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文
關注台灣政治的人都知道,台灣政治最大特點就是公開「內鬥」,而這個「內鬥政治」過去是年年有,後來因為太浪費社會資源,就把多如牛毛的選舉進行合併,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每兩年」選一次,比如說2018年底將進行「九合一選舉」(包括縣市長議員村裏長等),2020年將進行大選和立法的民代選舉。雖然選舉「頻率」降低了,但是內鬥的強度並沒有減弱,內鬥的幅度並沒有下降。
國民黨8月20日進行黨主席換屆交接,吳敦義正式走馬上任,作為一個沒有黨魂的黨主席,能把國民黨帶向何方,沒有人清楚。面對台灣的未來,雖然吳主張「不獨」,但一定要先強調「不統」。整體而言,其「維持現狀」主張就是一種消極的不進取心態。吳的指導思想所作所為,其實是「隱性獨台」心態的反映,與民進黨的「隱性台獨」、「柔性台獨」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別。這樣的黨即便不會馬上消失,其存在的價值已經失去,不管吳敦義怎樣與洪秀柱領導的有血氣的國民黨「切割」,就算他把國民黨切割到與民進黨重合的地步,恐怕也沒有人相信他能取代民進黨。失去方向的國民黨才是國民黨和台灣的真正悲哀。
在這樣的黨主席領導下,黨內未來出現各種內鬥和分裂都不足為奇。再加上吳敦義用人「任人為親」、打壓「非我族類」的領導做派,圍繞2018年底選舉一定會引發「黨內激烈內鬥」。掀開國民黨的內鬥史就會發現,國民黨的內鬥基本上是「路線之爭」。
民進黨內鬥與國民黨不同
民進黨內鬥就與國民黨有所不同了,民進黨內鬥基本上是「利益之爭」。因為民進黨本身就是一個「派系共治」的政黨,「內鬥」是民進黨的特點和派系生存的必要條件,「適者生存」文化在民進黨內表現的最為突出。與過去派系內鬥所不同的是,隨著民進黨的「四大天王」派系分崩離析,當今的民進黨內鬥,主要表現在「新系」與「英系」之間的內鬥,其他派系都只是陪襯而已。「新系」與「英系」的內鬥,隨著蔡英文的民調大幅下降最近已經拉開序幕,真正「見骨、見血」的內鬥劇情,應該在9月24日全代會結束之後陸續上演。
外界皆知,在蔡英文2016年5·20上臺後,「新系」和蔡的互動一度令人關注,雙方磨合一年後發現,原來彼此並不是「同路人」,特別是在蔡英文民調「跌跌不休」的情況下,「新系」並沒有向蔡伸出援手,比如說在賴清德選不選「新北市長」問題上,在「獨派」威逼蔡撤換林全問題上.....都不見「新系」願意「拉蔡一把」。
在「新系」看衰蔡的情況下,圍繞2018年「九合一選舉」一定會明爭暗鬥不斷,「新系」以民調要脅蔡能得到多少好處,尚需9月24日民進黨全代會「亮底牌」時才知道,不過,蔡也絕對不會束手就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