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经营
摘 要 教育舆情研究的开展为舆情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而作为教育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教育舆情,将切实为舆情研究提供鲜活的案例支撑,使得舆情研究落到实处。就中小学教育舆情来看,表现出全媒体、全社会的关注,纵深化与橫向化关联反应等特点。由于对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依然比较浅显,所以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存在着容易受到指标体系影响、对信息的监测容易以偏概全及决策思路窄化等问题。为此,就需要在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中加强其科学定位,保障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的客观、公正、有价值。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舆情 全媒体曝光 数据收集 证据 舆情管理
从近几年有关舆情的重大事件来看,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舆情与腐败、环保等问题一起构成了舆情监测的主要领域。为此,对教育舆情开展研究成为了舆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教科院的“教育舆情在线”网站运营与《中国教育舆情分析报告》的发布,关于教育舆情的研究逐渐进入了专业化、系统化阶段。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在已有的教育舆情监测中,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学生等领域,对中小学的教育舆情监测相对偏少[1]。伴随着中小学教育的逐渐普及,保障公平、追求质量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主题,也成为了关乎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关于中小学教育舆情的研究逐步由幕后走向台前,来自政府、研究机构、社会企业等机构的教育舆情报告也逐渐增多,如何确保教育舆情的质量,尤其是通过教育舆情来推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小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在分析教育舆情对于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把握中小学教育舆情的特点的前提下,明确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中小学教育舆情的科学发展提出合理的定位要求。
一、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为舆情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支撑
近年来,学界对舆情的研究不断加深,对涉及舆情研究的舆情主体、客体、本职及构成因素等方面均有一定论述,对于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大有裨益。总的来看,大多数学者将舆情定义为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民众对关于自身切身利益及自我兴趣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发生的事件而引发的态度、情感或行为偏向选择的总和。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移动通讯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大众获取自身感兴趣的信息也越发的便利,所以一旦某项事件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布,并拨动了社会大众的神经,那么该事件在短期内将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引发一轮新的舆情高潮。教育舆情研究作为舆情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舆情研究的深入开展发挥着拓展与细化的作用,将教育舆情纳入舆情研究体系,对于整个舆情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简而言之,教育舆情研究的开展为舆情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而作为教育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教育舆情,将切实地为舆情研究提供鲜活的案例支撑,使得舆情研究落到实处。就中小学教育舆情来看,它是社会公众对中小学教育发生事件的情绪、态度或行为倾向反应,折射着社会公众对中小学教育的诉求。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已经达到了6.56亿的规模,手机网民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获取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信息,对于中小学教育领域内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此,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把握教育领域内综合改革的时代要求,把握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信息传播急剧变化的时代特点,为中小学教育舆情织就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时代的生态环境,在为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着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扩展[2]。
二、中小学教育舆情的主要特点
1.从传播媒介上来看具有全媒体曝光的特点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信息的传播也进入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全媒体时代,主要表现为信息传播不再由单一的文字构成,而是由文字、图片、声像、视频等多元化的形式进行着传播。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也由过去单一的传播渠道转变为现在报纸、广播、网络、微信、微博等全媒体曝光,也就是说一旦某一事件成为社会热点事件,所有媒体都会一拥而上,要“逃避”信息的渗入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例如学生发布的关于校园欺凌的事件,一经曝光,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成为媒体的热点话题。全媒体时代的教育舆情呈现出更多的交叉、重复、叠加等特点,其传播方式具有爆炸性特点。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家长、教师都能够成为中小学教育事件的曝光者,这为中小学教育工作带来较大束缚的同时,也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阳光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与技术条件[3]。
2.从舆论主体来看体现出社会集体关注
在关于中小学教育的热点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调查、报道影响着舆论的发展,而社会公众对热点事件的参与、质疑乃至批评也在影响着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小学生直接参与热点事件的程度相对偏低,但是作为中小学生的利益维护者的家长、教师以及关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大众来说,他们在中小学教育热点事件中表现了相当高的参与度。这就出现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的热点舆情,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很容易对这项民生事业表现出相当高的关注,全社会成员的参与成为了中小学教育舆情的又一显著特点。例如,2015年曝光的毕节4名留守儿童自杀的事件后,社会立马引起了轩然大波,18小时内网民阅读量已达1400万,而且该事件持续发酵,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类事件在中小学教育舆情中具有代表性,对中小学教育舆情由部分人员关注逐渐发展为全社会集体围观已经成为了共识。
3.体现出链条式发展的特点
在中小学教育舆情事件中如若涉及贪腐或学生安全等问题,舆论除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外,还表现出对事件关涉单位及个人的关注,通常情况下这种舆情容易诱发次生舆情,推动事件的纵深化发展。例如2016年报道的《广西一栋教学楼刚建好即被拆》事件,在短时间内新华网、人民网相应转载发布,引发了大量社会民众对此事的关注,该事件导致社会对学校与开发商之间关键关系揣摩不定,从而引发对学校教学楼关注扩张到对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开发商的次生舆情。又如新近泸州发生的学生跳楼事件,学校一开始对该事件也是采取“鸵鸟政策”,但是随着社会舆情的不断发展,对学生死因的追逐又引发了校园欺凌等问题的关注,也引发社会对该学校、学校所在地政府的舆情。这说明中小学教育舆情极有可能带来次生舆情,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这成为在中小学教育舆情工作中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endprint
4.易造成舆情的横向扩大化,带来事件的连锁反应
在中小学教育舆情中,由于中小学在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统一性与趋同性的特点,如果一地曝光出某事件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后,相应的此类事件便会接二连三的在其他地区也被曝光,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事件的爆发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例如2015年温州曝光出“毒跑道”事件,随后在北京、江苏、无锡、南京、常州、深圳、上海、河北等也爆出了“毒跑道”事件,随着“毒跑道”事件的持续发酵,“毒跑道”话题成为了当年度的主要舆论之一。这类事件具有连锁反应,导致当一地爆出某一事件,相应案例便不断增加,形成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
三、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存在的误区
中小学教育舆情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特点,例如表现出全媒体、全社会的关注,纵深化与横向化关联反应等,这些都为中小学舆情研究的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具体到实际环节,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中存在的难度主要是因为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存在着一些误区所致,表现为中小学教育舆情容易受到指标体系影响、对信息的监测容易以偏概全以及决策思路的窄化等问题。
1.容易受到指标体系的影响
在过去关于中小学教育舆情的研究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指标体系架构下数据的收集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片面依赖指标体系数据的获得,往往会造成对指标体系之外重要信息的忽略,这种教育舆情研究将影响到政府的政策作用发挥,从而影响到教育舆情研究的真实有效性。中小学教育舆情的研究应当侧重于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从而不断改善政府执行行为达到改善国计民生的目的,如果我们关于中小学教育舆情的研究不能够寻求到数据与教育政策之间的结合点,片面强调由指标体系获得数据的统计学意义,那么我们开展的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就是不到位的,因为它并没有影响到教育政策的改善。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的真实证据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直接获得的关于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而是数据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公众对教育政策的态度[4]。近些年来,关于中小学教育舆情工作的开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许多关于中小学教育舆情的研究并没有影响到教育政策的改善。例如校车曾是中小学教育舆情的重点话题之一,但是随着国家开始实施寄宿制学校改革,关于校车的相应政策制定也就戛然而止。其实寄宿制学校与校车两者都是要解决孩子上学远的问题,因为政策制定过程中强调了降低校车事故,而忽略了社会公众对寄宿制学校的态度问题,导致教育政策的制定背离社会民众对教育政策的初衷。
2.容易出现信息以偏概全的问题
随着现在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既为教育舆情信息的搜集提供了较大便利,也为教育舆情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为媒体在报道相应事件的时候,为了获得社会关注,往往会采取博人眼球的报道方式,这种夹杂主观色彩的媒体报道,容易造成对事件报道的不全面,从而造成社会公众对事件的误读。这种事件在教育舆情研究中时有发生,可以说对教育事件信息用局部代替整体式的报道是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的一大顽疾。我国因为各地区之间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教育改革方面也就体现出涉及面更广、复杂程度更高、关联度更强的特点,所以对我国教育事件的判读是需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全方位考虑的,如果在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过程中缺乏整体考虑,那么对教育舆情作出的结论判定也是很难立住脚的。例如,近年来关于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甚嚣尘上,相关研究机构将学生课业负担划分为学校、家长、家教等三维主体布置的作业完成时间进行统计,得出的结论基本是可信的,如若将学生课业负担仅仅局限于学校布置的作业,从而推断学生课业负担较轻或较重都是立不住脚的。
3.容易带来决策思路的窄化
中小学教育舆情的发生通常情况下会引发比较大范围的社会关注,但是这与当作政策制定的证据使用的事实之间还存在的较大差异,事件并不是事实,事实是政策制定的依据,但事件只是政策改善的导火索。在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中,如果仅仅局限于对舆情事件的研究,将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窄化为对教育事件的分析,就极有可能造成决策思路的窄化,解决了问题A又造成问题B的扩大化,这就是一种因决策思路的窄化而来带来的问题,这势必影响到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以某市小升初情况为例,为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象,该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升初中问题进行了严厉禁止,堪称“史上最严”,该市的小升初改革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但是该市作为人口流入大市,拥有数量众多的流动儿童,在小升初改革取得胜利的同时,大批流动儿童面临着没学上的问题。该市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教育决策的时候就存在决策思路窄化的问题,考虑到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却没有考虑到次要问题的转化,衍生出次生舆情。
四、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的科学定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让网络成为一种新的生活行为方式,深受社会大众欢迎,但另一方面,网络又成為了社会大众监督社会管理、教育管理的工具,为教育主管部门带来了巨大压力[5]。鉴于中小学教育舆情工作具有的全媒体、全社会的关注,纵深化与横向化关联反应等特点,以及存在着舆情容易受到指标体系影响、对信息的监测容易以偏概全以及决策思路的窄化等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中应加强其科学定位,保障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的客观、公正、有价值。
1.不断深化理论研究
虽然学校对教育舆情的理论研究较多,但是多见于不同视角的论文研究,缺乏较为系统化的研究,同时专门研究中小学教育舆情的成果比较少,这为中小学教育舆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过程中,单一化的理论研究占多数,交叉运用社会学、伦理学等多种方法深化舆情研究的成果较少,同时需要认识到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溯往研究较多,而具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在今后的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中,应不断加强借鉴不同学科的成型的研究方法来对中小学教育舆情进行研究,同时要不断加强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的系统性与前瞻性,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6]。endprint
2.在慎用数字与整合信息的过程中深入研究
中小学教育舆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社会工作的意见、态度的表达,要从零散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必然是要经过一个证实的过程。这就需要突破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中片面强调指标体系架构下的静态的数据搜集模式,不断从动态的角度对中小学教育舆情开展研究,从而提高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的质量。为此,要把握好两个点:一个是慎用数据,另一个是整合信息。所谓慎用数据就是对数字的使用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要着重分析数字后面所包含的意义,而不是单一地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所谓整合信息就是要对中小学教育舆情收集回来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信息的科学性与真实性,从而真实客观的反映社会大众的本意,推动教育政策的改善。
3.牢固树立证据意识,并将证据具体运用到研究过程中
中小学教育舆情的研究人员要拥有证据意识,有证据意识本质上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互联网时代,虽然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出碎片化,并且真假难辨,许多互联网上的信息并不可信,这也为中小学教育舆情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此,在互联网时代,研究人员拥有证据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政策的改善,使得教育政策日益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拥有证据意识之后应着力提高证据质量,如果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存在证据质量不高或失真等问题,即使再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将无济于事;如果证据分析质量不高,也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所以,有质量的证据搜集应是整合的信息收集,形成证据链。最后,在中小学教育舆情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证据的使用,只有证据使用在了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才算是真正发挥了证据的作用。
4.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舆情的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中小学教育舆情管理机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如果关于中小学教育舆情的事件出现,普遍的表现就是措手不及,没有恰当的工作行为,导致在舆情中处于被动地位。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舆情管理机制主要应从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舆情预判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健全网络多平台联动机制三方面着手。三种机制的有效建立才能使得中小学教育舆情的管理机制作用发挥最大化。在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舆情管理机制之后,我们也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沟通协商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部门协同发声来对舆论进行引导,从而不断化解中小学教育舆情危机[7]。
参考文献
[1] 李昌祖,杨延圣.教育舆情的概念解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 舒刚.我国教育舆情研究的热点议题及趋势展望——基于CNKI(2009-2015)的数据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0).
[3] 嚴小芳.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应对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9).
[4] 郅庭瑾,李伟涛.论基于证据的教育舆情分析[J].教育研究,2016(7).
[5] 张水晶.2015年度教育网络舆情概述及特点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6(1).
[6] 唐亚阳,杨果.中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学术影响力探析[J].求索,2014(8).
[7] 阳美燕,贺艳花.教育网络舆情议题演变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4).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