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度炙手可热的保险牌照,正在渐渐“退烧”。在日益收紧的监管环境下,许多资本不敢再疯狂涉险,经营一家保险公司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高。
南方周末记者 徐庭芳
发自上海
对那些觊觎保险牌照的资本而言,这或许是最好的时候。
一度火热的保险股权市场正面临“有价无市”的尴尬:一方面陆续有多家险企股东清出旗下股份,意欲退出保险市场。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对保险牌照的热情已逐渐消退,陆续有公司宣布放弃保险牌照,从积极投入转向观望。
在这背后,金融去杠杆,监管部门补齐监管短板、严防险资大鳄扰乱市场起了效果。
拐点出现
仅从数字来看,市场对于保险牌照的热情已减弱,不少上市公司宣布退出设立和竞购保险公司。
据财汇大数据终端统计,截至2017年8月,发布公告称拟参与设立或竞购保险公司的上市公司数量为20家,去年同一时期的这一数字为46家。
例如金杯电工(002533.SZ)就在7月底公告称,终止参与九安人寿、九信人寿的发起设立事宜。
此前,永泰能源(600157.SH)联合乐视网等七家公司在8月发布公告表示,拟共同发起设立一带一路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后因乐视方面宣布放弃投资财险公司,新公司的筹建前途未卜。
美盈森(002303.SZ)则在3月中旬公告称,要联合鼎辉集团等10家企业共同发起长青保险公司,仅一个月不到,公司又宣布终止这一计划。
除了对保险牌照兴趣下降,资本主动放弃股权收购或是降低收购比例的情况近来也时有发生。
海航资本旗下渤海金控就在8月发布公告,公司将终止收购华安财险14.77%股权。公司解释称,经审慎研究、分析并与交易各方友好协商,渤海金控董事会一致同意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东吴证券也在8月公布,公司调降了拟收购东吴人寿股权的比例。原先拟以每股1.11元向创元集团收购的1.99亿股东吴人寿股份,实际减少1.1亿股,东吴证券持有东吴人寿股权比例也由原计划的4.975%下调2.75个百分点。
资本“离弃”保险的原因各不相同,既有因为合作伙伴出现危机退出者,也有因为政策环境变化转而观望的。但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监管趋严才是社会资本最大的顾虑。
三个月前,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根据该办法,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保险公司总股本的三分之一,单一有限合伙企业持股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五,控制类股东3年内不得转让所持股权等。同时股东将被划分为四类,不同类别股东的门槛也被提升。
此前,一些险企股东能够实现自我注资、内幕交易、隐形举牌等违规方式做大,其背后正是依靠关联股东和高度集中的股权架构。
根据此前的监管规定,险企单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但有一些股东通过不断增资扩股,或者关联公司的股权转让,又或是股东股权质押托管给大股东的方式,变相突破50%的关卡,达到一股独大、操纵公司的目的。股东之间缺少有效制衡,最终导致了激进行为的发生。
“股权办法修改,明显的影响是,让社会资本获取保险股权的难度大幅增加。”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朱俊生看来,此前各家公司对保险牌照趋之若鹜,现在大多选择理性观望。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近期表示,在偿付能力二代最新工程中,将对所有资产进行穿透,这将成为对资产风险计量的普遍原则。如果资产无法穿透,将会适用惩罚性的资本要求。此后无论是入股、投资抑或是注资保险公司的行为,都将被严格追溯其来源及合法性。
这也意味着,想要通过收购保险股权售卖万能险快速做大、一家股东控制险企的方式已经行不通。
“这道门堵住以后,有一些抱着特殊目的入场的资本就被挡在门外了。”朱俊生表示。
5年200张牌照
“去年就有一家公司想收购我们的股权,开价15个亿,我直接告诉他们不可能。”杨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杨生从业二十多年,现为某驻京险企高管,他称从未像现在这样看好保险行业。
这确实是中国保险业最为“得意”的几年。无论是手携万亿资金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还是动辄百亿现金流为企业输血送氧,保险已经一改往日金融行业边缘的角色,成为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力量。
杨生回忆,当时一些新晋公司的举措对行业带来很大“震动”,不仅洗牌了整个行业,更改变了多年来险资的“温和”形象。也正是这一时期,资本对于保险牌照的需求开始涌动。
2011年,行业整体保费收入告别了多年持续的爆发式增长。巧合的是,“落马”的前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那一年正式上任。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11年后任职的五年多内,经项俊波手中批复的保险牌照就有近60张。在此前的一些年份,年均3到5张才是常态。
最重要的改变来自2013年保监会修订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允许保险公司单个股东(包括关联方)出资或者持股比例可至51%,大股东在公司运营治理上对险企有更大的话语权。
“那几年中国保险市场规模迅速膨胀,民营企业又开始不断进入保险行业,而且很多都有地产行业背景。无论是牌照批复的速度还是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都是非常罕见的。”杨生表示。
这也让不少学者提出质疑。股权管理意见的改进是否会对现有的模式提出挑战?新老企业是否会划断区别?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郝演苏就认为,按照最新的股权修改意见来看,现有的险企股权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对于那些存量牌照而言,股权改进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更多的是对后续牌照空间的改进。
“从法律上,只要符合公司法,监管部门就很难要求险企对当下的股权架构进行调整。”郝演苏说。
现实是,由于大型国企特殊的股权架构,地方政府或者相关部门仍握有部分险企相当多的股权。同样,目前大多合资险企都采取“外资+内资”各50%的股权架构,想要适应新的股权管理也需要更多指导性意见。
“而且这对于保险行业的上位法(保险法)也存在影响,是不是上位法也需要进行修改?”郝演苏说。
烫手的股权
在愈发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保险股权正在被“出清”。
结合保监会官网及工商信息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已有25家险企发生的股权变更获监管部门批复,其中外资险企、内资险企均有涉及,民营资本、国有资本也各有进退。
一家大型财险公司精算负责人张起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股权出清通常伴随股东的增资扩股或引入新股东的环节,这不排除险企想要适应监管变化、稀释大股东持股的原因,但更多是出于现金流告急的现实考虑。
险企经营情况、股东性质、市场环境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保险股权市场,股权变更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对于那些常年亏损,股东实力较弱或者股权结构较不稳定的公司而言,股东换血的可能性也最大。
在最新的偿二代标准体系下,险企为应对更为严格的偿付能力要求,增加注册资本金成为其唯一的选择。
比如股东股权长期处于纷争中的中法人寿,其最新二季度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均为-1843%,远低于监管50%和100%的最低数字。
为防止发生流动性风险,该公司于2017年4月宣布将注册资本金从13亿元提高至15亿元。同时公司除原股东鸿商集团、人济九鼎参与增资外,还将引入广西长久汽车和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两位新股东。
此前因高位举牌创业板震惊市场的中融人寿,其原股东报喜鸟集团、神力集团和丹棱申宇木业都将全部股份转让给深圳市力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转让后,深圳市力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4%股份,晋升大股东。而此前,中融人寿就因偿付能力不符合规定,被保监会叫停开展新业务。
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君康人寿身上。这家历经股东内耗、与监管“叫板”、创始人退出、两度易名的老牌民营寿险公司,在多次股权转让后,也迎来了一位拥有绝对实力的大股东。
根据其披露的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目前君康人寿股东中持股比例最高的是宁波市鄞州鸿发实业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50.88%。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刘忠田,为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国忠旺控股董事长。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25家险企中,股权变更同时,注册资本金同样上升的有10家,分别为中韩人寿(合资)、中法人寿(合资)、君康人寿(民营)、诚泰财险、大地财险、中融人寿(民营)、昆仑健康、华海财险(民营)、信泰人寿(合资)、恒邦财险(民营)。
而从接收股权的新股东中,不乏知名的资本家族。譬如“中植系”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就于2017年初接手南昌施必得和江西翔麟矿业手中的恒邦财险股权,以16.8%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2017年3月,保监会批复同意由中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接手北京金宸星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1.7亿股长城人寿股份,占总股本的6.04%。中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为知名企业中民投旗下全资子公司,而中民投公司董事囊括了史玉柱、卢志强等多名知名企业家。
“提高险企的核心偿付能力,目前只有通过增加注册资本金的方式。但是否引入新股东,这更多取决于原股东的资金实力和意愿。”张起表示。
由于部分股东对于行业长达8—10年的盈利周期并没有心理准备,加之此前万能险等快现金流业务严格受限,亏损或许将成为一些险企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金旭目前担任一家险企的独立董事,据他透露,当前排队申请保险牌照的数量相比原来监管部门公布的两百多这一数字已有大幅下降。
他将保险公司形容为“泰坦尼克号”式的企业:体量巨大的同时意味着股东必须具有高超的掌舵能力,而这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东的资本实力。
金旭表示,目前业内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当前的监管风格短期不会改变,未来甚至有可能越来越严格。
这或许正是不少险企股面临的窘境,一方面部分股东面对常年亏损和不断加强的监管,想要脱手股份找到“接盘者”。另一方面审慎的监管环境也让一些抱着特殊目的的入场者知难而退,对保险股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意味着保险经营的门槛会越来越高,“小股东扛不起就不要来了。”他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杨生、张起、金旭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