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导向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2017-10-27 18:22夏新宇谢树平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共生师生关系

夏新宇+++谢树平

[摘 要]传统型师生关系已落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基于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导向的新一轮课改,立足当前课程体系,从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建构共生共长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核心素养;师生关系;共生;共长;思想政治课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培养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品格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展。然而,一些客观存在的过于注重知识的教学,忽略人的发展,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缺乏相互尊重与信任、缺乏有效沟通的师生关系,也使教师难以获得成就感,难以发挥创造性与积极性,并产生职业倦怠。为此,笔者尝试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研究视角,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探索新形势下共生共长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点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的关系,影响着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育的最终成效。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育任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特殊社会关系[2]。在共生共长的师生关系中,“生”为“生成”,“长”即为“成长”。共生强调师生观念上的一致性,而共长则注重教师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共生是路径,共长是目标。因此这一新型师生关系是基于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充分对话的背景下而形成的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二、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导向下

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之整合与情境间互动生成的综合性品质。建立共生共长型师生关系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1.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政治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采用活动型学科课程来呈现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培育现代公民素养的课程。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其学科背景广,教学综合性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養既是要求也是挑战。因此,有必要通过建构共生共长型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倡导开放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形成能够适应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时代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2.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高中政治课的思想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意义。教师的知识经验有时会滞后于社会实践,而学生产生的感悟与思考会促使教师反思。因此,建构共生共长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思想意识,加强对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师生之间缔造的学习共同体,不断反思与修正教学,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学生共同成长。

3.推动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整合

新课程目标理念立足现代公民三维素质的全面奠基。共生共长型师生关系将突破以往割裂三维目标的弊端,以生活议题为集点,以学科知识、生活经验和时政材料为支撑,增强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作为通往目标路径而非终极任务的新型师生关系深化了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导向下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路径

基于高中政治课的研究视角,可从以下四个层面探析共长共长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路径。

1.政治认同上,情感共育

政治认同是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在我国,政治认同重点表现为爱党、爱国、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而坚持不懈的信念与追求。高中政治课每一框题的设置和指向都是基于政治认同。

在政治认同素养目标导向下建构共生共长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认清职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才能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三观。其次,要求教师结合时事热点设计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加深学生对政策路线的理解。例如笔者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结合土豪挥金事例让学生通过辩论形式分析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让学生自发感受消费并非个人私事,一个人的消费观可以影响一个家庭,一群人的消费观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为了家庭幸福和国家昌盛,应该践行正确的消费观。最后,教师要以共同理想凝聚学生共识。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培养与加强彼此的同理心、尊重与信任,交流认同感,从情感上共育和谐师生关系。

2.理性精神上,思维共生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我们是生而自由的,我们也是生而具有理性的。[3]”康德也认为,“一个人能在理性的引导下行使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就是成熟性的标志。[4]”这里的理性区别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强调一种独立思考、科学批判的意识。高中政治课就是要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实证精神,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并解决问题。

在理性精神素养目标导向下建构共生共长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善于教学反思。勤于反思促使教师多角度分析教学、发展批判思维、增长智慧,促进师生互动机制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建构,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催化剂”和有效措施,也是构建共生共长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如眼神、表情等)来审视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是否恰当,以便改进和调整,通过反思促进教学产生质的飞跃。其次,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辩证思维。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认知水平,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表达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辨识观念,在分析对比中确认看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理性精神,实现思维的共生。例如笔者在讲解“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中学生手机进校园”进行利弊分析。引导学生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具体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见解,发展思维的创新性和辩证性。endprint

3.法治意识上,信念共增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广大人民忠实崇尚、自觉遵守、坚定捍卫社会主义法治[5]。法治意识总体来说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生活的情感、信念、理论和原则等发自内心的遵守和服从。

在法治意识素养目标导向下建构共生共长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学主体强化法治意识。教师自觉学习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既要熟悉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也要知晓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既要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也要保障自身的正当利益。教师遵纪守法、遵从道德规范、坚决反对违法乱纪行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落实、落细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规范行为,明辨是非,抵制诱惑,依法维权。其次,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例如学校举办法治专题讲座、班级组织法治知识竞赛,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12.4国家宪法日”主题班会等,营造良好的法律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法治信念,并融会于日常生活。此外,在教育中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学校里并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有契合自己的智力特性和发展方向。[6]”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公正和尊重,才能形成师生持久稳定的共同成长的“命运共同体”。

4.公共参与上,携手共进

公共参与是指“除政府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織通过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到权力机关立法或政府公共决策中行为的总和。[7]”学校中的公共参与更多地指向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社会的活动,不断养成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自我和他人负责的行为。

在公共参与素养目标导向下建构共生共长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推动实践能力的养成。“对于教育本质来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我演练、自我研习和自我成长,而非简单书本知识和理智认识的堆积。[8]”公共参与旨在促使教师和学生从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等认知阶段转向实践阶段,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身体力行地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注重活动型课程的建构。以政治认同为指导,以生活议题为集点,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与能力。例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议题的教学,可以通过“我的中国梦”“我眼中的传统文化”“家风家训之我见”等议题,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知,增强公共决策参与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综上所述,政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共生共长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摆脱各自角色的束缚,形成“命运共同体”,并从这种关系中获得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成为有创新、反思和行动力的终身学习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3.

[3][英]洛克.政府论(下)[M].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8.

[4][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3.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14-10-23.

[6]董燕.中国教师缺什么[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8.

[7]王周户.公共参与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45.

[8][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4.

(责任编辑 郭向和)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共生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