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吉财
校本教研作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策略,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是科研兴校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如何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桃园中心小学从2015年开始进行“农村小学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校本教研实效性是指教师个人、教研组或学校在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获得了经验、受到了启发,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研究主要从校本教研的内容、管理与激励、组织形式、组织者和领导者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校本教研内容的研究
前期,学校开展了常规类的教研活动、小课题的研究、青年教师培养、省远程研修校本化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校本教研有必要进一步丰富内容,突破原来的研究范畴。为此,学校又增添了以下两项研究内容。
1.教师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教是为了不教”,那么“研就要为了不研”。学校组织教師观看草根专家徐世贵的科研系列讲座,“手把手教老师做科研”;推荐阅读赵桂霞校长《建设一所新学校》一书,学习赵桂霞校长如何以研究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读书和学习,干部、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逐渐得到增强,每个人都渐渐学会了主动研究,而不是单纯地听从安排和部署。
2.充实内容结构。目前,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已经密不可分,校本教研的过程有时候就是学习培训的过程。无论校本教研还是校本培训,都与教师的考核管理分不开。后期的研究中,学校不再是单独进行研究或培训,而是将培训学习、校本教研与考核管理一并研究和推进,建立了“教、研、训、考”四位一体的结构模式,大大提高了实效性。
二、校本教研管理与激励的研究
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制度是有效开展活动的保障。学校制定了《教研活动制度》《教研员与教研组长职责》《优秀教研组评比细则》等。这些制度在前期起到了督促管理的作用。但是时间长了,表现出很多不足之处,如教研活动缺少计划性,教师发展缺少积极性,学校过程性管理薄弱等。为此,学校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计划统领。学校制定了《桃园小学教学科研计划》《校本培训月报表》等,并将教师个人成长计划与教研组计划、学校科研计划相融合。计划的有效和先行,保证了研究的实效。
2.加强过程管理。学校定期公示教研活动的安排和落实情况,比如每周听评课时间、地点、人员参加情况、活动效果等都及时公示在学校门厅;每月都进行教研培训学分登记,研究内容、时间、课时、成效、学分等都及时一一记录在案。
3.实行教科研激励。“鸡蛋从外部打开是食物,从内部打开是生命。”教育科研,应注重教师科研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学校有几位教师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具有提供研究能力和经验。学校给这些教师提供平台,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和方法,这对他们自己来说是进一步提升,对其他教师来说是榜样,也是激励,让教师们感到研究并非遥不可及。学校还实行名师评选活动,实行教科研奖励办法,让教师体会到科研的快乐和成功,逐步形成自主科研的好习惯,同时也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三、校本教研形式的研究
前期,围绕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学校进行了多次研究和调整,形成了几种教研方式: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指定内容和自选内容相结合、教学实际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等。但仍有问题与不足,后来又进行了以下两项重要改进。
1.教研训结合。教研活动不能只讲不练,“研而不练”“学而不习”,只能导致眼高手低,收获甚微。在教研形式上,学校注重利用训练的方式,把研究内容真正变成教师自己的东西。比如研究课外阅读教学,不但让每位教师都听课学习这种模式,而且让每位教师都达到掌握的程度,每人必须上汇报课、过关课,使研究和训练相结合,突出实效性。
2.综合研修模式。以前的教研模式,或只是集体备课,或只是听评课,或只是课题研究,或只是常规检查,单一零散的教研内容和模式,效率比较低下。为此,学校进行整合式教研改革。如: 三年级五位语文老师,结合进度,选取典型课例,先集体备课,其中一位教师主备并且提前上课,其他四位听评课改进后用于自己课堂。同时要求教师结合课堂实际,进行小课题研究,用课堂形式呈现课题研究成果,让科研与课堂同步。五位教师中的学科组长,负责整个工作。学校统一管理,提前公布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全校教师都可以听课,定期进行总结公示。每周一次,活动贯穿整个学期。这种改革,打破了单一零散、互不相干的教研模式,将集体备课、推门听课、教研组磨课、课题研究和常规检查融为一体,使整个教研活动更加有效和实用。
四、校本教研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研究
好多教研活动效率不高,与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教研能力不足有关。每个教师都有潜力,只要学校能给予其“土壤、水分和阳光”。学校首先对教研员、教研组长进行精心挑选和培养,并将他们列入学校中层,提高其政治身份。对这些教师实行十六字方针:提高要求,给予权利,明确职责,进行考评。
然而,对于教研方向的引领、教研政策的把握、教研氛围的营造等,不是只依靠一个教研组长所能制定和决定的,需要从宏观上进行考量和把握,需要上层领导的支持和帮助。由此,对校长教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上日程。
但凡一所教育名校,校长无不是具有良好科研意识和行动力的人,如李希贵、李镇西、赵桂霞,等等。为此,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校长的科研意识:要求校长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体会和思考教研活动的意义、作用和改进方式;统一学习《 校长怎样抓教育科研》一书;校长外出学习必须给全体教师做汇报,促进校长思考教学科研,让外地先进经验落地生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述职,接受教师的审定和督查。通过培训学习,校长和教研组长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学校通过两年多的研究,使广大干部、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大大提高,教研效益日益突出,科研兴校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摆脱了高耗低效的校本教研状况,形成了一套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较为完备的操作模式和策略体系,教学科研管理经验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由于研究水平有限,所取得的理论性成果不算丰富,所以从实践到理论的进一步提升是学校下一步努力的地方。
(责任编辑 张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