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管理路径探析

2017-10-27 21:27骆宾城杨滕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1期
关键词:文化管理高职院校学生

骆宾城+杨滕

摘要:学生的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探索学生管理的新路径已迫在眉睫。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现存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五元一体”文化管理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027-02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招生人数陡增,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新生入校分数线不断下降,素质参差不齐,然而学生管理现状与我国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相比,却相对滞后,这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与压力,管理模式亟待创新。因此,积极变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寻求新的管理路径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模式

1.经验管理模式。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基本上没有系统理论支撑,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凭经验”、“凭感觉”、“凭情绪”的传统做法,随意性很大。学生管理工作大多集中在辅导员、班主任身上,由于他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任务重、繁琐复杂,凡涉及学生的各个部门工作最后的落脚点都会在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上,学生的什么事情几乎都与辅导员、班主任有关。加之面对的是不适合当前学习习惯和自控意识相对较差的高职学生,这些学生生活在便捷的信息化时代,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批判精神和平等意识,虽然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对于外界的冲击和环境的诱惑缺少自控能力。这导致管理者每天都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疲于应付学生方方面面的事情,学生的大多数事情他们都得躬身亲为。由于辅导员、班主任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探索欲、判斷能力、创新等综合能力,仅凭自己的经验积累,更多的是采用行政化的管理方法,造成对学生的鼓励少训导多,服务意识少管理事物多,形成学生管理的经验管理模式。

2.制度管理模式。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学生管理中过度依靠制度标准,要求学生步调、思想和行动统一,经常以平均发展取代全面发展,更是以“不出事”作为评价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造成学生管理模式单一,没有新意,效果不佳。如:班级建设、公寓宿舍、学风考风班风等管理实施的推进都是依靠建立在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规章、公约、规范、条例等基础之上,依此来约束、规范管理学生学习行为与生活成长实践,形成学生管理的制度管理模式。

二、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管理的内涵

1.文化管理的认识。文化管理是对管理实践的新发展,是管理学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学生管理实践更应充分体现文化管理的基本精神。文化管理所具有的以人为本、自我激励和参与性等特征与高职学生的特性、结构和学校使命等方面高度契合,必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管理的内涵。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管理是在制度管理的前提下,强调人人参与、自我激励、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专业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网络文化和社团文化等“五位一体”文化管理为路径的学生管理模式。

三、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管理路径探析

1.专业文化。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对学生具有行为约束与凝聚、价值辐射与传播、目标激励与导向三大基本功能。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可以依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应用和在学习中的进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慢慢锻炼其职业素养和专业习惯,使其自觉规范自我行为表现,达到良好的班级管理目标。应以学生的专业文化为导向,实现特定教育管理目标,并形成相对独立、有影响的专业文化氛围,如专业精神、历史文明保存与传播影响、发展与创新的社会影响等,充分挖掘专业文化价值,提高其对学生的影响力。

2.班级文化。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与管理的重要阵地。健康的班级文化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提升班级管理成效具有重大推动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但由于自我提升、自我要求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所以高职院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进行学生管理的基础,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级文化思想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结合,并符合学生专业方向,摒弃不良思想和负能量的传播。同时,也需制定规范的制度体系,使学生的思维言行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班级学生骨干在构建班级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他们的组织、表率与融合能力,能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做好策划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好工作理念,及时了解班级具体情况。

3.宿舍文化。宿舍是学生学习、休闲娱乐、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是各种道德规范、价值观等充分体现的集散地,是学校实施育人与学生管理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良好的道德观念、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培养,是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基石。建设和谐健康的宿舍,应加强宿舍文化的建设,例如:可以举办寝室文化节活动、宿舍文化走廊等,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文化水平、技能水平、良好的价值观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也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打造高素质学生管理队伍,夯实宿舍管理能力与基础,立足高职特性,展示各自特色,发挥专业文化优势,把宿舍文化与专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目标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展独具特色的宿舍文化活动,使学生宿舍文化更具市场职业素养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确保其健康成长、成才。

4.网络文化。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特别是高职学生宿舍的网络管理与网络文化建设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重要一环。校园网络文化是通过互联网络形成的虚拟世界以虚拟的方式来展现的校园文化。高职大学生正处在由学生过渡至职业人的重要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自我约束力较差,很容易受网络世界的影响,同时由于校园网络文化的感染性、趋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呈现出复杂状态。因此需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丰富网络文化形式,打造网络文化精品,不断深化其内涵,提升其品质,增强健康、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由批评教育变为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遏制有害和不良的文化信息在网上传播,让网络改变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高效学习的手段和渠道。通过网络学生可查阅资料、交流思想,加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利于其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也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及时掌握、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使网络文化在引领和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5.社团文化。社团文化是高职院校繁荣校园文化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学校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方式,它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作用。社团文化建设能营造人文氛围、培育科学精神、优化育人环境,进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效果。学生社团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提升层次、构建载体、凝聚学生、示范群体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对陶冶其性情、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等有积极意义,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新路径,形成自我独特的管理文化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理念,把学生的行为都统一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学生把自己的思想和命运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了人人自觉参与管理的文化氛围,就会形成一种强大而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即“软约束”来制约广大学生的行为,以此来弥补规章制度在学生管理上的不足,从而减弱“硬约束”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冲撞,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心理所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使学生的言行更文明自觉、身心更健康阳光、校园更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05):20-22.

[2]颜楚华.高职院校文化的职业性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2,(06):91-93.

[3]戴璐.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3.

[4]王群,杨汉正,陈立新.高职院校管理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23).

猜你喜欢
文化管理高职院校学生
学生写话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制度之维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高职学生文化管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