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7-10-26 14:58申依灵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保护一带一路

申依灵

摘要:保护文化遗产,既是对文化的传承,又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增进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在一带一路提出的战略背景下,加强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本文就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与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

在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走廊,也是连接沿线各国文明的纽带。一带一路的建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既能够弘扬传统文化,也可以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分布与保护情况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西方商业贸易的线路,最初是以运输茶叶、丝绸制品为主,后来运送的商品逐渐多样化,丝绸之路将中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连接起来,对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的一带一路,横跨欧洲、中亚、南亚、东南亚、东亚、西亚、非洲等地,沿线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超过了400个,占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数量的55%。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遗产类型繁多,可以分为遗址类、建筑群类、文化景观类与文物类。其中,以建筑类和遗址类遗产的数量居多。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遗产多处于露天状态,受人类活动、自然风化腐蚀、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病害与损毁问题严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1]。

二、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一)实施宣传先行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朝夕可以完成的,文化遗产诞生于民间,与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动员社会的力量,构建出浓厚的社会氛围,让这项工作成为全民接力工程,促进遗产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发展。要做到全民参与,需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2]。

在互联网时代下,宣传先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要帮助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产生正确的认识,树立起法律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宣传部门要积极利用媒介的力量,为公众宣传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二)加强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遗产类型丰富,种类繁多,但是,作为交通路网,在申报遗产时,需要从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加强国际合作。如,在一带一路沿线中,有多个国家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文化遗产主要以土木遗址为主,由于沙尘暴、大风的频发,导致这一区域的文化遗产造成损害,对此,各个国家之间要加强协作,重点根据自身的遗产灾害情况来制定保护措施,做到因地制宜[3]。

(三)建设文化智库

早在2015年,关于一带一路文化智库的建设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其中既有民间独立智库,也有政府智库群体、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的智库,但是就目前来看,关于一带一路文化智库的建设,还处于初级研发阶段。文化交流是实现国与国之间民意想通、信任协作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贸易、政治、产业合作的前提条件,我们一定要重视相关智库的研究和建设,为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提供保障。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库合作还不充分,尚未实现完整统一,我国需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建设出具有特色的新型智库,采用合作研究、智库间访问、联合建设的方式,与其他国家进行深度交流,举行多视角、多层次的智库合作,举办政策论坛、互访学习与培训活动,构建服务沿线国家的新型智库。

(四)應用现代科技

在科技水平的发展下,各个学科之间也开始实现融合发展,解决了多个领域的难点问题,将其应用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也可以取得显著的成效。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于沿线国家的教育、科学、文化都有促进作用,在这一背景下,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如,可以借鉴探测和综合分析技术,积极研发水下考古发掘、分析技术状态,解决复杂环境下文物的认知问题,并以典型遗址为研究对象,建立效果评估体系,加强保护装备的研发,开发以提高听觉、视觉、味觉、嗅觉体验的人机交互技术,研发跨地域的综合应用平台,引入地球物体勘探和空间遥感技术,构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框架。

三、结语

“文化遗产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它们反映了古代多种文明与文化对话、交流、碰撞、融合的和谐过程,更是为今天世界各国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践过程中,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各国合作的重要基础。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多个国家、多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还任重道远[4]。

参考文献:

[1]张芳.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17(18)

[2]涂浩,黄旭龙,肖婷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文化借鉴——以回族“槐店文狮子”为例[J].山西青年.2017(20)

[3]李国英.“一带一路”背景下河洛文化资源开发新模式[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05)

[4]熊澄宇.“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教育传媒研究.2016(03)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一带一路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