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青峰
[摘要]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倾诉情感,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及对话,它应该成为学生自发自觉的行为。教师可从观察生活、尊重个性、学会迁移三方面着手进行作文教学,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灵感,写出自然而又有个性的文章。
[关键词]作文教学;积累;个性;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2001
何为写作?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学生自发自觉的行为。作文教学难以快速见成效。现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教经验谈几点体会与做法。
一、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灵感
习作不仅需要范文引路,更需要对现实生活的亲身体验。文章来源于生活,是艺术的真实。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积累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感到有说不完的话题,提笔作文时有抒不完的情感,才能写出精彩优美的文章。
大自然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习作题材,如东升的旭日、西下的夕阳、美丽的春天、火辣的夏天、丰收的秋天、刺骨的冬天等等,只要用心去欣赏、去感受和体验,就能写出不一样的情感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发现大自然不一样的美。与此同时,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这些同样是丰富学生生活感受、拓展习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学雷锋”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接触社会、服务于社会,到村部或军烈属家中打扫卫生,到敬老院表演歌曲、舞蹈,看望孤寡老人等,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因为是亲自经历过的事,所以学生写起作文来感情特别真挚,内容也格外充实感人。
丰富的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生活情境和机会,为习作提供素材,才能使学生写作文时不再“无米下锅”,不再害怕写作。
二、尊重个性,促进写作思维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下,实施“个性化”教育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学生,个个都是敢想敢说、思维灵动的生命个体。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拓宽思路,充分想象,展示个性,这不仅是学生习作生命力的体现,更能体现学生富有个性的朝气。
例如,一位学生在命题作文《一件有趣的事》中写道:老鼠见了我,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躺在地上,不省鼠事。还有一位学生直接将题目命名为《人鼠大战》,他写道:老鼠真是猖狂至极,竟然钻进我的蚊帐,想占领我的领地,本帅岂能饶你……看看这两位学生使用了多么鲜活的语言!为此,笔者给了这样的评价:“你的习作我看了,仿佛置身于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里,现在还带着愉快的心情。”“全文构思巧妙,可谓另辟蹊径,给老师呈现了一幅别开生面的人鼠大战。”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想象是学生作文的动力。正是由于思维的活跃,学生才能写出如此独特的佳作。
从本质上来说,写作本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不是依葫芦画瓢。放手让学生写出自己富有个性的鲜活思想,才能迸发出独特的写作火花,形成富有灵性的文章。因此,教师应尊重并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充分发挥其潜能,使学生真正乐于动笔,才华如火山爆发。
三、学会迁移,提升写作能力
教材中编入的课文,篇篇锦绣,字字珠玑,这样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正是学生模仿的最佳范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掘出语言迁移的练笔点,抓住精彩段落、精妙篇章引导学生迁移练笔,在积极模仿中提高习作训练的实效,加深对教材文本语言的体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谈一谈这篇文章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情”字仿写“故乡的冬天”“校园的冬天”,以此来推动学生读懂文本、关注语言,模仿迁移自然水到渠成。又如学习了《春》一文后,可以让学生从一般写作中较为常见的“春草图”“春花图”迁移到秋景图,如果教师能适时引导学生添上几句古诗,其效果更佳,如“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引导学生在仿写过程中开动脑筋、开阔思路,逐渐学会迁移,作文的感觉就出来了。
阅读是写作的先导。要想学生写出佳作,就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欣赏,积累写作素材,汲取语言表达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书读得多了,才能在写作练习中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提倡多阅读,让学生摘抄精彩片段,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提升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一直是难以快速见成效的老大难问题。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学生写出自然而又有个性的文章,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总结,跟上改革的步伐,坚持生本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激發学生独有的个性潜力,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绽放朵朵个性之花。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