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2017-10-26 14:57曹莉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解读文学作品多元化

曹莉

[摘要]文学作品具有开放性特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的解读都不同。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和情感体验较少,在文学作品解读当中困难较大。但是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知识储备、审美能力的增长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学作品;多元化;解读;策略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都蕴含着很深的意蕴。无论是文字层面还是人物塑造以及主题表达上,好的文本通常能够让人从多方面去展开解读,每一个视角都是值得思考与探究并且能够带给人以收获与启迪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展开多元解读十分必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一、影响学生文学作品解读体悟的因素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文学作品阅读具有个性化的体悟特征。概括来说,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生活和情感经历

皮亚杰曾提出,认知结构当中所包括的内涵,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而产生不同的体验。个体的差异性就决定了法则的差异,造成内容的多样。每位学生先天的理解性思维不同,后天的家庭、学校教育不同,最终形成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积累。文学作品阅读本身就依赖读者的心理认知,因此,不同的读者在阅读作品后,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价值认同等。

(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文化审美能力

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接受的教育程度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基础、文化审美等有很大差异,造成学生在作品解读上的差异。在接受美学的理论当中,有个“期待视界”的概念。就是读者会根据自己的“期待视界”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理解和想象,这样就给文学作品理解增加了个人色彩。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威廉·燕h荪曾经提出:你对眼前的文字是一知半解的,如果你知道得多一些,它们告诉你的东西也就多一些。这句话道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其实就是与文学作品“对话”的过程。在一般情况下,知识储备较丰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较全面,文化审美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等的解读较深刻。相反,一些知识储备较少,审美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进行文学作品解读上,会缺少多层次的解读,对作品情感的体验也较为浅显。

(三)时代生活环境的影响

每个学生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每个环境中不同的经济状况,不同的文化知识背景,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就会体现在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上。迦达默尔曾经提出,人的生命是十分有限的,理解者总是会从自己站立的角度和环境去理解问题。历史性是人类发展过程当中无法摆脱的大环境,无论是理解者还是文学作品,都是历史中的一个部分,真正的理解不是企图打破历史的限制,而是承认历史性的存在,并正确认识文学作品及读者的历史性。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都是在作者创作之后产生的。作者、作品、学生存在于不同的历史空间当中,这就导致学生在理解作品,以及作者创作意图上产生沟通障碍问题。此时学生可以借助资料,努力复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揣摩作品传达的思想。

二、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角度

(一)阐释意义丰富的语言文字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但是汉语言又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首先可以从含义丰富的语言文字开始。好的作品不仅用语十分考究,很多语言文字也有着多层含义。对于这些文字的推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也能够帮助他们更为透彻地理解文本。《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还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二)分析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性格上往往都非常有技巧,通常能够让读者看到一个个立体与血肉饱满的人物,人物形象丰满且复杂多面。对于这些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展开分析也是多元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式。在展开人物性格解读前,教师应当确保学生对于故事的情节与脉络有良好的认识,人物是置身于故事情境中的,如果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认识不够或者对于故事有所曲解,那么在剖析人物性格上肯定会存在障碍。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与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这篇短篇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是非常精妙的,文章中对于人物性格的复杂多面也有着非常深刻的体现。在提到菲利普夫妇时可能最先涌人我们头脑的形容词是“势利、冷酷、庸俗、贪婪、自私”等,他们对于于勒态度的转变确实让人觉得心寒:于勒在富贵时,他们视他为“有良心的男子汉”;在于勒挥霍完财产后,他们视他为“一个无赖,一个大逆不道的人”;在于勒最后潦倒沦落后,他们又视他为“无赖、乞丐”。他们的这些态度转变确实是人物形象的充分写照,但是文中同样对于菲利普夫妇的生活,有细致的刻画。面对拮据的生活,菲利普夫人勤俭持家,非常节约,并且从来不接受别人的午餐邀请,免得要回请别人。对于这对夫妇生活细节的刻画又能够让我们看到他们朴实的一面,从而很好地体现出人物形象的复杂与多面。对人物形象的多角度解读与分析,能够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探究多元开放的主题意蕴

文学作品通常都会明确地表达某些主题,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领会也可以从多角度展开探究,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与不同的视角对文章主题展开开放式的解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意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范进中举》刻画了范进这个被功名利禄弄得神魂颠倒的人物形象,文章中却有着许多值得读者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范进54岁了在经历了十几场科举考试后才能够中举?为什么范进会对于功名利禄如此之执着?这些问题不仅是对文章的主题意蘊的良好挖掘,也能够让学生从多元开放的视角对文章展开分析。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于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千百个范进这样的人物的讽刺,更是为了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展开揭露与批判。这些角度都能够体现出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对文章主题展开多元探究,能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中学生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策略

(一)运用联想,增加个人情感体验

正如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伊瑟尔曾经说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会将自身的经验,以及对于世界的想象结合在一起,最终产生意义反思,这种意义反思是歧义百出的。除此之外,年龄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在作品体悟当中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年龄小的学生没有年龄大的学生理解深刻,但是也不是绝对化的。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个人的联想力,在作品阅读时,多关注其中有关情感的部分,然后在阅读大量作品的基础上,增加个人的情感体验。

(二)增加个人知识储备

要增加个人对于词语的理解。词语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情感表达、人物塑造的基本工具。学生对于词语含义的理解是有效阅读作品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要了解词语的比喻义等深层含义。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作品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

总之,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主体性较强的活动,每个中学生在解读过程中都会调用个人的生活经验、审美理念等,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角度和最终体悟不同。作为中学生首先应当多阅读文学作品,积累文学作品当中词汇的引申含义,多关注文学作品当中的情感价值,增加个人文化审美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读文学作品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文学作品与数学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