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龙 王志杨 张之光 王婷婷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实时制定了系列而全面的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也获得了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以及个人等多方资助和支持,确保了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全面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尤为重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创业创新技能培训,深化校企合作、产学融合都是增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保障;教育体系;产学融合
[中圖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159-0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当前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作为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源地,承载人才培养伟业的高校,更应该是创业创新举措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创新创业教育[1]的思想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有近70年的历史,最早是哈佛大学于1947年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斯坦福大学也于1949年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理念,更是让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普及世界各地,深入人心。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对创新创业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开始,有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也随之蓬勃兴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201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2]、培养模式的改革[3]、创新人才的评价体系[4]等。而对于保证创新创业顺利进行及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资源支持等保障条件研究较少。本文从政策制度层面研究政府、高校和企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并研究如何有效地将制度付诸实施。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和资源保障
(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创新创业是社会大项目,是全民大工程。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颁布,从国家层面确立了创新创业的重要地位。随后,各省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如江苏省的《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苏办发〔2015〕3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5〕37号)等。各级市县级政府也做了相应规划和部署。这些政策、制度对全民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空前巨大。为了充分发掘高校大学生这一重要社会群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各级政府亦制定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例如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连云港市政府组织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税务局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的《连云港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工作方案》,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各项优惠政策和服务。
(二)高校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是高校的办学宗旨,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特质、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更是高校追求的目标。从一本、二本到三本乃至大专院校,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实施抑或是教学之外的活动都极尽可能地体现出创新的思想。南京大学创建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等内容,开启了创意、创造、创新、创业的“四创融合”工程,并构建了校间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协同”创新创业育人机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兼顾研究性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群体的建设,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一本高校尚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二本、三本和大专学校更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淮阴工学院坚持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生涯规划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校内外平台打造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积极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淮海工学院提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课堂教育、实践教学、自主学习、帮扶指导、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无锡太湖学院创建了该市首个大学生科技创业园,打造了首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还提供财税、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互动式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搭建了模拟、苗圃、孵化、转化“四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以上实例说明各类高校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学体系之中。
(三)资源支持渠道形式丰富
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人数众多,进行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资源极为庞大,特别是资金的筹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效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创新创业资源,政府、企业和高校进行了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政府部门给予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场地租金补贴等相应资源的支持。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加大对创业学生和创新项目的支持,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参与高校配套资金不低于1∶1。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部属高校,平均每个项目投入1万元资助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所属高校则由地方财政支持,并参照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标准执行。除了政府部门的资源支持,很多知名企业以项目的形式吸纳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并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如中兴公司设立的“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赛尔网络有限公司设立的“赛尔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项目等,经费的支持力度很大,可以高达20余万。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以及个人资助等外部资源支持的同时,高校自身也加大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投入,例如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确保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开展,给予学生申报专利、发表论文的经费支持等。endprint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与保障
(一)加强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目前,一些高校通常采取课堂外创新学分的办法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而学生则往往通过考取几个技能证书,参加一些比赛、竞赛来应付这些学分,因而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创新创业必须进课堂,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当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拓展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基本素质。在创新创业拓展课程阶段,应结合专业自身特点,面向创新意识强、创业兴趣浓厚的学生开设若干创新创业专业选修课程,同时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将创新创业理念纳入日常的专业教学,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阶段,面向少数创新能力突出、创业诉求强烈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实施个性化订制式的创新创业成果培育,促进成果转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将纳入素质拓展学分或替代相关专业课程学分,因而创新创业课题体系的构建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的根本途径。
(二)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要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构建高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协同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搭建多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条件成熟时成立综合协调机构创新创业学院,实现各部门工作无缝对接,明确分工,加强统筹,形成合力。一是加强创新创业基础平台建设,扩大基础训练项目的覆盖面,加大资助力度。积极推进各级各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以竞赛为契机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创新等各方面的发展。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成立“创客工场”,鼓励大学生作为创客进场训练,让其参与重要创客项目,通过项目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三是拓展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平台,依托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为学生搭建模拟注册公司、实战营销直至实体运营的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孵化模式,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孵化模式。
(三)加强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在创新创业的教学和实践中,教师先进的创新创业水平和理念将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的现状是许多教师创新意识薄弱,创新创业能力欠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脱节。因此,加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势在必行。高校可以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聘请科技先进工作者、社会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先进个人等理念和能力突出的专家来校给教师进行授课和指导,或者委派教师参加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相关创新创业培训,例如SIYB(START & IMPROVE YOUR BUSINESS)培训,抑或是聘请社会第三方专职培训机构对教师进行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培训讲师大赛,以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的实战水平。
高校在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训的同时,亦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训,特别是一些短期、针对性的培训。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给大学生进行创业前的强化培训,并在其创新创业的整个进程中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创业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为进一步取得相关政策的资助奠定基础。例如大学生参加SYB(START YOUR BUSINESS)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的,可以获得规定的创业培训补贴,还能够在人社局申请创业贷款。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是对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很好补充。
(四)深化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增进创新创业市场效能
目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有很大的随意性,可能某项活动是学生的兴趣使然,再或是为了应付等,这使得创新创业活动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只有创新创业面向市场时,创新创业活动的价值才能得到反映,才能真正激发创新创业者的热情,赋予他们动力。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市场效能,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成面向大学生的科普基地、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资源平台。依靠校企共建的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开展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特别是以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等项目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向市场应用转化。
三、结语
创新创业是时代的主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当前的工作热点。为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顺利进行,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系列保障制度,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和服务。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以及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了资源的支持,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何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创新创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将是今后社会和高校必须思考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黄英杰.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之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6(1)1:74-79.
[2] 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9):86-90.
[3] 田蕾.試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求知导刊,2016(2):15-16.
[4] 李清富,万震.工科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6(3):124-126.
[责任编辑:钟 岚]endprint