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辉
摘要:一个精彩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欲的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教师能够了解和熟练掌握课堂导入的相关方法,并能根据学情巧妙地调动和启发学生的内心体验,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就能实现知识增长与情感升华,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1.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导入法是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而引进新知识,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旧的知识,进而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运用这个导入法时可以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从旧的知识里得出新的结论,从新的知识中去寻找和追溯旧的知识,新旧结合启发学生。此导入法可以强化学生的分归意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提问式导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然后因势利导,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问题导入法”就是以问题为一条引线,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以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实践能力为教学主线,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好的问题引入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能激发起学生的思趣,创设出良好的入课情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问题的引入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实际和认知实际出发,所提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要有思考的价值并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既不可肤浅到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随口可答的程度,也不可深奥到学生思索了许久都答不上来而导致“冷场”或老师自问自答的程度。同时,将提问放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如讲完故事,广告、诗歌、音乐、绘画作品展示之后马上提问,效果最好。
3.故事式导入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它对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当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中,这时,老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目光,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故事了。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注意及时地转移到课堂上来,这就是故事吸引力的所在。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一进课堂,便可以这样通过故事导入:“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长着长长的头发,一双大大的眼睛。然而,她从小便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她又冷又饿,可是这一天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天已经黑了,她不敢回家,在大街上走着,走着……”故事讲到此,老师看着眼中流露着同情目光的同学们问:“你们觉得这个小姑娘生活怎样?想知道她后来怎样了吗?咱们一起走进课文探个究竟吧。”就这短短的故事片段,便让学生自主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4.情境式导入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优美的景色,此类课文均可选来,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进行导入,从而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先播放轻快的音乐,伴随音乐,幻灯片也随老师的话语展示出相应的画面———春天来啦!春天来啦!青蛙妈妈醒来了,她从洞里呱呱地唱着歌跳了出来,扑通一声跳到了池塘里。她在池塘里产了很多黑色的圆圆的卵,又呱呱地叫着跳到别的地方去玩了。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青蛙妈妈产的卵活动起来了,变成了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他们快活极了,在水里游来游去……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幻灯片有趣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绪引进了大自然中,学生便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们的妈妈,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5.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人类情感撞击、抒发、交流和审美的产物,更是情感表达的完美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激发人的情感表达。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描摹渲染,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扣击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引发学生的体验。所以用合适的音乐导入语文课堂,不仅符合小学生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消除孩子们的紧张心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得师生更加融洽,这也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导入方法。但必须选择恰如其分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能够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的合适音乐,否则就事倍功半了。
例如以“母亲”为题教学时,给学生播放了阎维文的《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一首充满真情的音乐,一段声情并茂的演说,学生们瞬间体会到妈妈的辛劳和伟大,不由自主地生发出对自己妈妈的感谢之情。这样,音乐产生的饱满的积极情感意向,为本节课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學习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且贵在得法。课堂导入这把锤子必须敲得准,敲得有力度,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新课的学习目的。通过“导入”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激活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玉香.敲响课堂教学的第一声——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分析[J].中华少年,2016(12).
[2]刘厚宽.简述小学语文课导入策略[J].读书文摘,2016(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