚕豆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且将蚕豆伴青梅
蚕豆花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想要一个家》
蚕豆大嘴巴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大班绘本阅读活动《高个子皮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