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与边界

2017-10-27 20:24冯崇利
艺术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场域形体雕塑

冯崇利

一个人能够涉猎的空间和领域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每个人的出身、生活经历,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专业方向、审美取向等等因素又会形成各不相同的边界,尤其对于艺术工作者,也许这各不相同的边界才是这个人不同于那个人的深层特性。

从离开呼伦贝尔进入城市开始了高中、大学的生活,自然的记忆、文明、工业的节奏、传统文化就在我的身体里交织、冲撞、融合……2002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每天穿过喧嚣的城市置身于古建筑环境中工作,能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有形的和无形的氛围里,对于来自“蛮荒”之地的我,是多么珍贵,在博物院工作过程中,我—直坚持着雕塑创作,研读古代雕塑、建筑、器物、家具、书法、绘画……了解其美学观念、造型法则、语言特点,在当下的背景下审视、琢磨它们与当代雕塑、空间的微妙关系及可能性……噌经质朴、自然的记忆面向今天文明的节奏,思想和情感被不断的冲刷,这些自然不自然地就在创作中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对于雕塑的研究,是一个汲取与建构的过程,对传统的学习、汲取,其场域很大,不止是传统美术,而建构当代新的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雕塑语言,则是—种文化基因的自觉意识,表达的观念和使用的媒介是重要的切入点,选择什么样的言说方法,每一个艺术工作者有着自己的边界。传统与当代、汲取与建构、观念与材料是我在创作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与“当代”

传统是文化艺术得以延续、生长的根,它所构成的文化记忆把我们和本民族久远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我们获得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品质,使我们成为我们而不是旁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境界,就是要“饱游饫看”。揽自然山川的雄豪浑厚、品墨色的凝重畅快,把感受大山的气势落到泥塑的形体上,形体的起承转合、交叠辗转,随势的走向回还自然。这种创作经验也许就是传统的影响,或者早就烙下了印记。随着对材料转换的掌握,雕塑语言的摸索也经过反复的实验,2009年我开始创作《墨韵泥痕——梅兰竹菊》系列作品,开始追求形体的明晰、冷峻,凝练的柱体进一步被强化,呈现极强的工业感,生冷的形体和自然的痕迹形成对比,开裂的正负形交替,在理性的现代文明下流淌着“墨痕”。

二、“材料”与“观念”

钢这个材料的硬度很大,在火的洗礼中,由炙热变得冷峻。在钢铁浇注的过程中,炙热通红的鋼水翻滚流动,带着火苗,像岩浆般溅起,当温度退却,凝铸为生冷的机理记录了它行进的轨迹,它的重量让它沉默,经由手落在泥上塑出的形体,此时亲和的或炙热的温度完全消解,定格似地凝固了时间,等待它的是反复的磨砺。机床、车刀、砂轮……车、铣、磨、削的机械交响乐里,它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不再沉默,材质碰撞的火花揭开封存的灰土,完成属于自己的蜕变,灰黑的沉默里打磨出清亮的镜面,干净、清晰、映衬而又远离,它还是它,是一个更清晰的它——冷峻、明确。钢是属于工业文明的材料,这也是我选择它的原因,材料语言对于雕塑本体的介入,本身就是一种观念的呈现,也承载着创作的人文记忆和生活情感。在材料实践中,我—方面比较注重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另一方面也为许多承载着民族技艺的手工材料所吸引。材料最微妙的表现力往往就隐藏在工艺流程中,常常稍纵即逝,需要心手经历每个流程去体会捕捉。材料语言介入雕塑本体的同时,也会体现作者对于社会、文化及情感的认知。

近几年,“观念先行”越来越多的被强调,当代雕塑自身观念上的变化,引发了多种对艺术观念的思考和实验。我—直认为,观念对于雕塑不是冠以学术的名义昙花一现的主意,不是转瞬即逝的疑惑。观念衍生的轨迹是在思想渗透进作品呈现过程中形成的,是时代精神、社会关怀和人文理想充实在作品中的体现。创作中,除了对于作品观念的深入思考和材料表现的探索以外,坚守雕塑不同于其他艺术语言所特有的张力,更是雕塑工作者的责任,对于雕塑观念的诠释和材料语言的表现本就应该是一个整体。

二、“汲取”与“建构”

我一直坚信,艺术是以积累的方式延续的。这种积累就是不断的汲取与建构,雕塑创作更是如此。对传统的汲取是我们创作的根基,汲取,可以理解为对自然、对各种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吸纳,汲取的过程是兼容并蓄的,好的雕塑作品其造型是具有独特内在生命力的,汲取传统的营养,博采众多传统艺术门类资源,比如传统建筑群的空间营造和精神延展,假山石求瘦求漏,虚实变换的结构,神兽造像的方圆互寓,器物扩展饱满的曲面……这些都是前人们的智慧,传统的外延要不断扩大、丰富,在更大的传统文化场域中汲取,才能让作品背后隐形的文脉透过形体传递出来,观念也就随着这个场域的扩大而延伸开去。

事实上,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去建构新的语言,在当代的环境下、面对生存记忆、文化立场,材料实验,总是伴随着各种冲撞与矛盾,经历多向度的裂变、转型、重构、跨越……这早已不是美的造型维度,当今雕塑新的语境建构更体现在时代精神和文化关切上。基于这些认识,我做了许多尝试对比,直线语言的空间架构、结构与空间的延伸、实体与虚空间的重叠错动、墨色与泥痕的转换变化,它不能是纯抽象的元素,要有手工留下的温度与张力,与干脆、冷竣、工业气质的形体相融,这是冲撞与融合的结果,冲撞与融合的张力,使命般的理性包容了实体的存在。它不能只是汲取的中国传统元素的符号,而是由形体、空间、材料、形态一同来建构,建构新的雕塑特有的形体内在的关系、空间的秩序、建构新的材料的美感、形态的力度,经由视觉的张力来传递作品的观念和文化立场,传递精神含量和哲学的思考。这一切都应是在坚持拓展雕塑本体语言的原则下进行的。我想,汲取需要—种广度,建构需要一种深度,这是有意义的研究方法,两者并行不悖,同时展开。

传统是一种深层文化结构所呈现的所有内容,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传统场域的延伸源于民族精神的指引和文化内涵的感召,我将每一件新的作品视为进一步拓展新场域、扩展新边界的机会,以研究当代语境和传统精神为驱动,并由之推进材料的实验和观念的互动,我希望在汲取的过程中建构出新的维度和空间。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与当代的交汇点上,在这不断前移的点上,生怕与自己的传统渐行渐远,所以要常怀敬畏之心,不断努力创作,希望传统能够在作品中健康生长,让我们传统的场域与边界不断延续扩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场域形体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查无此人
写实雕塑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自然雕塑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