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肿瘤外科直肠癌腹壁造瘘口并发症的防治手段

2017-10-26 19:11朱跃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腹壁腹膜直肠癌

朱跃

【中图分类号】R4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0--02

引言:结肠造瘘是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需要通过手术进行诊治,也是对直肠肛管癌、直肠癌、术后复发癌、局部晚期癌等疾病的重要外科手术治疗方式。但是由于结肠造瘘,对患者心理和生理造成了较大的痛苦与压力,如果产生瘘口并发症更加影响患者的早期康复。为了促进手术治疗的实际临床效果,本文回顾分析本院自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165例直肠癌腹壁造瘘手术患者,观察造瘘口并发症的发病几率何临床症状。进而研究造瘘口并发症的发病因素,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建议,现做如下报告。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选取

回顾分析本院在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165例直肠癌腹壁造瘘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80例,年龄为16至69岁,平均年龄为(52.65±5.82)岁。患者病例分别为:7例印戒细胞癌、45例高分化腺癌、29例低分化腺癌、52例中分化腺癌、18例黏液腺癌、3例未分化癌、1例透明细胞癌。

(二)定位造瘘口

患者在术前与家属共同商议造瘘口位置。在选择造瘘口具体部位后为避免选择位置不准的情况发生,选择需避开接近手术切口位置、近肋缘位置、靠近髂前上棘位置、以及近腹股沟

处位置。同时避免骨性突起、腰带处、浸润区、皱褶、以及皮肤凹陷和瘢痕,造瘘口5cm周围皮肤平坦。依据以上定位造瘘口原则选择瘘口手术位置。

(二)手术方法

经腹膜内肠造瘘的手术方案为:造瘘口处皮肤提高2.5cm延皮肤组织圆筒型切除。并以十字形切前层腹直肌,在切开腹直肌鞘后,将肠段拖出,以4cm以内的腹壁外造瘘肠段为适宜长度,并将肠壁浆肌固定在腹直肌前鞘上。此时开放造瘘口,引导肠壁外翻断缝合一周,并以高于皮肤1cm的造口黏膜缝合为宜。经腹膜外肠造瘘的手术方案为:造瘘口切开位置和方式同上。切开腹直肌鞘后,于左结肠旁沟侧腹膜切开处潜行分离,产生膜外隧道连通腹壁切口。并将造瘘结肠拖出,同时缝合侧腹膜间隙和造瘘肠管。对腹直肌鞘前层和肠壁浆肌层进行固定,并将残端肠壁外翻层缝在真皮层中。同时依据造瘘口的实际大小距离,在造口袋背部底板创设0.15cm直径的圆孔,附加于造瘘口皮肤周边,四周用力固定,并将造口袋底部夹好。

(三)术后干预

对患者采取的术后干预措施主要为常规直肠癌手术处理方式,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和全身支持。通过观察患者肠黏膜是否存在脱垂、内陷、或者水肿情况,以及在造瘘口肠黏膜内部的血液循环情况,进而监测患者肠管内是否出现坏死或者出血的病症。同时观察粪袋内引流液颜色、数量、以及性质,对造瘘口排便与排气等情况作出分析。造瘘口排便后保持经常性清洁,并定期及时更换造口袋,如果患者造瘘口周围出现皮肤溃疡、湿疹、糜烂等病症,及时采用氧化锌软膏涂抹进而保护皮肤。

二、结果

在本次调查中,造瘘口并发症的临床发病率为33.93%(56/165),其中,39例造瘘口周围皮炎,发病率为23.65%;3例造瘘口狭窄,发病率为1.81%;12例造瘘口脱垂,发病率为7.27%;造瘘口坏死和造瘘口梗阻各发现一例病症,发病率为0.06%;在端式造瘘组120例患者中,其相关病症的发病几率明显低于袢式造瘘组45例患者,(P< 0. 01)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三、讨论

肿瘤外科直肠癌腹壁造瘘口并发症较多,分析其防治措施是临床研究重点。造瘘口周围皮肤发生病变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中与造口袋密闭性欠佳存在一定联系,如果粪液与周围皮肤接触则会引发皮肤感染,或者在皮肤与造口器材发生摩擦的情况下产生损伤,从导致皮肤感染或者过敏现象。其病理特征为糜烂、压痛、红肿等,严重者甚至出现皮肤溃烂的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增加护理与局部清洁,进而降低此类病症的发生几率。腹膜内造瘘在手术中需要关闭侧腹壁与乙状结肠的间隙,相对于其他手术而言其操作极为复杂,如果患者该间隙缝合严密度较低,则会出现腹内疝,进而产生肠梗阻的临床症状。由于腹膜外造瘘仅需将结肠和系膜与侧腹膜缝合,因此相对而言操作便捷性较高,同时手术时间少,不易出现术后造瘘口脱垂现象。此外,造瘘口脱垂与瘘口制造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腹壁通道过大也是产生相关病症的重要因素,而經常性产生自腹内压增加的特殊情况,并于造瘘口黏膜脱出。而且在造瘘口近端多会伴有结肠袢保留增多的情况进而形成瘘口肠管脱垂。此类情况的防治方法主要为降低造瘘口通道直径,需以容二指通过的大小为宜。如果造瘘口近端结肠袢张力较小,应尽量缩短。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造瘘口并发症的临床发病率为33.93%(56/165),其中,39例造瘘口周围皮炎,发病率为23.65%;3例造瘘口狭窄,发病率为1.81%;12例造瘘口脱垂,发病率为7.27%;造瘘口坏死和造瘘口梗阻各发现一例病症,发病率为0.06%;在端式造瘘组120例患者中,其相关病症的发病几率明显低于袢式造瘘组45例患者。因此足以证明,在手术中对造瘘相关病因及时处理,以及采取合理的造瘘术方式,能够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刘健雄,陈德明,范海鹰,梁健雄,王国庆. 直肠癌腹壁造瘘口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1):85-86.

张斌,胡海燕,王婷,孙红雨. 造瘘口扩张训练配合预防性干预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恢复的影响[J]. 结直肠肛门外科,2016,22(04):406-409.

刘新,饶鹏. 大肠癌腹壁造瘘口围手术期的处置[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06):45.endprint

猜你喜欢
腹壁腹膜直肠癌
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CT与MRI检查的应用效果对比
科普一下腹壁疝
补充维生素D或可预防结直肠癌
国内首个腹膜假黏液瘤治疗规范发布
人类的内脏是简单堆在肚子里的吗?
妇产科手术腹壁横切口293例临床分析
保健妙招:腹式呼吸法
直肠癌便血与痔便血的异同
结直肠癌预防及治疗10年进展研讨会在沪召开
全腹壁成形术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