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毅+++魏国营+++汤翠檀+++李成恩
中山市属于广东省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着力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走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凭借“一网、一港、一中心”的良好信息网络基础和教学应用环境,大力开展“三通两平台”建设。其中,中山教育信息港(www.zsedu.net)为城乡一体化搭建了一座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见图1)。
在此,笔者将从目标导向、构建模式、升级模式四个方面,介绍中山市以信息化应用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目标为导向,因地制宜,
积极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一是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高标准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支撑体系,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实现教育专网全城覆盖。目前,中山教育城域专网上日常运行终端高达九万多台,是全省使用率最高的城域专网。
二是以“春风行动计划”为载体,深入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工程,填平校际数字化差距。目前,全市100%中小学教室均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建立了网络视频互动虚拟课室,人机比达6:1,数字化课堂应用逐步普及。
三是着力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向纵深推广。中山市积极建设和完善信息接收终端、教育城域网、教育云服务平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教育信息化公共支撑体系,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共享的教育数字化平台,为全市全体师生提供优良的信息化教育和学习环境。
二、以应用为根本,融汇贯通,
积极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新模式
中山市积极推动信息技術与教育教学融合,确立了以中山教育信息港(www.zsedu.net)多元开放的综合性结构模式。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家校联合育人模式。建立了市、镇(区)、校三级教育管理平台和基础数据库。中山市教体局建立了包括协同办公、移动作业、成绩查询、审批服务、教研管理等在内的综合平台,基本实现了全市教育数字化管理;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和电子校务管理系统。利用教育云计算平台强大的数据功能,全省率先统一建立了全市学生电子档案、教师人事电子档案、考试档案、招生档案等教育基础数据库,为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为适应高位均衡的需要,中山教育信息网并非固化的结构,而是开放的弹性结构。
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家校共育新模式。为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深化家校合作,在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市教体局成功创办了“中山市空中家长学校”(kzjx.zsedu.net)(见图2)。
中山市空中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先进,拥有一支由家庭教育专家、中小学教育管理行政人员、名教师、心理咨询师、律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教学队伍;机构完善,以教育为主题,下设12个主栏,66个副栏,涵盖了学前到在职、成人教育。让师生、家长之间的学习从课堂走进网络,让家校之间的沟通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各个家庭都能轻松地“把名师请回家”。
三是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构建数字化课堂。在多媒体平台基本普及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条件下,中山市教师利用电脑白板、投影仪、电脑等信息化硬件和动画、声像等信息化软件,不断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以创新为动力,和谐均衡,
积极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升级模式
一是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服务相融合,提高教育公平性。中山市积极探索数字公平带动教育公平的途径,加大投入支持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目前,所有薄弱学校均接入了教育城域网,绝大多数教室配置了多媒体平台,初步实现了所有学校、教师、学生公平使用数字资源的目标,使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中山市还推动强校、弱校之间利用网络视频互动系统开展集体教研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中山市镇区学校高考成绩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育信息化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二是重点突破,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显成效。比如,在微课的顶层设计中,中山市采取“统一架构国家课程知识点谱系”与“学科专题自建”相结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03间学校参与微课的开发与应用,微课点击量累计达80多万次,14间学校的微课点击量超过1万次,越来越多的学校利用微课,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查漏补缺。其中,中山纪念中学在成绩云系统中增加知识点微课堂,让学生在分析每次考试错误之后,针对错误知识点,自主选择教师提供的微课进行学习,这种非正式资源学习方式逐渐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
教育均衡,事关民生。中山市教体局充分结合本土教育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构建符合中山特色的教育模式,着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各个环节,以信息化应用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